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恐艾症患者需要進行心理治療

恐艾症患者需要進行心理治療

來源:美型男    閲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恐艾族”大多有一定軀體症狀,如胸痛、心悸、疲乏,頭暈、頭痛、腹痛、體重下降、咳嗽、便祕、視物旋轉等,這類人羣會反覆上網查詢、撥打諮詢熱線,或去做艾滋病抗體檢測,或者在多家醫院做過非常全面的檢查卻仍查不出具體是什麼疾病,卻又總對陰性結果持懷疑態度。

恐艾症患者需要進行心理治療

由於該人羣拒絕承認自己是心理疾病,對自己因恐懼導致的種種情志方面的問題沒有正確認識和及時疏導,從而導致身體、心理出現一些不適的症狀。究其誘因,形式是多種多樣,如有因為在理髮店理髮時刮鬍子刮破皮後,認為理髮店的刮刀不乾淨,會被血液傳播得艾滋病,之後出現反覆洗臉症狀;有的參加無償獻血後,擔心採血時所使用的針頭不乾淨,怕自己被傳染艾滋病的,對血產生恐懼;有的則是在乘坐公交車時遭“性騷擾”後出現擔心會被染上艾滋病;更多的則是在進行了高危性行為後產生害怕感染艾滋病心理……

病痛的原因是過度焦慮偏執人格

“不管是什麼誘因導致的恐懼艾滋病心理,此類人羣均有類似的心理狀態。常見的有強迫、疑病、焦慮等幾種症狀,同時伴有抑鬱、恐懼情緒。”專家稱,“恐艾族”大多非常關注自身健康。有些患者還易自我強化,不斷給自己暗示。情緒是可以引起生理反應。如緊張焦慮時,會有出汗、胃腸蠕動緩慢、便祕、心慌等不舒服的感覺。普通人過一陣子就會對此釋懷,而“恐艾者”只會定向地認為這是自己“有艾滋病”的表現,哪怕檢測查不出來。

渣U年級坦言:“我們收治過一些恐艾症患者,讓這些患者一直查不出病因卻感到受‘病痛’折磨的真正原因是心理衝突,過度焦慮、內心道德衝突和偏執人格,使得任何檢測都沒有説服力。如果該類患者心病不除,任何檢測在這些所謂的‘陰性感染者’面前都沒有説服力,他們還會執著於尋找所謂的‘病根’。”

恐艾症患者需心理治療

在接觸中,專家發現很多患者存在着激烈的內心衝突。他們大多有過高危性行為,而這往往在他們的道德標準體系中是“不道德行為”。“發生性行為,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説,是‘本我’的需要,而‘超我’在道德層面指責他們,‘你這樣做不對,是要受到懲罰的’。”專家分析説,由於最後道德戰勝了本能,他們在潛意識中選擇了“得病即受懲罰”,是對錯誤行為負責,以此來為自己的行為開脱,逃避內心的折磨。實際上,這是一種內心防禦機制的合理化,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寧可讓自己變成內心最恐懼的“艾滋病病人”。

對於這些恐艾症患者,醫學專家的結論和檢測結果重複百遍也是無力的,他們最需要的是接受心理治療,打開心結,弄清楚是什麼經歷、哪些內心衝突,讓他們陷入‘艾’的迷思中執迷不悟。。其實,這種病症也反映出該類人羣的性格缺陷。面對這一羣體,對他們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再適時開些抗焦慮藥,用以緩解、排除內心的疑慮,進而幫助來訪者澄清情緒困擾,質詢患者認知偏差,幫助其客觀評估自身狀況(包括風險水平、軀體症狀、情緒與行為衝突等),學習有效管理情緒,恢復社會功能。

專家提醒不要因“恐艾”而拒絕性

很多“恐艾”者同時是“恐性”者,他們通常在經歷過高危性行為後出現“恐性”心理甚至拒絕性愛,認為性行為是艾滋病傳染的極高危行為。“恐艾”者的“恐性”心理一般與童年經歷的性衝突有關,當下的性衝動將成長過程中的性衝突與性恐懼喚醒,並與個體的道德觀相沖突,因此當事人會覺得不道德、恥辱、不舒服,所以要壓抑性。這類人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對性重新認識,可以逐漸打開心結,消除“恐艾”與“恐性”。

在遠離艾滋病和“恐艾症”方面,應做到:①性生活做好防護。只要不“亂交”,固定性伴侶就不會感染艾滋病,但根據近幾年臨牀病例看,固定性伴侶更容易使人放鬆警惕,少用甚至不用安全套。②拒絕多個性伴侶。多個性伴侶容易感染艾滋病與個體在多個性伴侶交往中感染性病分不開,個體在患上性病後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