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中醫師詳解跟痛症的治療

中醫師詳解跟痛症的治療

來源:美型男    閲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韓 磊

中醫師詳解跟痛症的治療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結節周圍由於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以疼痛或行走困難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結節部骨刺形成。本症好發於成年人,尤其多見於40歲以上體型肥胖者。查體可在跟骨結節略偏內側處觸及明顯壓痛,X線檢查可於跟骨側位看見跟骨結節處向前呈尖狀凸出。

在以往的西醫治療跟骨骨刺中,最早從形態學出發,不該有的異常形態,即骨刺長出來了,那就需要通過手術切除掉。之後,X線片上骨刺不見了,但症狀反而加重,令西醫陷入困擾,只好採取對症治療。

追究本症病因發現,其與足底跖腱膜關係最為密切:由於長時間站立、長途行走、體重增加或足力降低等情況,導致跖腱膜跟骨結節附着處長時間受慢性牽拉而發生纖維組織炎症,最終在局部拉應力下形成骨刺,被包在跖腱膜的起點內,引起跖腱膜、趾短屈肌、拇展肌內側張力增加,或引起滑囊炎,遂出現足跟痛。

因此骨刺不是長出來的,而是“拉”出來的。臨牀症狀的輕重和骨刺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跖腱膜局部應力增高以及炎性反應可能是最為關鍵的致病因素。顯而易見,消除局部高應力、促進炎症吸收的方法最為適合。推拿手法具有加快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筋肉緊張等作用,多被推薦為首選手段之一。但由於足跟部位表面組織厚實,影響手法作用力的滲透性,用力過輕則效果不明顯,盲目過重用力則可能加重病情,醫者對力度大小往往拿捏不準或不到位,影響了臨牀運用效果。

孫樹椿首席研究員作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正骨”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對治療傷筋疾病的宮廷手法體會頗深,強調“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的理念。他認為“筋喜柔不喜剛”,根據足跟痛的病損特點,提出將醫者主動施力的手法操作巧妙地變化為患者控制的自我按摩方法,即“輕輕跺腳”,起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跺腳的下壓力應以患者自覺足跟及足底產生酸脹感為宜,隨着症狀好轉,每次跺腳的下壓力都會比上次稍重,直至足跟及足底的酸脹感消失或不明顯了,即為治癒。此方法患者操作簡便,無痛苦,而且效果更加顯著持久,深受歡迎。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