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體檢 > 頸椎病要做哪些檢查?

頸椎病要做哪些檢查?

來源:美型男    閲讀: 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頸椎病的影像學校查,主要包括X線和CT、磁共振成像等。

頸椎病要做哪些檢查?

(1)X線檢查。

X線檢查是確診頸椎病的常規性檢查,也是選擇治療方法的最基本依據。

通常拍攝以下4種位置的X線片:

①正位片:主要觀察兩側鈎突有無骨質增生及其它異常,椎間隙有無狹窄及狹窄的程度,棘突有無偏歪或其它異常等。

②自然側位片:着重觀察頸椎的生理曲度、椎間隙改變、骨刺及測量椎體矢狀徑與椎管矢狀徑。

頸椎生理曲度的消失或向後方反向隆凸,往往提示有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等急性傷或是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尤其是急性期)。正常情況下椎體前緣椎間隙間距平均為3.8毫米±0.5毫米,後緣椎隙為1.9毫米±0.28毫米。椎間盤退變早期,由於韌帶鬆可表現為椎體前緣椎間隙增寬,但隨着病情發展,椎間隙則漸變窄,且日益明顯。

骨刺一般出現在椎體前、後緣,部位以5—6頸椎、第4—5頸椎和第6—7頸椎多見。骨刺的形態不一,一般以脣樣增生較為多見。椎體矢狀徑為椎體前緣中點椎體後緣連線的垂直線,正常人在第4—7頸椎段為18毫一22毫米;椎管矢狀徑為椎體後緣中點到椎板連線中點的短距離,正常人在第4—7頸椎段為15毫米一18毫米。

通過X線片對椎體矢狀徑和椎管矢狀徑的測量,可以判定骨性管是否狹窄。用絕對值判定的標準為:椎管矢狀徑小於10米為絕對狹窄,10.1毫米一12毫米為相對狹窄,12.1毫米14毫米為臨界椎管,大幹14毫米為正常。

但由於人體骨骼大小的差異和X線片放大係數不一,絕對值的判定方法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可選擇比值法進一步判定。比值法公式:椎管比值=頸椎椎管矢狀徑(毫米)/頸椎椎體矢狀徑(毫米),正值為大於0.75,小於0.75為椎管狹窄。#p#副標題#e#

③動力性側位片:在自主地過屈和過伸條件下,動力性側位片較自然側位片對於頸椎病早期、中期的診斷更有幫助。頸椎病早期和中期,椎間盤的退變造成椎間隙鬆動,這種椎節不穩定在動力性側位片上,可表現為頸椎前屈時上一椎體的前下緣超過下—椎體的前上緣,後伸時則相反。臨牀上將這一現象稱為“梯形變”或“假性半脱位”。

④斜位片:左、右側斜位分別拍攝,主要觀察椎間孔的矢徑、高度和鈎椎關節的骨質增生情況。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矢徑平均為6.5毫米土1.0毫米,若鈎椎關節有骨刺形成,則表現為推間孔變形、變小。

此外,通過X線片還可以判定頸椎的排列有無異常或側彎,是否有頸肋、第7頸椎橫突過長、椎體先天性融合等畸形。通過張口位還可以顯示策1、第2頸椎之間的關係是否變異。

(2)其它特殊的影像學檢查。

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分型和鑑別診斷。

①脊髓造影: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及除外椎管或椎管內佔位性病變有幫助。

②椎動脈造影: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和是否為血管本身疾患相鑑別。

③CT、磁共振成像檢查:由於具有清晰的高分辨率,因而有利於發現頸椎的早期病理變化、微小變化和發生在小關節上的改變。特別是磁共振成像對軟組織的改變,如脊髓組織受壓情況,椎間盤突出的位置、移位方向、大小顯示更為清晰,對頸椎病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更有幫助。

值得提出的是,特殊影像學檢查,如CT、磁共振成像等由於費用昂貴,一般僅在需要進一步定位檢查或鑑別時才使用。臨牀上檢查往往是先以臨牀表現、X線片為基礎,然後再考慮是否應用脊髓造影、CT、磁共振成像檢查。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