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河北涿州市元宵節上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聯歡:橫歧調、十不閒

河北涿州市元宵節上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聯歡:橫歧調、十不閒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3月1日晚,河北省涿州市舉辦的“元宵文藝晚會”上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聯歡:橫歧調、十不閒、趙家笙、保定老調、創意剪紙、指掌畫等一一登場亮相,讓觀衆大飽耳福、眼福。

河北涿州市元宵節上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聯歡:橫歧調、十不閒

­涿州“十不閒"項目表演現場。 於俊亮 攝

­現場,河北省級“非遺”十不閒表演劇目《摘棉花》因曲調悅耳、唱詞通俗易懂、內容貼近生活,引起觀衆陣陣喝彩。記者看到,一個高約1.1米、寬約1米的架子擺在舞臺中央的桌子上,架子橫樑上懸掛着兩面銅鑼,左右立柱各有一副小鈸,下方架座上放有鉦和單面鼓。操作者手腳並用,敲鑼、打鈸、擊鉦、擂鼓,手法嫺熟、有條不紊,如耍“雜技”。

河北涿州市元宵節上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聯歡:橫歧調、十不閒 第2張

­涿州“十不閒”傳承人趙克明現場獻藝。 於俊亮 攝

­表演時,另四名鑼手身着盛裝站立兩旁,敲擊和聲。兩名演唱者扮戲裝,用白話演唱“姐妹二人在田間摘棉花、拉家常、展望美好生活”的劇情。精彩之處,掌聲陣陣。

­75歲的趙克明是涿州“十不閒”傳承人。據趙克明介紹,該表演形式起源於明末清初,由鳳陽花鼓演變而成,是一種自我伴奏的說唱藝術,因表演者手、足不停閒,故得“十不閒”之名。

河北涿州市元宵節上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聯歡:橫歧調、十不閒 第3張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橫歧調《穆柯寨》選段。 於俊亮 攝

­趙克明稱,自上世紀60年代起,“十不閒”曾一度在該市沉寂數十年。2006年,涿州“十不閒”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該市投入專項資金搶救這一項目,並恢復了“十不閒”劇團。目前,劇團成員達50餘人,形成了老、中、青傳承,排練出《小姑賢》、《王小趕腳》、《十女誇夫》等20多個劇目。在唱詞中,融入了新農村建設等內容,表演更加“親民”。

­據涿州“十不閒”劇團表演者趙建紅透露,劇團進村入鎮免費表演已達百場,觀衆超過10萬人次。

河北涿州市元宵節上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聯歡:橫歧調、十不閒 第4張

­保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涿州趙家笙演奏曲目《生生不息》。 於俊亮 攝

­涿州市民徐昌明表示,“非遺”文化融入元宵節,既增添了年味,又激發了民衆傳承和保護民間文化的熱情。 (呂子豪 於俊亮 範釗)

標題:河北地方“非遺”匯演鬧元宵:看說唱裏的雜技藝術“十不閒”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