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中國頒最嚴禁煙令 專家建議戒煙藥入醫保

中國頒最嚴禁煙令 專家建議戒煙藥入醫保

來源:美型男    閲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頒最嚴禁煙令 專家建議戒煙藥入醫保

中新網11月28日電(健康頻道 陳明)近日,國家衞計委起草了《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送審稿要求,所有室內公共場所一律禁止吸煙,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嚴禁煙令”,送審稿還明確,全面禁止所有的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北京朝陽醫院醫學研究中心博士導師、世界衞生組織煙草或健康合作中心辦公室主任肖丹在接受中新網健康頻道採訪時表示,煙草廣告打擦邊球屢禁不止,“全面禁止”才能顯著減少人們對煙草製品的使用。提升控煙效果應該提高煙草税和煙草價格, 此外,將戒煙藥物納入社保將有效幫助人們戒煙。

煙草廣告打擦邊球屢禁不止 “全面禁止”才能助控煙顯著起效

送審稿出來以後,很多網友表示全面禁止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不太實際。據此,肖丹解釋,大量研究證據表明,只有禁止所有的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才能顯著減少人們對煙草製品的使用。當然,揭露煙草使用的巨大危害,控制煙草使用,必然傷及煙草業的利益。歷史上,世界多國煙草利益集團曾採用各種或明或暗的手段,阻撓此前世界衞生大會批准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施行。

據悉,煙草企業大量採用“一語雙關”等間接廣告的方式推銷其產品,例如中華煙的“中華盛世,雙喜臨門”,牡丹煙的“唯有牡丹真國色”,白沙煙的 “鶴舞白沙,我心飛翔”,“紅塔山”的“山高人為峯” 等等。

此外,煙草公司經常以各種名義用贊助的形式推廣煙草廣告。譬如體育賽事,學校冠名等等。據《工人日報》報道,一些煙草公司通過捐助一些學習用品,在上面印上煙草公司的名稱或宣傳標語等將廣告打入學校。而我國目前還有十幾所以煙草冠名的希望小學。

肖丹提及,“現行的《廣告法》對煙草廣告的禁止很不全面。1994年通過的《廣告法》中對於煙草廣告的禁止,只限於五種媒體、四類場所,留有很多模糊地帶。對煙草的户外廣告、間接廣告以及煙草品牌的延伸和品牌共享等其他形式,以及煙草促銷和贊助等問題都沒有明確定義和相關限制,導致許多變相的煙草廣告氾濫。”

中國控煙挑戰巨大 加強控煙效果需提高煙草税和捲煙價格

在IT公司上班的王先生兩天一包煙,他告訴中新網健康頻道,“一包煙十來塊錢,也就兩瓶汽水的錢,這麼多年了,什麼物價都在漲,就香煙的價格比較穩定。”

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常務副會長許桂華公開表示,我國捲煙價格普遍低廉,每包平均價格為0.73美元,遠低於印度的1.65美元、美國的4.58美元、挪威的10.04美元。2009年5月,我國提高了煙草綜合税率,由40%升至48.7%。但中國疾控中心姜垣教授對國內6城市2007年至2010年捲煙價格及其對吸煙行為影響的研究表明:“我國捲煙零售平均價水平未發生明顯變化。捲煙消費税調整未引起零售價格的上升,消費税的調整沒有影響吸煙者的行為”。

在談到全面控煙的看法時,肖丹説:“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有效的控煙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煙草税和捲煙價格。為此,世界衞生組織將2014年世界無煙日的主題定為:提高煙草税。在法國的控煙經驗也表明,將捲煙價格提高三倍可削減一半的捲煙消費量,並使税收加倍。如果政府能將煙草税收的一小部分投入煙草控制,多種有效的控煙措施將得以實施,人羣吸煙率將明顯下降,這將避免大量人早死。”

戒煙藥物價格較高 專家建議將戒煙藥物納入醫保範圍

五十多歲的老高煙齡也有三十來歲了,説起自己的戒煙史,老高不無無奈,“三十來年,也計劃戒過幾次煙,特別是在有家庭有孩子以後,最長的一次有一年沒抽。但是後來工作上的應酬等等,又復吸了。復吸以後就很難再戒掉了,自己也知道對身體不好。”

戒煙專家表示,在吸煙人羣中,僅靠意志力戒掉的人只有3%。如果靠個人能力難以戒煙,那麼藥物戒煙會不會有效呢?這幾年我國一些大醫院相繼開辦了戒煙門診,但結果顯示戒煙門診幾乎都是叫好不叫座。據悉,想要戒煙的人非常多,但並非每個來諮詢者都會進行治療。

肖丹解釋道,目前戒煙藥物全部為自費,這必然會對戒煙治療的推廣有一定的影響。戒煙藥物價格較高,很多吸煙者還沒有完全能夠接受。對於煙草依賴者來説,合理使用戒煙藥物可有效提高長期戒煙率。研究表明,實施對戒煙藥物報銷兩年後,可使吸煙率降低1%—2%;全部報銷戒煙治療費用後,吸煙者使用戒煙治療的比率會增加3倍,6個月後成功戒煙人數將會增加2倍。

早在2012年,衞生部官員就表示,“將通過深化醫改為控煙助力,逐步把戒煙諮詢和藥物納入基本醫保,基本藥物目錄也將添加相關藥品”。肖丹介紹道,將戒煙藥物納入醫療保險,報銷部分或全部費用,將有效促進吸煙者尋求戒煙治療和進行戒煙嘗試,從而提高戒煙成功率。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