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名人 > 信陽霸王墳是誰的 揭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裏

信陽霸王墳是誰的 揭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裏

來源:美型男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楚霸王項羽的結局可以說十分蕩氣迴腸,他在與劉邦的戰爭中敗得一塌糊塗,最後自刎於烏江。不過歷史上關於項羽之死,流傳着很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有傳言他被劉邦的部下五馬分屍,最後屍骨無存,這是不是真的?如果這樣,那最後項羽的墓裏豈不是沒有屍體了?但是後世關於項羽的墓葬一直存在着很多爭議,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裏,至今沒有準確的說法。

信陽霸王墳是誰的 揭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裏

項羽死後霸王冢在哪?

除東平縣舊縣鄉舊縣村的霸王墓外,全國還有兩處項羽墓。

一個在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傳說在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墓成後有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書法家李陽冰篆匾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命名烏江項羽廟爲“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擴建。

但後來屢遭兵燹,大部分建築物被毀。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塑霸王像。“文革”中,塑像、墓地被毀。1984年重建享殿五間,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還有書法家朱丹、書法家林散之、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趙樸初等題寫的楹聯等。這個項羽陵墓呈橢圓形,砌以青石,墓上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墓前有明萬曆和州知州譚之風“題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時有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等也曾於此處憑弔題詩。

信陽霸王墳是誰的 揭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裏 第2張

還有一個在曲阜五泉莊,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爲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孔子第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爲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個別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有專家指出,東平舊縣鄉項羽墓的存在,並非歷史虛言,不過埋葬的是項羽頭顱。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爲其守禮義,爲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爲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爲發哀,泣之而去。”《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這段記載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文中所稱的穀城,就是谷城,包括現在的東平舊縣。

關於項羽墓的記載還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卷八濟水篇:又北過谷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谷城縣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縣有黃山臺。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城西北三裏,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裏,穀城西三裏。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項羽墓在蘄縣東七十里,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云云。

另,史學家認爲,古時若人身首異處,則以頭葬爲準。至於安徽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魯城(曲阜)難下有關,已有先人指出其兩墓地爲項羽“衣冠冢”,非項羽真實墓葬。

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性格說站不住腳

關於兇殘好狠,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項羽確實表現出了大開殺戮兇狠殘忍的一面,但這並不能說是項羽性格使然。一方面古代戰爭本身就比較殘忍,集體坑殺戰俘的事情在先秦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只要有人勸解,並且道理中肯,項羽一般也不會大開殺戒。據《漢書》“陳勝項籍傳”記載,項羽攻打外黃十分艱苦,取勝之後,將十五歲以上的男人趕往城東,想集體屠殺,以泄其憤。當時外黃有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勸說項羽不要屠城,不然以後其他城市的人肯定抗爭到底,絕不投降。項羽認爲有理,郝免了已經刀架脖子的一衆男人。試想項羽身爲主帥,在忙亂的戰爭間隙居然能接見一個黃口小兒,並且接納他的意見,是多麼難得的一種行爲。就是劉邦,也難以做到,即便是以後兩千年來的整個中國歷史中,恐怕也難以找到幾個類似的例子。

信陽霸王墳是誰的 揭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裏 第3張

關於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不過是韓信的一面之詞。韓信乃一介貧民,窮困潦倒,又自恃能力超羣,所以一直期望出人頭地。項梁造反兵過淮陰時,韓信投靠項梁,項梁任命他做了一個小官。項梁死後,項羽繼任,賞識韓信的才能,立即予以提拔。但是韓信確實才高,認爲提拔得太慢,不足以發揮自己的才能,於是臨陣叛逃,投靠劉邦。沒想到劉邦也並沒有給他什麼官做,失望之餘,韓信又棄劉而去,這才發生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追回來之後,劉邦因蕭何推薦,立馬招見,在這次會見時,韓信爲了展現自己的才能,故意將劉邦吹捧一下,將項羽貶低一下,當然是情有可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就講出了流傳千古的“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關於項羽的性格,我認爲陳平的評價較爲中肯,《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對劉邦說:“項王爲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可見,就性格而言,項羽劉邦,各有長短,相對而言,項羽的性格甚至好過劉邦,因爲不排除陳平與韓信變相地向劉邦討要爵邑的可能。

二、逆“大一統”潮流說也站不住腳

這一說法,其實由來不久,大抵應當是歷史唯物主義傳入中國以後,一部分人提出的新看法。他們認爲在秦以前,夏商周實行的是五級分封制,公侯伯子男各據一國,自成一體,雖然夏商周三代分別是“天下共主”,但是天下共主對封建各國的控制力並不強,一旦某一諸侯國實力增強,往往尾大不弔,不買“共主” 的帳,而“共主”往往對此也毫無約束辦法。因此,各諸侯國力量此消彼長之後,經常發生衝突,局部戰爭此起彼伏。老百姓對這種局面早已厭倦,希望能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王國。秦滅六國之後,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正是代表了這一歷史潮流。而項羽在滅掉秦國以後,廢掉郡縣制,又實行封建制,違背了歷史潮流,所以爲潮流所淘汰。

信陽霸王墳是誰的 揭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裏 第4張

初看起來,這一說法彼有“新意”,但實際上,不過是後人的憑空妄斷。封建制度下的各國經常相互廝殺,形成局部戰爭,而且有時戰爭規模還相當大,這是事實,但是,從國家政權出現之日起,一直到秦滅六國之前,中國人一直習慣於裂土分侯的封建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權之後,天下百姓並沒有發現中央集權的好處,反而更見其害。因此,那些深受其害的原六國百姓,理所當然地就認爲苦難的根源就在於大一統。所以,一旦陳勝吳廣揭杆而起,“天下影從”,除了故秦地之外,原來六國所在地的豪傑百姓,紛紛殺死郡長縣令,以圖恢復六國故地,回到以前的七雄並存的歷史狀態。

關於這一點,唐朝有一位著名的雜家唐蕤在《長短要術》中有過比較明確的評論。《長短要術》歷來評價甚高,有人稱之爲“小資治”。而唐蕤本人在當時也聲名遠播,就連大詩人李白在十八九歲時,也師從於唐蕤。可見唐蕤當時的學術地位。就連唐蕤這麼一位大學者,也認爲較好的政治體制是分封制稍帶郡縣制。他甚至認爲秦朝之所以很快就滅亡,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有分封諸王而一味實行郡縣制。可見,在近現代一些人的“新意”之前,並沒有什麼人證明秦時天下百姓有希望大一統的願望。

三、落後的吳越文化是項羽失敗的根本所在

其實楚漢之爭,並不是項羽與劉邦兩個人之間的決鬥,而是以項羽八千子弟爲代表的吳越集團與以劉邦蕭何韓信等人爲代表的蘇北集團的決戰。通俗一點講,不過是蘇南與蘇北兩大勢力間的決鬥。說到底是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較量。

信陽霸王墳是誰的 揭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裏 第5張

項羽的親信,是會稽起義時的八千江東子弟,次親信是原楚國故地的造反軍團如英布等,最外圍的則是各地投降將士。項羽的各項軍政大計,都由這一部分親信制定。因此,這一部分人的判斷、謀劃,直接影響了項羽的各項決定。而在項羽的這一部分親信中,謀斷能力最強的是范增,安徽巢湖人。項羽一直尊稱范增爲亞父,而且范增已經七十高齡,不可能在最後關頭叛項羽而去,而項羽卻輕而易舉地中了陳平的離間計。原因就在於范增不過是項羽的次親信。項羽真正披肝瀝膽、確信不疑的,只有江東的八千子弟。這八千子弟中,現在有姓名可考並且可以確認籍貫的是故吳令鄭昌、壯士桓武。另外名見史記的還有鍾離味、龍且、季布等。這些人,勇武有餘,智謀不足,在關鍵時候不僅沒有幫助項羽,反而拖了項羽的後腿。

首先,江東子弟才智能力水平欠佳。《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梁殺人,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樑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爲主辦”。不惟智謀如此,勇武亦是如此。“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所以在楚漢相爭過程之中,凡項羽親自指揮作戰的,無不取勝。而一旦需要分兵拒敵,吳中子弟卻沒有一個可堪大任。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龍且部被韓信殺的全軍覆沒。可以說,龍且的全軍覆沒,是楚漢相爭的轉折點。從此項羽劉邦攻守轉換,形勢大變。史載項羽“聞龍且軍破,則恐”。

其次,江東子弟向來尚武少文。吳越本來僻處江東,難得接受中原先進文化的薰陶,偶爾出現的伍員、孫武、范蠡、文仲等人,也不能得以長久,更兼吳越連年征伐,不久又被楚國滅掉,所以吳越一帶,子弟們只知鬥勇,不知有文。以至於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只知道打打殺殺,不知道收買人心,播灑仁義。甚至有項羽分封諸王之後,將一部分江東子弟裂土分王,結果這些人無德無能,將自己的王國搞得雞飛狗跳,一個接一個地亂了起來,沒有給項羽提供一個穩定的後方保障。

信陽霸王墳是誰的 揭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裏 第6張

對於項羽取得勝利之後政治制度的選擇上,但凡通曉一點歷史的,就應當勸告項羽取長補短,將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起。結果由於親信中無人有此才識,自然也不會有人進諫,而那些非親信將領,則巴不得立即裂土封王,自成一國。所以英布被封到九江國後,珍惜自己的力量,不僅沒有出兵援助項羽,被項羽逼急了反而投靠了劉邦。反觀劉邦,西漢建立後,立即借鑑秦朝和項羽的經驗教訓,分封王侯,郡縣並舉,才終於穩定了政治局面。

所以,項羽的失敗,不是其個人的原因,是以項羽爲代表的江東集團的失敗。江東的文化底蘊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家的治理,所以也就難免項羽烏江自刎啦。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