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尤物 > 尤物爆料 >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晚,抗疫劇《在一起》播出後,#張嘉益演漸凍症##老太捐贈兒子遺體##譚松林柳小可夫婦原型#等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

由上海廣播電視臺、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的劇集《在一起》於昨晚在東方衛視等平臺播出。第一單元《生命的拐點》由樑振華編劇,董哲擔任文學顧問,張嘉益、週一圍、譚卓、張天愛、何藍逗傾情出演。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兩集看過之後,發現這部劇在主題立意方面挖掘得很深。

人類對病毒的認識也還不到200年。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這是何種病毒?它的致病原理是什麼?疫情的危害性有多大?一系列問題擺在了世人面前……

面對一切未知,該作何反應?這部劇引發的觀衆討論,值得深入觀察。

“拐點”映照下的生動羣像

無論是在抗疫一線,還是在護自己小家周全,每個人都經歷着疫情侵擾。對於未知的恐懼和疫情蔓延的恐慌,每個人都是驚魂甫定。

真實記錄的新聞還未完全沉澱,要進行藝術創作,此間難度有二。

其一是,抗疫行動仍是正在進行時,很多經驗總結、應對機制沒完全到位。要進行反思創作難度不小。

其二在於,故事取材於抗疫期間的真實故事。要把全國人民經歷的事改編成影視作品,還要與紀錄片做出區別,難度非常大。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2張

原型人物是現實根基,也是戲劇發揮的掣肘。如果拘泥於細節,難免束手束腳。

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人類羣星閃耀時》記錄了十四個歷史特寫,抓取、放大是他的拿手好戲。《在一起》用的也是這種方法。忍辱負重、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所彰顯的職業操守,已然清晰顯現。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3張

在這個關鍵時刻,抓取人物最真實的反應,描摹不同戰線的典型人物故事,勾畫出共同抗疫的英雄羣像,很有必要。

具體而言,在昨晚播出的第一單元《生命的拐點》中,劇集就以疫情爆發初期武漢“風暴中心”的一家醫院切入故事。

現任院長譚松林(週一圍 飾)的緊急召集是故事的起點。江漢醫院的老院長張漢清(張嘉益 飾)最有經驗,他一聽徒弟的緊迫口氣便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立刻重回防疫一線。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4張

ICU主任陸曼琪(譚卓飾)此時正在看兒子比賽,被急電召回。她有些情緒化,沒有叫譚院長,而是直呼大名譚松林,這些關係不是刻板的,而是生活化的、生動的。三人重新集結,便成了擰成一股繩的抗疫先鋒。

先鋒就是要攻堅克難的,譚松林所在的醫院不管是人力物力都面臨巨大壓力。當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新冠病毒具有“人傳人”特性的時候,張漢清卻敢於說出自己對疫情嚴重性的判斷——“這是我的猜測,也是我的定論”,這更是人物的膽識。

從被召集的那一刻開始,人物便走在了阻擊疫情的路上。壓力之下,人物的抗爭能量顯現。“人類不能讓時間暫停,但可以創造拐點”,這也應和了第一單元的題目。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5張

張漢清與譚松林緊張討論,缺乏物資的現實情況又讓他們有些無奈,譚松林與妻子柳小可(張天愛 飾)住在車裏,陸曼琪只能在夜深時難得休憩的片刻給家裏打個電話……

在同一時間背景下,這些人物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奮鬥,這也正是“艱難時刻我們在一起”的含義。

抓取人性命題,讓觀衆放下“放大鏡”

在抗疫的集體回憶面前,觀衆都有各自的經驗視角,看抗疫劇時也就免不了拿一把放大鏡細細查看、比對當下。

但在《生命的拐點》這一單元中,觀衆並沒有揪住種種細節不放,原因在於故事抓住了幾組矛盾關係。

老人與新人。老院長張漢清經歷了非典、禽流感等突發疫情,他第一時間發出“肺泡灌洗”查傳染源的指令,這是“老人”的敏銳。而現任院長譚松林則有顧慮,因爲他既要應對突發事件還要顧全大局,這是“新人”必經的考驗和抉擇。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6張

但“老人”就像是定海神針,他在,陣地就在,軍心不散。

付出與回報。護士柳小可在長時間的工作中心理崩潰。按常理來說,這種委屈大多會綿延成同輩之間的相互舔舐。可譚卓飾演的陸曼琪的做法卻與衆不同,“誰不是在強壓之下瀕臨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委屈,你讓他給你調別的科室去,跟你們家那口子說去。”陸曼琪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番話,反而激起了同仁的鬥志。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7張

付出總有回報,可能遲到,但早晚會到。當年輕病人毛真真(何藍逗 飾)痊癒擁抱致謝,當沒守到兒子挺過去的老太太(呂中 飾)依然給醫生鞠躬致謝……醫務工作者一切的付出都變得值得。

使命與人性。危機來臨之時,自保是人的本能。但醫生的使命感卻生出強於本能的自覺。身患漸凍症的老院長想探望“援外”髮妻,計劃被疫情打亂,他並不全然是“我是醫生我來扛”的刻板形象。相反,他會感嘆一聲不能退的特價機票,這便是描摹人物時難能可貴的生動筆觸。

得知好友劉院長感染去世,張漢清卻不能沉湎於悲痛。“在戰場上戰友犧牲,軍人可以脫帽致敬,但我們不行,我們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放鬆戒備。”作爲醫護者,在本能與自覺之間,他選擇堅強地站立,選擇步履不停。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8張

劇集選取的人物行爲是非常規的,現實可能更焦灼、恐慌,但藝術作品以一種美的體驗催人奮進。

觀劇期間,觀衆代入了、共情了,進而在不自覺間放下了手中的放大鏡,不再那麼“挑剔”。那些關於藝術真實與現實真實之間差異的爭論也在“共情”間被彌合了。

爲平凡的偉大留影

抗疫的細節瞬間,重新被劇集擷取表現。醫護人員面帶防護設備而致滿臉勒痕的臉頰,以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爲原型的張漢清,他上樓擡不起腿的背影,在《在一起》第一單元中被呈現得既真實又剋制。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作品傳遞的精神站得住、立得穩,故事喚起了國人的集體記憶,觸動了觀衆的淚點與痛點。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9張

文章合爲時而著,詩歌合爲事而作。在國家廣電總局全程組織指導,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廣播電視臺集結國內一線製作力量出品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對抗疫實踐進行總結,對抗疫精神進行頌揚。

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宋炯明在片花首發儀式上提到,《在一起》的創作緊密圍繞“用心”、“用情”、“用功”,打造重大題材電視劇精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自覺的行動,來彰顯上海廣播電視臺的責任擔當。

上海廣播電視臺作爲出品方之一,無論是疫情期間的緊密跟蹤報道,又或是當下的大劇佈局理念,都體現了其作爲主流媒體的主動作爲。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10張

具體到劇集方面,今年上半年,《安家》奪得尼爾森和中國視聽大數據收視排行榜“雙冠”。在中國視聽大數據半年來的數據中,東方衛視1月份播出的《精英律師》,2月份播出的《新世界》,3月的《安家》,5月的《獵狐》,都成爲當月周平均收視冠軍。

不俗的收視率,不僅回饋了東方衛視堅持“優中擇優”的選劇態度和打造現實題材精品劇播出平臺的戰略,也代表了其獨到的選劇眼光。

近來,《三十而已》《平凡的榮耀》分別對準都市生活、都市職場的種種狀況,以現實主義筆觸書寫當下,劇中塑造的獨立女性形象、拼搏奮鬥的團體不僅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還給予觀衆價值引領。

在未來,東方衛視還將繼續秉持“都市氣質、大劇品相、新鮮多元”的定位,未來還將有《瞄準》《大江大河2》等多部現實題材劇集陸續與觀衆見面。

讓觀衆放下“觀劇倍鏡”,《在一起》用“真共鳴”做到了 第11張

說回到《在一起》,這部凝聚着敬意與感恩的時代報告劇也將在東方劇場繼續播出,我們不妨繼續關注,持續期待。

【文/文朔朔】

明星八卦
尤物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尤物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