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老人遭兒打罵 被打成顱骨重傷

老人遭兒打罵 被打成顱骨重傷

來源:美型男    閲讀: 4.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人遭兒打罵 被打成顱骨重傷

在山東煙台,有一對老人遭兒打罵19年,其中1人更是被打得顱骨重傷右手肌腱斷裂,而且腦內有淤血。雖然性命保住了,但卻可能全身癱瘓。在精神和身體無法承受的情況下,老兩口最終選擇了報警。

6旬大爺吳金友和大娘劉玉梅的兒子吳大偉今年已35歲,是個真正的啃老族。劉玉梅稱,大偉16歲前是個好孩子,16歲那年就突然不愛上學了,不但在社會上瞎混,而且染上了酗酒的惡習。一旦喝了酒,就對父母拳打腳踢。

大偉19歲的時候惹了禍,被公安稱其在外搶劫。父母帶他去找工作,可找了很多他都不滿意。從那以後,大偉打罵父母的情況更加嚴重,而且動起手來沒有輕重。

大偉變本加厲向父母要錢,一旦他們不給,就開始打罵。吳金友夫婦把所有的錢都給了大偉,連吃頓像樣的飯菜都成為了一件奢侈的事,一個夏天都是吃的黃瓜,因為便宜。

大偉是在16歲後性情突然大變,且愈演愈烈,吳金友夫婦覺得兒子是得了病。這些年,他們也帶着兒子去醫院做過各種檢查和治療,可是一直沒有什麼效果。

吳金友説,大偉不喝酒時對人説話是和和氣氣,更不會動手打人。一喝酒就換了一個人,現在的大偉基本上是每天都喝酒,喝完酒之後就開始鬧事。兒子的暴行,已經成為老兩口19年來的“家常便飯”。

吳金友和劉玉梅兩個人每月加起來能掙三千多塊錢,但這些錢絕大部分都被大偉以各種方式要去買酒喝了。

近日,吳金友因沒有給錢大偉,被他打成重傷。腦內有淤血,右手手筋也已經斷裂。雖然經過醫院搶救保住了性命,但卻面臨全身癱瘓的可能。9月24日上午,吳金友因為傷情嚴重,突然陷入了昏迷。因為沒錢治療,掛水後便直接回了家。

在遭受了兒子一次又一次的毒打之後,吳金友和劉玉梅老兩口最終選擇了報警。他們希望通過政府的管教,能讓大偉好起來。

延伸閲讀:孩子打父母,新家暴面前怎樣反思

事件

天津安康醫院精神衞生中心心理門診最近有10多位遭受孩子暴力傷害的父母帶着孩子前來求診。“我是在爸爸媽媽拳腳下長大的。小時候淘氣,媽媽竟然在大街上打我,當時的情景我到現在都記得。她從不考慮我的自尊,經常當着別人的面打我。我上小學6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她打我,我順手擋了一下,她的表情挺吃驚,還後退了。”15歲的男孩小明説:“從那以後我發現有能力反抗了,他們再來打我我就打他們。我讓他們給我買什麼他們就得給我買,不買我就打他們。媽媽再對我嘮叨,我就讓她‘閉嘴’,她果然挺害怕地閉了嘴。”

蔡女士15歲的兒子沉迷於上網打遊戲,學習興趣不高。他平時寄宿在學校,週六週日一回家,就發脾氣要錢,然後讓媽媽滾出去。最近一個週末,他回來要錢,媽媽沒答應,他竟掄着拖把追着打媽媽。現在蔡女士只能睡在親戚家,不敢回家。

網友觀點

張紹勤:看到這種報道後讓人很痛心。古人尚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這些孩子們的做法太讓人心寒了。當然家長對孩子教育方式的不當,是引發這種新型家庭暴力的根源之一。首先家長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其次希望全社會也應共同關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

夏思揚:中國父母習慣於把子女當做自己的私人財產對待,所以,打罵、體罰子女等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俗話説:“種瓜得瓜”,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必然導致心理和生理上的缺陷,長此下去,子女的報復心理就會產生,到一定的年齡,子女對父母的行為不滿意時,就會反過來對父母實施暴力行為。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要遏制子女對父母施暴,父母自身對子女的教育是關鍵?要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子女?杜絕體罰等行為。

王清銘:我是一位教師,對這類問題學生有所瞭解,這類學生的行為多因為家長管理過於嚴格,將自己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強加於孩子,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學生毆打家長是這類失敗教育發展到極端的表象。作為一位教師,我奉勸廣大家長,要讓自己的孩子從小樹立起“對自己負責”的思想。父母不能包辦他們的人生,老師也不能。他們的道路要自己去走。

孩子打父母,據説已經成為新的家庭暴力,引起媒體關注。

這種新型家庭暴力僅是一些個案報道,但是在它的背後潛藏的社會問題是:在一個家庭中,如果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從小對孩子放鬆管教,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對家長出言不遜、語言頂撞,甚至大打出手,“升級”為極端的暴力事件。孩子由任性而發展到打罵父母,應該説是父母平時對孩子的嬌慣造成的惡果。

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説:“子不教,父之過。”孩子膽敢在家庭內施暴,如果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緣故,一般來説,根源在於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放縱溺愛或“棍棒教育”。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和“問題家庭”。“問題孩子”的產生,是從父母的管教方式發展而來的。

在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人們急功近利,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選擇“智力優先”的原則,只要學習成績是“一百分”,就能“遮百醜”。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儘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無論是合理的要求,或是不合理的要求,並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處處寬容,甚至孩子隨意打罵父母,父母也認為是孩子一時任性。有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稍有不滿就伸手打父母,父母卻從來捨不得動孩子一根指頭。孩子和家長玩遊戲時,孩子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喜歡什麼,家長就想方設法送到他們的身邊……漸漸地孩子從小在家中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變得自私慾膨脹,絲毫不懂得感恩;再加上現在網絡遊戲、宣揚暴力的圖書、影視等的不良影響,還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往往會選擇以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要改變這種現象,父母首先要學會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現實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很少會想孩子們到底是怎麼想的。一方面是父母對子女的嚴格要求,他們不能寬恕孩子所犯的大小錯誤。而孩子則因為憤怒、挫折、缺乏自制力,動手打父母或其他人。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又表現出過分的溺愛,如果孩子們按照父母的要求,如考試得了一百分,鋼琴過了幾級,父母就會在一些生活小事上袒護孩子的種種缺點,包括喜歡動手打人,辱罵別人。天長日久,孩子的心理就會扭曲,從而覺得自己做的都是理所應當,更加為所欲為。

從心理學的角度説,當孩子試圖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發泄內心的焦慮、憤怒時,父母必須儘快制止其暴力行為。你可以用平和但堅決的態度告訴他:雖然我們能理解你現在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接受你企圖以動武解決問題的方式。記住:你的話語要儘可能簡潔,語氣雖然不瘟不火,但是態度要堅決,讓孩子有冷靜的空間,平復此刻激動的情緒。倘若孩子變本加厲,繼續使用武力,你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重複告訴他:“只要你能安靜下來,我便會放手。”父母必須堅決拒絕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否則,孩子使用武力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

另外,父母可以教導孩子,除了使用武力以外,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發泄情緒、表達不滿呢?例如,打枕頭、在無人的房間裏大聲喊叫,在户外跑步,或進行其他體育運動,或找人傾訴等等。寫情緒日記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活動、喜怒哀樂寫出來,自己與自己進行心靈的交流,可以緩解壓力,平和心態。我們也要提醒家長,父母的行為往往是孩子的仿效對象。父母要自我反省,自己日常是否也容易以武力來發泄情緒或表達不滿?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家長的問題,因此家長也應處處檢點自己的行為,不要為孩子提供消極的示範作用。

對於孩子,家長是一個指導者、可靠的朋友和堅強的後盾,而不是指揮官、不是奴僕、也不是救星。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