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拖延症肆虐 "碎片化"生活方式致其更嚴重

拖延症肆虐 "碎片化"生活方式致其更嚴重

來源:美型男    閲讀: 3.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上九點,你意氣風發地打開了文件夾,拖了一週的報告今天一定能寫出來!調出了所有需要用的文件後,你打算來一個coffee break (咖啡時間)。

拖延症肆虐 "碎片化"生活方式致其更嚴重

十點,你深吸一口氣,打開word文檔寫下了報告標題。五分鐘後,你開始神遊,忍不住將鼠標點向企鵝(QQ),順便打開淘寶……

回過神來的時候,時鐘已直指12點!沒事,吃完飯回來就開始好好幹!你如此安撫自己稍顯焦躁的小心臟,優哉遊哉地吃完了午餐。

下午兩點,你回到了只有光禿禿兩行字的word文檔前。作為一個良好的開端,你決定織條微博。餘光一掃,你看到:今日最抵團購!你心癢難耐,點開了團購網站。

下午六點,你望着一片雪白的word文檔欲哭無淚。你的腦海裏浮現出主管擰成“川”字的眉頭……

我為什麼如此拖延?

答:您可能有拖延症。

還有其他人有這毛病嗎?

答:有。全球範圍內估計近10億人和你一樣———這是美國芝加哥德保爾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費拉里和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帕卡的統計數據。

如果文章開頭的場景讓你頗有共鳴,唯一值得慶幸的可能是,你並不孤獨。

自“思念是一種病”之後,拖延也被學者們冠以“症”名。“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一詞最早在1542年由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提出,但直到最近二十年,由於拖延“狀如流感肆虐”,這才引起學界的關注。根據卡爾加里大學商業教授皮爾斯·斯蒂爾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表明,80%-95%的大學生有拖延症,大概75%的人認為自己是拖延症者,而50%的人認為自己持續的拖延給生活造成了很多問題和困擾。

除了在校園裏,拖延症也在人羣中流行,長期影響大約15%-20%的成年人。此外,這些百分比似乎是在上升。皮爾斯·斯蒂爾教授的定義是,拖延症出於自願地推遲某事,儘管你知道這樣的耽誤會讓你更加難受。拖延症的實質在於,人們不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從而造成人們有更重的精神負擔。

拖延≠懶惰

關於拖延症,很多人都有錯誤的概念,認為其僅僅源於懶惰。實際上,拖延症遠比這要複雜。如果僅僅和“偷懶”一樣,那拖延症理應是更為輕鬆的事情,並不會噬咬我們的良心。大部分曾拖延過的人都表示,拖延的過程其實是很不愉快的體驗,不管自己在做什麼,都會時時想起還沒有完成的工作,甚至帶來很深的焦慮。

卡爾加里大學商業教授皮爾斯·斯蒂爾在一次調查中發現,65%的被調查的學生在他們開始着手準備學期論文之前希望避免拖延,他們深知拖延會使得自己在學業上的表現更差。美國德保羅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瑟夫·費拉里調查發現,拖延症者們知道自己需要儘快開始工作,但總是拖延,他們會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來逃避工作,也可能是一些平時討厭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打掃衞生、修窗户之類。看似簡單的拖延症的背後,其實隱藏着複雜的心理學原因。

“嗨,你上次考試怎麼樣?”“別提了,我一直沒複習,最後一晚才勉強翻了下書。”

這樣的對話聽起來是否很耳熟?對於過分在意別人看法的拖延症者而言,他們常常寧願他人認為自己不夠努力而不是沒有能力。聽起來如此阿Q的藉口,卻是很多對成功缺乏信心的拖延症患者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拖延心理學》的作者,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在書中指出,拖延成為自我安慰的方式,讓自己相信他們的能力要大於其表現。

完美主義作祟

對有些拖延者而言,平庸是無法忍受的,他們希望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出色。注意!完美主義只是一種想象,而非現實。現實中,沒有人能夠完美,這導致許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

通常直到最後期限來臨的前一刻,完美主義者都沉浸在無邊的細節和準備中無法自拔。直到火燒眉毛了,他們才硬着頭皮開始行動。這讓他們終於有了放棄完美的勇氣,一口氣衝到終點線。只可惜,質量很難保證。

由此看來,完美主義者的拖延其實是一種藉口。對完美主義拖延症患者,心理諮詢師給出了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解決方式:以“最差”為目標開始着手任務。如果你的目標是寫出一篇最差的報告,你就不妨大膽下筆一試———通常而言,你寫出的報告並不會太差,只要稍加修改,就能達到要求。

碎片化時代的拖延症

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你肯定不驚訝這樣的判斷。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足不出户的圖書館”,但問題在於,目不暇接的信息敲碎了我們原本的生活節奏。我們疲於應對接踵而來的各種信息,陷入一種“碎片化”的生活———我們的時間在不知不覺地被短信、微博和博客“分而食之”。在這種“碎片化”生活方式之中,拖延症也變得越發嚴重。

可以想象一下,當原始人飢腸轆轆地裹着獸皮在河裏插魚的時候, 他沒有視頻電話和戀人眉來眼去,也沒有淘寶店能讓他淘到最新款的獸皮,更無法發一條“插魚英姿”的微博和與住在隔壁洞穴的粉絲互動。充其量,他只能在抬手擦去額上豆大汗珠的時候,分神想一下村裏曬成小麥色的女人———進而變得更加動力十足。相對我們,他們的拖延症肯定要輕微得多。

治癒拖延症

拖延症肆虐,我們如何應對?

為了避免拖延,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會要求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來,赤身裸體地在家寫作,以防止自己想要出門聚會的衝動———當然,我們並不推薦這一容易着涼的方法,而且,現在足不出户瞎玩的方法簡直太多了。我們又該如何真正改變現狀,把拖延症從自己身上剝離出去呢?

希臘神話裏,英雄奧德修斯率領船隊經過墨西拿海峽的時候事先得知塞壬女妖那令凡人無法抗拒的致命歌聲,於是命令水手用蠟封住耳朵,並將自己用繩索綁在船隻的桅杆上,方才安然渡過。希臘英雄也需要“外在意志”來幫助他抵抗誘惑,或者我們也大可一試,比如老師的“截止日期”是學生們的外在意志,和朋友打賭是完成某項工程的人們的外在意志。2008年,來自查帕爾希爾的一位博士生寫了一個軟件,在人們上網8小時後自動斷開網絡連接,很有意味的是這個擁有75000用户的軟件名字叫做“自由”。實際上很多研究也確實顯示,在某些方面,意志力像肌肉一樣,可以被訓練得更強。

另外,心理學家提出一種被稱作任務重組的方法。拖延症是由付出(現在需要做到的)和回報(將來才能得到,但不能保證)之間的斷裂所驅動的。所以,不管用什麼方法,縮小兩者之間的距離會有很大幫助。由於截止日期較遠的開放性的任務更容易被推遲而不是受到重視,選擇短期任務,或者將工程分割為較小的、更明確的任務將會有用。

“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於1992年創立的,“番茄”就是那種很常見的番茄形狀的廚房定時器。他通過自身的實踐總結出這種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首先你把要完成的任務列一張表,然後從中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比如一篇待完成的報告,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就是把廚房定時器定在25分鐘的位置,接下來你就可以專心工作了,等番茄時鐘“滴滴滴”地響起,你就完成一個完整的番茄時間,在你選擇的待完成任務後面畫一個“X”,這時候休息3到5分鐘,你可以起來伸伸懶腰,然後再開始另一個番茄時間……以此類推,直到你完成做任務。(胡當蔡文喆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