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奇聞解密 > 古代人是怎麼傳遞資訊的 飛鴿傳書是真的嗎

古代人是怎麼傳遞資訊的 飛鴿傳書是真的嗎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在古代,可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的微信手機等用來溝通交流,如果距離較遠的話想要傳遞個訊息該怎麼辦?古代人是用什麼方式傳遞資訊的?古代所謂的飛鴿傳書是真的嗎?難道不會送錯嗎?本站的小編帶你瞭解下詳情吧!

古代人是怎麼傳遞資訊的 飛鴿傳書是真的嗎

古代人用什麼傳遞資訊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三十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用軍用郵驛來運送荔枝。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六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五百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可分為三種,即:步遞、馬遞和急腳遞。由於皇帝的重視及戰爭需要,宋朝軍事通訊十分發達,沈括《夢溪筆談》中曾寫道:“急遞最速,唯軍興用之。”在全國各地軍事要道上,每五公里設一急遞鋪,轄鋪兵五至十人,鋪長以上有節級軍官管理。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急遞可日行二百公里,專門傳遞軍事訊息。宋神宗時又設金字牌急腳遞,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代人是怎麼傳遞資訊的 飛鴿傳書是真的嗎 第2張

收集在《永樂大典》中的《金玉新書》是兩宋遞鋪法規總集,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古代較為完整的一部通訊法規,規定:凡是交急腳遞或馬遞傳送的文書,要當著官員面實封裝入筒內,叫做“實封入遞”;宋朝為了確保郵驛的傳遞速度,在機構設定方面“均地理”,在時限方面要求“謹時刻”,在佈局方面要“亭傳相望”,在監督檢查方面“分置巡轄”,制度相對較為完善。驛站是傳遞政府公文的機構,很長時期禁止寄送私信。直到985年,宋太宗才詔令臣僚,允許臣僚把他們的家信交驛附遞,這是我國私郵的最早記錄。

北宋建立的一套較為健全的遞鋪組織,特別是急遞鋪組織,為以後各朝所繼承,一直延續到清末。我國現存的姑蘇驛亭遺址,位於蘇州,建於宋代紹興十四年(1144),現有清人題聯:“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不由讓人遐想當年驛道上的故事。

飛鴿傳書是真的嗎

《山海經》曾經記載,西王母的身邊有3只青鳥,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資訊,把幸福吉祥快樂的聲音,傳遞到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給漢武帝劉徹寫過信,就是派青鳥把信送到漢武帝的宮殿中。後來,民間根據這樣的傳說,便利用鴻雁這種鳥進行傳書,這就是古人之間聯絡的一種方式。再後來,就演變成了飛鴿傳書。

古代人是怎麼傳遞資訊的 飛鴿傳書是真的嗎 第3張

我國是養鴿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廣州等地,已開始用鴿子傳遞書信。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

飛鴿傳書,是利用鴿子本能的認巢效能,有意識地把B地的鴿子帶到A地並使之飛歸B地,通過在鴿腿上綁字條來傳遞資訊。古代信鴿用來通訊,包括航海通訊、商業通訊、新聞通訊、軍事通訊,民間通訊等。古代飛鴿傳書的案例屢見不鮮,劉邦被項羽所困時靠信鴿救援,張騫、班超出使西域利用信鴿傳遞資訊。

飛鴿傳書的原理,有很多種,如飛逆行定位導航說、腿腳導航說、嗅覺導航說、視覺導航說、面板導航說、聽覺導航說、天體雷達導航說、記憶導航說、智商導航說、遺傳基因導航說、電離層在磁導航說、地磁羅盤導航說、太陽羅盤導航說。普遍認為鴿子的上喙著具有能夠感應磁場的晶胞,鴿子的腦裡面有些磁性物質四氧化三鐵,鴿子是靠地磁來判別方向的。地磁導航說的科學依據更為充分,但也可能是地磁、嗅覺、記憶等多種因素綜合導航的。

古代人是怎麼傳遞資訊的 飛鴿傳書是真的嗎 第4張

據小編所知,鴿子是單程歸巢動物,也就是說,用它傳書是單方向的,想要交流,除非分居兩地的倆人各自養一窩鴿子,定期交換一下(倘若這個間隔時間過長,鴿子養熟了,就沒法弄)。所以飛鴿傳書一般都是行軍出征的人帶一窩鴿子走,時不時的往回放一個通報訊息,在駐地的那一方則無法用鴿子給出門在外的一方傳書,飛鴿傳書肯定是有的。

社會永珍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