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辟穀5天餓暈後撞車 辟穀是否真的健康

辟穀5天餓暈後撞車 辟穀是否真的健康

來源:美型男    閲讀: 3.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辟穀5天餓暈後撞車 辟穀是否真的健康

辟穀5天餓暈後撞車

因辟穀不食5天,在温江光華大道與騎士大道交匯口處,陳友(化名)暈倒在方向盤上,腳卻還踩在油門上,汽車緩緩前行,與停在街邊的一輛汽車相撞,幸未造成人員傷亡。陳友説,這次辟穀是因為春節吃太多大魚大肉自己想減肥,此前辟穀最長曾持續7天,以後辟穀會注意靜養,不再開車。

2月9日,温江光華大道與騎士大道交匯路口處,車流量比往常要多一些。下午2點過,一輛川A牌照的路虎車已在紅綠燈前停了好一會兒,許久不見路虎車開動,路人急忙打電話給警方,懷疑司機酒駕。下午2點34分,温江區公安分局交警大隊民警趙羣衞和協警雷勇前往現場查看。

剛到路口,這輛路虎車突然緩緩動起來,以10碼的車速緩緩由南向北行駛。此時,紅綠燈已變綠,趙羣衞和雷勇趕忙走上前疏散交通。隨後,路虎車穿過路口,撞上停在路邊的一輛三菱車,才停下來。趙羣衞和雷勇使勁拍車窗,趴在方向盤上的中年男子沒有一點反應。下午2點50分,温江消防到達,使用消防斧打破車窗,將司機救出。

此時,司機依然處於昏迷狀態,腳還放在油門位置,120醫護人員趕緊將其送到附近醫院。兩三天後,民警聯繫上暈倒的路虎司機陳友。“他説自己已在第二天出院,就是低血糖,主要原因是之前在養生辟穀,前一晚沒睡好,才會這樣。”趙羣衞透露。

辟穀5天餓暈後撞車 辟穀是否真的健康 第2張

延展閲讀:辟穀是否真的健康

辟穀是目前網絡上比較流行的一種提倡在一段時間內禁食五穀、甚至全面禁食的養生和減肥方式,一般進行數天到數十天不等。很多人認為通過辟穀可以提高身體排毒機能、改善亞健康、治療疾病等。

然而極低熱量,僅僅以含有少量碳水化合物的糖水或者水果,甚至完全斷食的辟穀,是否真的有益於養生?辟穀真能健康減肥嗎,辟穀對身體有什麼危害?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公共營養師專家組專家、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科主任韋莉萍教授給出了答案。

韋莉萍教授説,古代辟穀之所以盛行,是因為食物較為匱乏,統治階層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對提倡禁食的辟穀行為大為提倡。到了現代社會,由於食物過剩,很多人因為營養和能量過剩而出現了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疾病。辟穀作為一種控制食物和能量攝入的手段,很自然又得到了興盛的土壤。

然而韋莉萍教授説:“辟穀減肥法並不值得提倡,我們已經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發現,辟穀對身體有明顯的危害,甚至弊大大於利。”韋莉萍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此前聯合39健康網徵集了若干名體重肥胖及超重(BMI≥24)的志願者,進行了為期7天的模擬辟穀極低熱量飲食,同時還額外補充了維生素和礦物質,服用排尿酸的藥物,並嚴格監控血糖、血脂、脂肪率、肌肉率等生理生化指標。6天以後體檢數據表明,接受實驗的人員體重確實明顯下降到3-7公斤,血壓、血糖指標得到了改善,然而身體肌肉量流失率也很明顯,甚至身體肌肉的流失大於脂肪的減少,同時所有志願者均出現了一過性尿酸增高症,尿酸最高到900MMUL/L,均有出現了尿酮體陽性。“這個結果還是在補充了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服用排尿酸的藥物的情況下的結果,一般人自行辟穀,沒有這些措施,情況可能還會更嚴重。”那麼,對辟穀時間超過2周或者更長者是否會進一步加重身體各個器官損害,不得而知。

而在另一組實驗中,志願者接受韋莉萍教授及其團隊的“中醫平衡減肥法”飲食模式,同樣的低熱量飲食,增加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排尿酸藥物,同時每天補充200大卡的優質蛋白質熱量以及一些温陽、補氣、補血的中藥,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的肌肉量流失現象得到明顯控制。因此在控制飲食過程中,優質蛋白、礦物質、維生素的合理補充極其重要。

針對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因為進行了辟穀,感覺自身的健康狀況確實得到了改善的現象,韋莉萍教授認為主要原因為辟穀過程幫助減少了一部分體脂,而體脂的下降,自然會讓因體脂過多造成的健康問題,比如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説,這種極低熱量僅僅以低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禁食方式,造成的身體肌肉流失,給身體帶來的危害也不容忽視。近期國際著名的柳葉刀雜誌也報道短期快速減肥帶來的長期益處超過緩慢減肥,但前提是要科學減肥。而非辟穀的方法。

“評價一個減肥方式的好壞,最關鍵的指標是看是否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身體肌肉的損失”韋莉萍教授説。好的減肥方法應當是減少身體脂肪量,保持甚至增加身體肌肉率的。肌肉對人體非常的重要,身體各個器官包括心臟、腎臟、四肢的骨骼肌等功能的正常運轉需要肌肉的參與,肌肉的過度流失還可能會損壞這些功能性器官、加速衰老等。從這個角度來説,辟穀等各種禁食行為,都是對身體極其有害,不值得提倡的。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