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數碼 > 攝影 >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說攝影技巧,大家想到都是光圈鏡頭,快門曝光等。長久下來會感覺到乏味不堪。這倒不如嘗試換個思路,或者能夠體驗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六棱窗戶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第2張

古色花瓶

大家的片子越來越像,今年某位大師發現一處世外桃源,明年那裏就成了影友扎堆的樂園。最近微信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對這種現象美其名曰“中國式攝影”。我想並不需要對這樣現象去太多批判,一種新生的事物總是有個雛形和成熟的循環漸進的過程。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去思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和如何一些問題,而不是一味指責與批判。當然,也歡迎提出意見與交流,微信:xicaophoto

  作品應該求異,審美需要包容

標準雷同,認知雷同,審美雷同大概是“中國式攝影”的原因。攝影本來是百家爭鳴的藝術,用相機表達各自眼裏的世界,分享各自世界裏的藝術。雷同的原因是沒有自我意識,相機永遠只是一個工具,無論入門也好,高端也罷,工具是沒法替代人思考的。自我意識是作品的靈魂,就如讀讀唐詩宋詞,發現每一個詩人,詞人的作品中的“我”的意識是永恆其中的。從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讀到時 “傲氣”;再到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嗅到的是“英氣”;亦或者“白日依山盡,黃海入海流”這是大氣;還有那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悲憫之氣;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第3張

休閒的對話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第4張

優美的攝影

當然,文人墨客的自我是大我,由於時代的侷限性,我們可能無法企及。可是每個人再渺小,財米油鹽之下還是有一個活生生的靈魂。卑微與榮耀只是針對入世而言,而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完整的靈魂。作品應該是人靈魂的窗口,緣何成了攀比炫耀的墊腳石?網絡時代造就了圖片海洋的形成,本來應該百花齊放的世界,卻成了就那幾類題材相互模仿拷貝實則無趣。互聯網時代應該造就一個敢於表達自我的時代,技術的高低來專業與非專業的訓練與區隔,但對美的認知與理解並不專業與非專業之分,應該鼓勵更多人去分享自己眼裏的美,而不是用上一輩人那些硬性的保準去給年青人下更多的套,做更多的條條框框的標準。藝術的美不僅是需要傳承,改需要變革與發展。

  美是內心的取捨,並非硬性的參數

我曾經以爲色彩是決定照片的美的因素,後來又以爲是意境,最近幾年學習了很多國內外建築,設計等作品,頓然發現,決定美的第一因素只是構圖。色彩多了而雜,但也會很美,敦煌壁畫上的色彩不可謂不多,但不會覺得他很亂,顏色的排布與融合,讓你覺得栩栩如生,渾然一體。實際這是一種色彩的分佈於排序,也是構圖的一種。傳統構圖認爲是對 畫面物體元素的取捨分佈,我個人理解這種看法未必單薄了些,構圖還應該包含進入色彩的構造排序,這當是完整的構圖的含義。一張照片,即便拍攝畫面簡潔,如果色彩雜亂,卻也不會顯得簡潔,所以,把色彩排序忽略談構圖是沒有道理的。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第5張

攝影作品

而意境,是人心對事物的理解,則是過份強調”人“的因素。 人對文化的認知層次高低不齊,但一張很美的作品,博學者覺得美且可以說出一些原由來是相由心生的緣故,是美對他內心的映射。 而文化層次不高者也會覺得美,這是一種處於”人性“的淳樸的本真,對美好事物的感覺,有時反而更覺得是真實的美。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第6張

古色色香的古宅

我現在所理解的構圖大概包涵了”線條,色彩,文化“元素的合理排序與取捨,這些東西可能並非來自什麼硬性的參數記憶,而是一種”人“對自然環境以及對美的敏感度。這種敏感度的建立是長期的,是從漫長的,更是急不來的。

  借鑑西方美眼睛,建立東方美的自信

相比較之下,西方美學的特點更多是科學的思維去看待美術作品,無論繪畫,雕塑還是攝影。需要用科學的理論基礎去分析哪裏美,並列舉出要素。 而東方美學的特點更多是用心去感受與理解,含蓄的背後是留出理解的距離,留白的背後是給出想象的空間。 前者更像是強調作品的藝術性本身,而我們的東方美學更多強調的是”人性“的露顯。 這樣拉出來比較並不是爲了說明高低優劣,而且自然也沒有辦法去比較。你對我錯是一種理工科學生常習慣具備的思維,在實驗數據裏這樣看可能是正確的。 但用在文化藝術領域,用東方美學的觀點去理解世界應該是兼具包容,吸收融匯,也就是 ”和“的精神。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第7張

波瀾的湖面

人類漫長的文明史孕育了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自然造就了不同的審美與認知。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隨着清朝社會體系崩塌,近代以來,人們在對待審美上貌似也愛屋及烏的一邊倒。大環境的時代背景下,從科技到文化再到美學,一味模仿西方,以至於中國以及日本東方國家的很多有見地的學者都在著書感言擔憂,東方美學逐漸淪爲西方美學的奴隸。 小環境到一個一個小我,逐漸形成了一種”美“標準化,範式化,”中國式攝影“的扎堆模仿拷貝大概是一個表現。但慶幸的是一些七零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的有思想優秀的攝影師在各自生活,工作,文化領域嘗試用不同的手法帶入攝影, 讓我們看到更多的不同的美。

攝影新思路 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第8張

寧靜的村莊

每一代人都有他的時代賦予的使命感也會有一定的時代侷限性,大概我們這個時代年青攝影人的使命感就是”變革“,尊重前輩的藝術成果的基礎上,試圖找回來我們一切曾經屬於我們那份東方之美,一種”含蓄,婉轉,悠揚,中正平和”之美。 但用東方哲學去談的“美學”並非“西方意義上的”眼睛美學“ 東方美學更注重”人“的因素,是眼睛的,也是心靈的,需要理解,感受自然與環境的關係。 或許這種美,不夠熱烈,不夠豔麗,卻是可以直指人心之美。 以上一家之言,談一些對美的認知,希望給更多朋友帶來啓發。

對於 拍攝慣了繁華街道,高樓大廈。如今,攝影換一種新思路,一起去體會相機下的另一種東方美。

攝影
電腦
手機
APP
極客
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