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致盲眼病的60年變遷史

致盲眼病的60年變遷史

來源:美型男    閲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致盲眼病的60年變遷史

與沙眼的鬥爭史,其實也是一部社會進步史

解放前至上世紀90年代,致盲眼病的發展是和社會進步程度緊密相關的。這段時期,致盲的眼病主要是以沙眼為主的傳染性眼病及維生素A缺乏所致的角膜軟化症,而沙眼是導致失明的最大凶手。

並不是説得了沙眼就會致盲,主要發生致盲的病號是重症沙眼及沙眼晚期的病號。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重症沙眼及沙眼晚期患者有許多,因此而失明病號比率也是非常之高。

那段時期,我國的沙眼普遍的患病率就非常高,男女老少都有染上的,患病率在50%以上,部分高發地區甚至達到70%-90%,民間有“十人九沙”的説法一點也不誇張。當時由於對沙眼的致病原因不明確,沙眼的防治工作遇到很大困難,甚至還有很多專家認為沙眼就是由細菌引起的傳染性眼病,治療效果也沒有效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加大了對沙眼的研究力度,在1955年7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湯飛凡領導的科學研究小組成功地首次分離出“沙眼病毒”,命名為TE8,隨後便掀起了全世界對沙眼研究的熱潮。甚至因為這次的發現,引發了對微生物分類的重大變革。因為,分離出來的沙眼致病體其實也不是病毒,而是大小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一種獨立的微生物種,自此微生物學分類中增加了一個衣原體目,“沙眼病毒”也正式改名為沙眼衣原體,並發現了許多簡單方法,如干燥、日曬、熱水燙以及常用的消毒藥都能有效地殺滅衣原體;篩選出許多特效藥,沙眼的治療和預防在短短几年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而中國在此領域功不可沒。

上世紀60年代:包括天花、鼠疫、血吸蟲病、腦炎及沙眼等在內的多種寄生蟲病及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宣傳工作在全國展開,對沙眼的防治收到一定效果。但是在鄉鎮地區飲用水還是沒經處理的河水、一大家子人就用一條毛巾、一個臉盆,往往全家都害沙眼;河流上游在洗糞桶,下游在舀水煮飯!污水處理也非常不好。而治療沙眼方面,由於研發了包括四環素、紅黴素、利福平等在內多種藥物,價格便宜,療效顯著,這幾類藥至今仍是對抗沙眼的“中流砥柱”。不過藥物雖然能有效控制疾病反覆發作,但60年代已經有許多沒有早期用藥治療發展為沙眼晚期合併症的老病號了,只有通過手術才能解決,但是手術費用十分昂貴,哪怕到現在這種手術起碼都得上萬元,在當時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國家,這都是難以揹負的開銷,很多沙眼晚期合併症老病號只能眼睜睜的失明,所以在這個時期,沙眼仍然是中國致盲率最高的眼病。

上世紀70-80年代:由於政府對傳染病防治的重視,包括天花、鼠疫、血吸蟲病、腦炎及沙眼等在內的多種寄生蟲病及傳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沙眼患病率在幾年內直線下降,致盲率自然也是直線下降。分析主要有4個因素:1、政府的全民防沙眼宣傳教育十分普及;2、藥物的研發;3、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衞生條件的改善;4、醫生檢查越來越規範、準確,體檢中對沙眼能及時發現並治療,有效的阻止沙眼發展為失明。

而正是此時,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病等非傳染性眼病的患病率則悄然上升,逐漸取代沙眼成為中國主要的致盲眼病。

上世紀90年代至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衞生習慣的改善,在中國大部分的城市、鄉村,沙眼的患病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不過據1999年在昆明召開的全國沙眼評估與控制研討會報告,我國很多地區沙眼患病率仍然高達20%以上。如安徽沙眼炎症達10.2%,沙眼性倒睫達11.5%。四川沙眼性炎症達20%,沙眼性倒睫為1.2%。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雲南、寧夏、海南沙眼患病率更高,因此沙眼被列為視覺2020消滅可避免盲中的五種眼病之一。除了一些偏遠地區以外,沙眼已不再是當時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了,取而代之的是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病以及老年性黃斑變性。1996年,衞生部等國家部委發出通知,規定從每年6月6日為全國愛眼日,通過電視、廣播及報刊大力普及眼病防治和眼保健知識,增強了公眾的自我眼保健能力。

白內障、青光眼大國 80年代以來致盲人數最多

白內障屬於年齡相關性眼病的一種,在我國白內障的發病率在50歲以上人羣中為35%,在60歲以上的人羣中約為80%,在70歲以上的人羣中,此病的發病率高達90%~95%,80歲以上的老年人幾乎100%患有此病。上世紀80年代的眼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盲目患病率為0.43%,低視力患病率為0.58%;致盲和致低視力眼病以白內障為首(46.07%),其次分別為角膜病(11.44%)、沙眼(10.12%)、屈光不正和弱視(9.73%)、眼底病(5.80%)、青光眼(5.11%)。我國防盲治盲工作的重點逐步從防治沙眼,轉向白內障的篩查和手術治療。1988年國務院相繼制定了3個5年計劃,均明確規定了白內障復明手術的任務目標。全國殘疾人聯合會也將手術治療白內障盲人納入了自己的工作範疇。1988年國務院批准實施的《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將白內障手術復明列為搶救性的殘疾人3項康復工作之一,規定在5年內為50萬白內障患者施行手術。1991年國務院批准的《中國殘疾人事業“八五”計劃綱要》中又明確規定了1991~1995年完成60萬例白內障復明手術的任務。據統計,到2001年我國每年能完成的白內障手術已經提高到45萬例,每年白內障手術量超過了每年新增的白內障致盲人數,但是儘管如此,我國現有的白內障病的人數還是很龐大的,隨着白內障手術普及至鄉村,白內障的致盲率將會被有效控制。1997年以來全國共完成了210萬例白內障手術。#p#副標題#e#

角膜病前三十年靠國家,後三十年靠意識轉變

解放前至上世紀60-70年代,因維生素A缺乏而導致的角膜軟化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其致盲率僅次於沙眼,特別是兒童,甚至在解放前成人也有很高的患病率。主要原因是因為生活水平低,維生素A等多種營養元素攝取不足所致。上世紀80年代以後,除了中國邊遠地區仍比較多見,維生素A缺乏導致的角膜病患病率已經有了明顯下降。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因其他原因所導致的例如:感染性角膜病、免疫性角膜病、眼外傷等角膜病,仍然是國人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原因可歸結於以下幾點:對角膜病預防的宣傳普及不夠,基層的醫生對角膜病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致使某些常見多發性角膜病的診治延誤,另外角膜供體來源不足也制約了我國角膜移植手術的開展,這有待於國民對器官捐獻的意識轉變,國家對器官捐獻法規建立以及對眼庫技術的支持力度。

老年性黃斑變性 新興的致盲眼病

黃斑變性是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疾病,通俗地説就是眼睛的老化,和頭髮變白、皮膚皺紋一樣的自然改變。而有意思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國內幾乎沒有這種疾病患者。隨着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中國人的壽命延長了,黃斑變性患者在我國才越來越多見了。黃斑變性一般是40歲以後開始發病,50歲以上容易導致失明的一種年齡相關性眼病。據調查,解放前前,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左右。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在加速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迅速完成了第一次衞生革命,基本上控制並消除了嚴重的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在48歲左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效地控制和防治各類傳染病,其發病率和病死率降至歷史低點,人口預期壽命提高迅速,據計算,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在1982—1983年男性為63.49歲,女性為66.77歲,1990年男性為66.35歲,女性為69.43歲,1999—2000年男性為68.82歲,女性為71.95歲。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在過去60年內有很快的發展,這也是導致黃斑變性發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我國50歲~59歲者黃斑變性的發病率為3.66%~5.5%,60歲~69歲者發病率為6.04%~11.19%,70歲以上者發病率超過15%。黃斑變性已經成為“新興”的常見病而且發病率還在繼續增高。

縱觀60年中國致盲眼病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眼科60年的發展史,也反映了中國60年的社會發展史。但是防盲工作並不會停止,因為又有新的致盲眼病在悄然發作,在爭取光明的鬥爭中,我們還要努力,而預防重於治療,請“像明天就要失去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