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中醫治乙肝 不斷尋求突破

中醫治乙肝 不斷尋求突破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中醫治乙肝 不斷尋求突破
 

全球60億人口中,有20億人曾感染乙肝病毒(HBV),其中1/3在中國,這其中又有15%~20%的患者最終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而死亡。“隨著乙肝計劃免疫的展開,我國的兒童乙肝患者已經明顯減少。但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人類若想完全擺脫病毒性肝炎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近年來,在中醫藥防治肝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新進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學術觀點,值得關注。”11月22日,有關專家在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首屆中醫肝病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做了上述表示。

觀點1:辨證理論須尋求再突破

根據保守估計,目前單純接受中醫藥或者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佔所有乙肝患者的30%~40%,而2005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乙肝患者中有76%接受中醫藥治療。與會專家表示,上述資料一方面引發了部分學者關於抗病毒治療未能普及的擔憂,另一方面也提示中醫藥在治療乙肝中的作用仍然不能忽視。

中醫藥的理論精髓是辨證施泊、整體觀念,辨證是治療基礎。由於乙肝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病機都十分複雜,因此中醫的辨證分型也十分複雜。如中醫名宿關幼波的慢肝十型、肝硬化五型、肝昏迷的兩類四型辨證,上海學者的慢肝三型辨證,還有五型、六型辨證等等。 #p#分頁標題#e#

徐春軍介紹,近十幾年來,我國在肝病的中醫辨證方面做了大量規範性的工作。如1991年中國中醫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學會第四次學術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試行)》、199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委員會制定的《肝硬化臨床診斷,中醫辨證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006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肘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肝纖維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

但徐春軍也指出,當前疾病變化的新形勢和醫學的發展,也向中醫原有的辨證體系提出了挑戰。根據臨床實際情況,目前有30%~40%的乙肝患者沒有典型的症狀,有的甚至出現一些不典型的症狀,導致對這類患者的中醫辨證缺乏科學的基礎。徐春軍認為,近年來現代基礎臨床醫學飛速發展,目前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涉及臨床、病原、理化檢測、病理多方面的內容。如何利用現代醫學檢測指標來進行辨證,發揮中醫藥特長,提高療效,是目前中西醫結合面臨的重要課題,在肝病領域同樣如此。

觀點2:需要對中成藥再評價

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發表的以中草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隨機臨床試驗至少有幾十篇,幾乎都報告了有效的陽性結果,但經得起嚴格檢驗和重複的甚少。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院長蔣健認為,出現這種局面的表層原因是缺少嚴格的大樣本、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諸如樣本量的確定不科學,誤用或濫用“隨機”的概念,對照設定不合理,療效評價不恰當,缺乏長期隨訪,忽視藥物的不良反應等等;深層原因卻並非全是臨床研究方案的設計不科學、不嚴謹,而是在實施方案時缺少嚴格的過程質量管理。

目前,我國僅批准上市的保肝降酶的中成藥就有165種之多。蔣健認為,當前不應該繼續片面追求新藥研發的數量和速度,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加強部分上市優秀中成藥的再評價上。從而提供較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援,以期將適應證明確、療效確切的中成藥納入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之中,並逐漸被國際主流醫學所接受,並使今後的新藥研發與臨床研究有所對照與依據。#p#副標題#e#

而且,還要重新評價優秀中成藥或是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在充分總結前期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對於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案,進一步通過規範化的臨床研究,建立可供推廣應用的中醫藥治療方案,以便早日走出迄今為止缺乏中醫藥防治本病指南的困境,努力提高中醫藥防治該病的能力。

在新藥研發方面,蔣健認為,應瞄準那些具有多功效組分配伍的“新中藥”。在初始階段,可以分別研究抗病毒、抗炎、抗纖維化以及調節免疫等單向作用中藥的有效物質基礎及其作用機理。今後在此基礎上,應利用系統建模和優化設計等技術,開展基於中藥有效成分群的中藥組方研發,將數個具有優勢作用環節的有效組分組合成新藥。例如抗肝纖維化與抗病毒、抗炎症相結合,抗肝纖維化與免疫調節相結合,抗炎症與抗病毒相結合,抗炎症與免疫調節相結合等。此外,還可以嘗試針對某一病理狀況的某種有效組分與針對某一中醫證型的某些中藥合併組方,以體現“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相結合。

觀點3:不能只定位於“減毒增效”

在歷史上,中醫藥在肝病的治療中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內經》、《諸病源候論》等經典著作都曾對此類疾病的治療有過論述,我國近50年與乙肝的抗爭史更是一部中西醫結合的歷史。近年來,隨著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等較為有效的抗病毒化學藥物的出現,不少中醫大夫都將中醫藥的作用定位於“減毒增效”,也就是對抗病毒治療起一種輔助作用。#p#副標題#e#

北京地壇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王融冰認為,僅僅將中醫藥的作用定位於“增效減毒”,短期內看也許是正確的,但從長期來看並不符合中醫藥發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乙肝臨床治療的需求。

她認為,首先,雖然新的治療藥物不斷出現,但人類還遠不能完全治癒以乙肝為代表的病毒性肝炎。據介紹,目前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療早已成為醫學界的共識。有調查顯示,我國有一半的乙肝患者在使用抗病毒藥物賀普汀。但儘管如此,仍有15%~20%的乙肝患者最終沿著“乙肝-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病情惡化進展。

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的乙肝患者中,有40%是來自於母嬰傳播患病或者是幼年感染,這部分患者往往存在免疫耐受或者是部分免疫耐受,免疫細胞對HBV無識別清除能力,患者轉氨酶正常,抗病毒治療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抗病毒藥作用於微生物,病毒變異和藥物耐藥性的產生不可避免,而且對於一些特殊患者,如臟器移植患者、妊娠期婦女、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等,干擾素類抗病毒藥物的應用受到限制。

其次,抗病毒藥物存在一個天然的不足--在一段時間內可導致免疫損傷加重。而病毒性肝炎的痊癒最終要依賴於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的提高。

近年來,有些學者致力於治療性乙肝疫苗的研究,希望通過誘導機體的免疫系統正確識別乙肝病毒,打破機體免疫耐受狀態,恢復和啟動免疫應答機制,再配合抗病毒藥物,達到治癒乙肝的目的。王融冰認為,治療性疫苗在短期內還難以應用於臨床。由地壇醫院進行的關於一種治療性乙肝疫苗的臨床研究表明,這種疫苗的有效率僅為24%。

王融冰指出,乙肝治療的現狀表明,中醫藥仍不失為治療本病的一個有希望的方法。因此,僅將中醫藥的治療目標定位於“減毒增效”遠不能反映臨床需要。中醫藥在抗病毒方面是弱勢,但可以有效調節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纖維化、保護肝纖維的力度,這些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