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理 > 健康 > 如何治理霧霾 我們當用什麼來驅散霧霾

如何治理霧霾 我們當用什麼來驅散霧霾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我們當用什麼來驅散霧霾?

如何治理霧霾 我們當用什麼來驅散霧霾

全國多地再度身陷“霾”伏。北京發佈重污染紅色預警措施,安徽郎溪霧霾造成城市中的高樓如海市蜃樓般的夢幻效果,浙江紹興遭遇入冬以來罕見強霧襲擊,市區道路能見度不足50米。十面“霾”伏之下,似乎“深呼吸”都成了奢侈品。儘管北京等9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的霧霾“元兇”已經找到,但遠水難解近渴,這一次的霧霾又將如何驅散?難道,這一次我們還得“等風來”?

一個個問號的背後,民生訴求凸顯。對老百姓而言,不僅想知道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霧霾,更想知道的是,除了“等風來”,究竟該怎麼做才能驅散霧霾。

客觀來說,爲了除霾,各地政府下的決心不可謂不大。2014年初,北京市長王安順就透露已與中央簽訂責任書,承諾到2017年將實現大氣污染得到改善。期間,甚至有媒體曝出了“實現不了空氣治理就‘提頭來見’”的“治霾決心”。可惜,離2017年只有不到400天了。北京的霧霾情況依然讓人無法樂觀。

機動車、燃煤、揚塵、流動源、工業生產……隨着一系列霧霾“元兇”的被指認,有助於我們釐清治霾思路。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治霾絕非一日之功、一年之功,治霾之路也註定不會是一條坦途。早在1863年,英國議會就通過了第一個《工業發展環境法》,控制制鹼工藝所產生的毒氣。但直到1965年,有毒煙霧纔在倫敦銷聲匿跡,“霧都”的帽子方能徹底甩下。

治霾,需要的不僅是表決心,更需要一張思路明晰、流程可控的路線圖、時間表。提檔升級、轉型發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做起來,卻絕非易事。淘汰落後產業對地方財政、稅收的影響,相關產業工人的再就業問題,如果這些實際問題得不到妥善處理,治霾之旅恐很難走的順暢。治霾,不但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更要有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

或許有人說,“奧運藍”“閱兵藍”的實現不是很簡單嗎?怎麼就不能一直藍下去呢?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XX藍”的出現,只是“應急之舉”。不僅需要氣候條件的客觀支持,更需要很多“臨時管控”手段的綜合運用。可是,社會發展不可能停步,經濟轉型也不可能採取“休克療法”,臨時管控手段再有效,也註定了無法長久使用。要想讓“XX藍”永駐,還需要換個思路。

我們應該意識到,治霾不僅僅是一場“大氣戰”,更是一次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戰”。今天,之所以我們要屢屢面對十面“霾”伏的尷尬,還在於此前歷史欠賬太多,建立在犧牲環境之上的經濟增長,讓我們受到了懲罰。現實中的欠賬或許可以一日還清,但對環境的虧欠,卻需要長期的彌補與修復。而這,更需要地方政府有“一張藍圖畫到底”的決心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

毋庸置疑,每一任地方政府都希望“有所建樹”,但在轉型期的當口,總有一任或幾任政府需要爲還欠賬而背起歷史的包袱。如果單就“經濟數字”而言,他們的成績或許不會太過鮮亮,但他們對城市發展、對民生福利所作出的貢獻,人民不會忘記,歷史更不會忘記。

隨着經濟轉型期的到來,多元化考覈、“綠色GDp”等理念的提出,也要求地方政府早日走出“數字崇拜”。民生幸福,不是用數字算出來,而是靠一個個老百姓切身感受的獲得感而得到的。

治霾,是一場持久戰。這一點,老百姓可以理解。但人們希望看到的,是政府早日拿出具體的治霾方案,按照進度表,一步步實施,公開透明,加以監督,確保落實。驅散霧霾,靠的該是可行性治霾方案的陽光,而不是看天收的“等風來”。

地熱能有望成爲霧霾治理新配方

人類社會追求的兩大主題,一個是健康,一個是能源。當健康和能源這兩個主題發生衝突時,比如霧霾當道的眼下,我們的出路又在哪兒呢?

答案是地熱。地球不僅是個熱庫,同時還不斷地生熱,地球的熱量是可持續的。其實,入地不用太深,我們就可以享有豐富的地熱能源。

地熱資源是來自地球內心的奉獻,地心溫度可以達到5000~6000攝氏度,能量巨大。與化石能源不同,地熱能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會帶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效應;與太陽能和風能不同,地熱資源是一個連續穩定的能源,它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存在;除此之外,它在地下儲層當中,像電池一樣儲集熱能量,這個特點是在能源利用中有待發揮的優勢。

那麼,如何利用地熱緩解霧霾?關鍵在於大型岩溶熱儲。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在這樣的地方,地上有風景如畫的岩溶地貌,地下蘊含豐富的岩溶地下水和地下河,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實際上在華北地區,地下是有隱伏的岩溶,就如同埋在腳底下的桂林山水,儲熱條件非常好,單井出水量非常大,水質也很好,其開發利用技術已經成熟。

河北省的雄縣已經實現了可持續的地熱供暖,開採井、回灌井的設計有效解決了可持續供能的問題,開採井(紅色的)出來的熱水送到供熱站經過換熱以後,被加熱的自來水送到各家各戶,降溫後的地熱水——地熱尾水再從冷水井(藍色的井)回灌下去,實現循環往復的利用。雄縣有30萬人口,井有70口左右,約1500米的深井,溫度在60~70攝氏度,每年冬天90%以上的人口享受了地熱供暖。這個地熱供暖是清潔的,整個城市幾乎沒有煙囪。這項成就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被國家能源局命名爲“雄縣模式”,成爲國家級示範區。

程度發育好的熱儲,勘探開發利用的遠景非常好,潛力巨大。初步估算,全國岩溶熱儲的能量潛力相當於我國目前年能耗的100倍以上。如果把它們的分佈與霧霾分佈圖對比可以發現,吻合度非常高,所以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可以有效替代燃煤,緩解霧霾。

我們的國家幅員遼闊,人口衆多,雖然在地熱直接利用方面在國際上有突出的業績,但相對於人們的需求和我國地熱資源潛力來說,利用程度仍然很低。未來的目標是要對地熱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如果能把中深層的地熱跟淺層地熱結合利用,進一步探索乾熱巖等更深層地熱的開發利用,那麼對於治理霧霾以及改革整個能源供應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治霾主要靠風吹走”的言論,竟然出自河北省氣象局的官方微博,簡直讓人難以置信,這種言論必須有一個前提,即默認了官方對霧霾的束手無策,“等風來”似乎成爲最無奈也最有效的除霾手段。可風停了又怎麼辦?事實上,霧霾面前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風來風去,只不過是將污染物從一個地方吹到另一個地方,並未減少,霧霾隨時都可能由自家的“門前雪”,變成他家的“瓦上霜”。在污染面前,任何僥倖都是徒勞的。

官方微博發出消息“很快就大風來幫忙清掃霧霾”,在客觀上有利於緩解公衆對空氣質量的擔憂,消解公衆焦慮的情緒,還會把“焦點”轉移到“什麼時候來風”上來,從而減少公衆對“污染源”的關注。道理很簡單,無論污染有多嚴重、霧霾持續時間有多長,只要一颳風下雨,就會煙消霾散。一些地方部門平時疏於監管、治理,等到污染嚴重了,紙包不住火了,才臨時抱佛腳,通過各種途徑發佈消息“已在監管”。其實他們明白,只要風一刮雨一下,這些措施可能就會立竿見影化爲政績。

上個月,山西太原持續出現重污染天氣,太原未及時發佈相應級別的預警信息和應急措施,被環保部點名批評。事實上,包括太原在內的一些地方,面對重污染天氣預警發佈不及時、不主動的問題並非個案。即便是發佈預警,也並非第一時間在政府官網、微博、微信等即時平臺,公衆往往要到次日才能通過紙媒獲知消息。面對重污染天氣預警不及時、應急不主動,說到底,根本上還是沒有把羣衆利益真正放在心頭、落到實處。

預警信息和應急措施發佈滯後,也凸顯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急能力不足。一些地方應急機制各環節的工作流程不夠細化、具體,缺乏操作性;一些地方的政府預案與部門專項實施方案、企業具體操作方案缺乏銜接,相互支撐不夠;一些地方缺乏對重污染天氣進行預測研判的技術力量,難以改變被動響應的局面。政府在防治重污染天氣中擔負着主導職責,應該不斷提升應急響應能力、完善預警應急體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氣污染形成並非一朝一夕,治理霧霾不可能一蹴而就。霧霾的形成既有“源頭”,也有“幫兇”,空氣中聚集了大量細微顆粒污染物,在靜態的天氣條件下就容易產生霧霾。只要污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消減,霧霾天氣就必然反覆出現,甚至愈演愈烈。

因此,從根本上看,治理霧霾不能總靠風吹走,還得靠以“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精神一點一滴消減污染源,久久爲功。政府除了要提升應急響應能力、完善預警應急體系外,一方面,要優化能源結構,建章立制狠抓源頭治理,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大氣無邊界,作爲命運共同體,休慼與共,各地必須強化區域協作,聯防聯控,才能治標治本,讓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不再成爲公衆的奢求。

護膚
髮型
香氛
健康
整形
妝容
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