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尤物 > 尤物爆料 >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來源:美型男    閲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晚,《演員請就位》新一期播出,嚴酷的影視化考核持續上演,挑戰陳凱歌導演的經典作品《梅蘭芳》,温崢嶸把握住了“逆襲”的機會;導演的靈魂辣評也再次重現,爾冬升犀利輸出:“如果一直拍粗製濫造、跟玩兒一樣的戲,就沒辦法提升自己。做演員,一定要尊重事業。”

第二季《演員請就位》開播後,頻頻衝上熱搜。先是導演爾冬升的“靈魂拷問”,再是郭敬明發放S卡引來一片“噓聲”,加上老戲骨李誠儒再次與郭敬明的脣槍舌劍,使得這檔綜藝被送上了風口浪尖。

縱觀同期播出的綜藝,沒有一部能夠像《演員請就位》一樣如此強勢出圈。這檔綜藝提供了一種接近影視圈真實環境的觀察視角,開啟了一場演員生存的模擬實驗,它不單單是純演技之間的PK。


客觀上,一檔節目本身不一定能夠改變行業現狀,但這些問題在節目中被鏡頭暴露和放大,恰恰擊中了現實中人們對於影視行業的認知痛點,自然而然就帶來了一場全面的反思。

這場反思,小到對當下影視生態的評價,大到對職場層面的討論。恐怕,這是一檔節目客觀上更深遠的意義。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2張

第二季《演員請就位》播出後引發公眾廣泛討論。/《演員請就位》官博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3張

演技,來自導演們的靈魂拷問

第二季《演員請就位》的賽制規則發生了明顯變化,它將演員分為了三檔,即S、A、B。作為最高等級的S檔,擁有優先選擇角色的權力。節目一開始就按照市場評級的規則,把40位參賽者初步劃分為三個等級,之後,再根據他們在節目中的表演,由陳凱歌、爾冬升、趙薇和郭敬明四位導演重新評定等級。

四位導演手中僅有8張S卡,顯然,這種8比40的懸殊比例,暗示了每一張S卡的出場都要慎之又慎。看了節目的人都知道,8張S卡並非被平均分配在每個導演手裏,而是四位導演共有。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4張

導演陳凱歌認為發放S卡的首要標準是演技。/《演員請就位》截圖

第一期節目播出後,爾冬升一針見血的點評登上了微博熱搜。在王楚然和陳宥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劇目表演完成後,爾冬升對於兩人表演的點評專業透徹又毫不留情,他批評陳宥維“哭戲好像在嚼口香糖”,同樣,對於王楚然的弱勢也一語中的——贏在漂亮,輸在性格。

當他想對後輩陳宥維表示鼓勵,打算髮出一張S卡時,陳凱歌和趙薇攔住了他。同樣身為專業導演,他們深知不能為了鼓勵而降低選拔標準。在他們看來,S卡代表着導演對演員的要求和標準,必須謹慎。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5張

導演趙薇在節目現場發言。/《演員請就位》截圖

無論是出言凌厲的爾冬升,還是冷靜清醒的陳凱歌和趙薇,他們在影視行業沉浮多年,對於選拔演員都有着自己的標準,作為成功的導演,他們的標準又有着同樣的默契,那就是演技。在已經播出的幾期節目中,三位導演並沒有因為是綜藝而降低演技在選拔標準中的權重。

當爾冬升點評張大大時,直接用“像個小偷”形容了這段眼神空洞、毫無情感變化的表演。如此犀利客觀的表達,似乎很久沒有出現在類似的節目當中了。近年來同類型綜藝並不少見,但結果卻是,大多時候,圈內同行的相互遮掩甚至閉眼吹捧,像爾冬升這樣對事不對人的專業拷問居然成了稀缺品。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6張

導演爾冬升對某參賽選手的表演進行犀利點評。/《演員請就位》截圖

很多觀眾常常對本就魚龍混雜的影視行業感到失望,年年都有大批新人湧入影視圈,但鮮少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角色,歸根結蒂演技是硬傷。即便如此,還總有人避重就輕,試圖用顏值、流量等取代演技作為評判一個演員優劣的標準。

好在,新一季《演員請就位》沒有讓人失望,它撕開了影視圈的殘酷真相的一角,但同時也讓人們開始了反思,並懷抱着一絲希望。雖然導演們的個人表達方式不同,但大部分導演還是堅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則。尤其是爾冬升,或許這個行業還需要更多直言不諱戳破浮華表象的人,這樣才能夠讓演技迴歸,讓新人成長。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7張

影視圈的困局 真實環境的模擬

在《演員請就位》中,無論張大大還是何昶希都不是科班出身,前者是主持人,後者是選秀出身的選手,他們都是跨界而來。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8張

何昶希在《陳情令》中這段毫無內心波瀾的表演備受質疑。/《演員請就位》截圖

郭敬明給何昶希發“S卡”引發的熱議更是將跨界演員的演技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何昶希在演繹《陳情令》雨中訣別的片段時,被劍捅入心窩居然面無表情,有觀眾戲謔道“雨,演得最好”。

陳凱歌隨即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我們每一張S卡都代表我們對演技的看法,這是一個競技類節目,我們要給予專業和正確的評價”。李誠儒一如既往地不留情面,他直言:“一個寶劍扎到胸口,一塊死肉,連痛苦都沒有的就被選擇嗎?那你對其他39個演員怎麼交代?情何以堪?”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9張

李誠儒與郭敬明的現場辯論成為微博熱門話題。/微博截圖

毋庸諱言,《演員請就位》更進一步喚起了人們對於這一現狀的反思。

事實上,跨界不是問題,在市場規則之下,演員並不都是科班出身,他們的構成更為多元。跨界,早就成了影視圈中司空見慣的現象。不能武斷地説,跨界出身的演員都不專業,有人在表演上天賦異稟,有人在劇中不斷向前輩或表演老師學習,磨練着演技。從這個意義上看,跨界沒有原罪,反而會讓表演風格和形式變得更加豐富。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10張

郭敬明發出的這張S卡引起了公眾對演員門檻的反思。/《演員請就位》官博

同樣,流量本身也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市場對演員認可的標誌之一。爾冬升導演自己也説過,有流量並不等於沒演技。

人們反思的是影視行業對跨界藝人無底線的寬容,以及“顏值即正義”、“ 唯流量馬首是瞻”給整個行業帶來的傷害。全民對於行業的思考和討論開始以多種形式被輸出,無論登上微博熱搜,還是在知乎、豆瓣發帖,抑或拍成視頻,都形成了一股強勁的風潮,這必然會引起影視行業圈內人士,包括演員在內的關注。

全民反思的風潮不知道能夠持續多久,也不知道最終效果如何,但通過一檔節目提供了討論契機,本身就是對影視行業現狀的一次外部刺激。

事實上,不僅僅影視行業的現狀被反思,這檔節目引發的全民思考還觸及到了職場的方方面面。之所以人們把對影視行業的反思遷移到職場之上,是因為所有職場大多是相通的。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11張

倪虹潔、黃奕、馬蘇等中年女演員也登上了《演員請就位》的舞台。/《演員請就位》官博

有人看到了“年輕是最大的資本”,不由想到了職場上的年齡歧視,不知什麼時候起,35歲成了職業天花板,明明這應當是個經驗與精力並存的年紀啊?無論你是不是演員,中年人在職場中都成了最尷尬的存在,他們從中年演員的困境裏看到了自己。

有人想到了掌握話語權的人才有制定規則的權力。掌握話語權的人是極少數,他們掌握着絕大多數的資本,任免的權力,難免會根據個人好惡而改動業已存在的規則與標準。而處於遵守規則位置的人們,或多或少會為了得到更好更多的機會而迎合權力,因為,任何地方都有權力遊戲,有話語權的時候才可以提更多一點的要求。

可見,從一檔節目所客觀呈現的問題中,人們不僅讀到了影視行業的困境,而且還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即便自己不是演員,卻在演員們正在遭遇的境遇中看到了曾經或者現在的自己。讓人們擁有如此廣闊的反思空間的綜藝,在同類型的節目中應該算是極少數的存在了。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12張

實力請就位

《演員請就位》的節目就像一場實驗,影視圈的真相一點點隨着節目的不斷播出被一層層揭開。譬如,近年來“流量當道”、“小鮮肉”、“花美男”、上位等等都被真實地再現出來,以及在資本和市場的導向下,審美的固化和單一也沒有逃過觀眾的“法眼”。

最近幾年,公眾對“流量”、“小鮮肉”的輿論態度逐漸開始發生轉變,曾經被顏值替代的演技,又成了人們對角色最大的期待。恰好在觀眾態度轉向的途中《演員請就位》開播,在很大程度上看,節目能夠引起如此廣泛的討論,是因為它所呈現的行業現狀正反映了觀眾的心聲。

在當今的影視行業中,不少年輕演員可能是因為出演了一部爆款劇而大紅,也可能是在一場選秀節目中脱穎而出,之後,他們像這個時代的不少前輩一樣,自帶流量被影視資本選中。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13張

近年來,影視圈中流量現象引起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討論。/《演員請就位》截圖

如今在批判這一現象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大眾這些年來的輿論態度呢?從“歸國四子”(吳亦凡、鹿晗、張藝興、黃子韜)開始,一種全新的追星模式在2014年被觸發——流量為王。而流量背後是數據,數據做得越漂亮,藝人就越有商業價值。於是,影視圈開始出現了一些畸變,不論大流量藝人是否有專業實力,只要名字出現在演員表中,票房似乎就有了保證。

説到底,這是在放棄專業創作而無底線討好或迎合市場的喜好。

如果説,在流量為王的階段,一些導演害怕被年輕觀眾所拋棄,頻頻請來流量“小鮮肉”霸佔熒屏,專業創作的乏善可陳還能夠被流量熱度所遮蔽,但隨着觀眾審美訴求的變化,流量更迭比流水還快,觀眾便開始對創作的創新性和演員的專業性進行重新審視。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14張

節目中,胡杏兒貢獻了一段教科書式的哭戲。/《演員請就位》官博

已經人到中年的胡杏兒,在《演員請就位》上就貢獻了一段教科書式的哭戲。作為香港演員,她完全用安徽方言演繹角色,其難度顯而易見,但這就是作為演員的專業修養。另外,她扮演了一位尋找孩子的母親,由內而外地情緒醖釀與眼淚讓人很難不動容。她不是流量,更沒有逆天顏值,但她的表演觀眾都買帳,並篤定地認為這才配得上“演員”二字。

似乎,在演員和導演是堅持專業創作還是討好市場這個問題上,一些答案已經開始浮現出來。

其實,當年行業內的流量演員本人,他們也開始尋找新的方向。也因此,我們也不能固執地認為流量永遠只能“摳圖”、“用替身”、“念數字台詞”,有不少流量藝人開始刻意減少曝光,一頭扎進劇組潛心磨練演技,在維持熱度和充實實力之間,他們選擇了後者。

無論他們是主動選擇一條實力演員之路也好,還是看到了外部輿論對流量的態度變化也罷,他們終歸找到了影視行業的立足之本。

《演員請就位》:一場“反烏托邦”實驗性綜藝的出圈 第15張

?作者 | 魏言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明星八卦
尤物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尤物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