首頁 > 樂活 > 成長心理 > 哪些因素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受挫

哪些因素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受挫

來源:美型男    閲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自然環境因素

哪些因素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受挫

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客觀因素。例如自然災害、 颱風、地震、酷熱、洪水、疾病、事故等。對於大學生來説,大學生疾病、家庭遭自然災害導致貧困等都可以導致挫折。如正當躊躇滿志的大學生收到一個極有影響的工作單位的面試通知,設想着美好的前程之時,一場突然其來的大病卻使他不能參加面試,從而喪失了應聘的良機而產生的失落感。

(二)社-會環境因素

我國正處在一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的時期,既有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評價體系、行為模式等方面正發生着根本性的變化。這種深刻的社-會變革在客觀上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市場經濟呼喚人的主體意識,承認個人利益的合理性,鼓勵積極競爭和個人的發展,要求人們鋭意進取、開拓創新,原先的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的觀念正受到挑戰。面對這種變化,如何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合作與競爭等等關係往往令成長中的大學生,一方面,原有的價值觀還在對其發生着影響;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張揚自己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華。這種衝突會增加大學生的挫折感。

其次,當代大學生身處東西方價值觀並存互相沖突的複雜環境中,各種外來思潮的湧入,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文化心理學家霍蘭威爾提出,在某些情況下,外來文化移入壓力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害的影響。

這是因為,當一種文化移入另一種文化時,由於文化刺激的泛濫,會造成價值體系的重新認知和整合,使人們難以依據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合理而又準確地選擇和認同一種社-會價值觀念系統,從而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境地,也容易產生心理失調和挫折感。由於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鍛鍊,極有可能遇到挫折。

(三)家庭影響

家庭的一些潛在或顯性的條件,如家庭的自然結構、家庭的人際關係、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撫養方式以及家長的素質等對大學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的不少心理問題是與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經歷聯繫在一起的。自小嬌生慣養和過分受保護、被溺愛的孩子進-入大學後,更容易產生心理挫折。

家庭貧窮、雙親不和或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父母對他們過分管制或放任不管,他們上大學後,有些人表現得蠻橫無禮或做出一些違背社-會規範的反常舉動;有些人表現出內向、孤僻的性格,很少與人交往,不易表露感情,抑鬱寡歡,也容易產生心理挫折。

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着潛在影響,貧困大學生除所有大學生面對的個人發展與就業壓力外,還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與經濟壓力,因為經濟而影響其學業發展與個人發展會導致更多的心理衝突,而產生挫折感。

(四)學校環境的影響

學校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挫折有直接影響。學校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校園環境設施的陳舊。大學生往往對大學校園與大學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現實中的大學校園環境及設施往往與大學生想象中的“天堂”有一定差距,許多高校校園設施落後,就宿條件、就餐環境等後勤保障根上學生的需求,使大學生的不滿情緒增加。

尤其是隨着擴大招生以來學生人數的增加,許多高校對學生上課、自習教室的安排明顯不足與不合理,無法滿足大學生的主動學習需求,對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第二、校園文化的偏差。校園文化作為亞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直接而深遠。近年來由於學業負擔的沉重和就業壓力的加大,校園文化出現氣氛不濃、品味不高、頻度不足等的現象,許多學生社團組織名存實亡。

校園人際關係也變得庸俗化,同學之間相互猜疑、妒嫉、小團體主義、個人主義現象時有發生,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利益關係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這些現象使不少學生心理難以平衡,產生心靈的孤獨感、寂寞感與強烈的不適應感。

第三、高校教學內容與管理方式的滯後。當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不斷變化的社-會,社-會的發展要求有創新意識、掌握最新科學知識的優秀人才。

作為求知慾、成就動機非常強的大學生,他們往往希望學習最新的知識,能夠在社-會上大有作為,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部分高校的教學內容滯後於現實社-會的變化和發展,知識陳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與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相適應,使大學生的失望之情、挫折心理油然而生。

另外,由於部分高校不能根據新的社-會發展適時調整對學生的管理模式,不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心理特徵及時調整對學生的管理方式,往往會在管理中使用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抑制,使大學生極易產生不滿與逆反心理。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