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理 > 健康 > 去寺廟求佛千萬別問這件事

去寺廟求佛千萬別問這件事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喜歡去寺廟求佛,但是你知道嗎。在寺廟裏有些話是不能說的,一旦問出了會犯忌諱。那麼寺廟裏的禁忌有哪些,哪些話不能說出口?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吧。

去寺廟求佛千萬別問這件事

一、不問壽

有人初進寺廟,見到出家的僧人,帶有敬意地問道:“師父,您今年多大了?”一般的老比丘卻避而不答,只是點頭微笑。修行之人,之所以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便是因爲“道不言壽”的緣故。“道”又爲什麼“不言壽”呢?這是因爲佛教的思想基石是悅生惡死,追求自性解脫,所以“道不言壽”也。

信仰佛教的人有多種,住寺院修行者名“僧人”,隱居山林修行者稱“隱士”,居家學佛者爲“居士”。他們都是佛教徒。在與他們交談中,切莫詢問其生辰和年齡,以免犯忌。

比如那位問我多大歲數,如果我告實了她,緊接着她又會問:“你們能結婚嗎?出家父母同意嗎?家裏還有什麼人?”如果實話說您不相信,不說實話對不不起自己,所以不問壽。且因爲自古以來佛道各有講究,佛家言名不言姓,道家言姓不言壽,故有“佛不言姓,道不言壽”之說。

佛門出家弟子皆姓釋,道教出家弟子僅改名號不姓,與佛家相反。道家本來是看淡生死,修行的目的是求得解脫,超脫生死,認爲生與死僅是生命在瞬間的轉換,小小的輪迴。修道者不在乎年紀的大小,故忌問壽。出家之人因爲看透種種繁雜之事對人產生的煩惱,令人智昏,故出家以求清靜,若再問俗家六親鎖事,重提煩惱,犯了出家人的忌諱。世俗之人一見面就問。

二、不問師承

佛門有諱師不諱祖的規矩,所以不熟悉的輕易不要問僧的師父是誰,以示尊重。

三、不問修行

問別人修行到什麼程度也是大忌,僧人修到什麼境界只有自己最明白。人家謙虛說自己沒有修行,您就以爲人家真的沒修行了?其實不然,只有真正沒有修行的才拉大旗扯虎皮!

女人燒香拜佛禁忌

拜佛中女子有什麼禁忌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打坐、唸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的禁忌。因爲鬼神怕見血污,所以,容易見血發嗔。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所以,生理期的女性,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後果。至於佛教的沙彌尼、比丘尼,以及近住優婆夷,都是生活於寺院,每天與經像、法物爲伴的女性修行人,從未由於生理期間,發生所謂沖剋的問題而帶來災難的。

女子燒香拜佛禁忌

拜佛的具體講究 到廟中拜神可有發覺除了廟中主神外 還有許多香爐例如福德、天地、門神或其他神祗 如果沒有留意的便要注意了。俗雲:“入廟拜神、入屋叫人” 這是一種尊重及禮貌入廟拜神要供香但並不代表神祗會吸這些香這是一種與神靈打招呼的方式。 首先說選門進,寺廟建築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提醒注意:只有開了光的寺廟纔有資格修十三道門。正中間的三道門,纔是供人出入的。普通遊客,進門只能走右邊的那道門,中間那道門叫空門,只有出家人纔可以出入的。

進門時,女客先邁右腳,男客先邁左腳,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門檻上,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燒香的話,三炷爲自己祈福,六炷爲兩輩人祈福,九炷爲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 是燒香再叩頭。燒香的話,應該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燭,因爲常人用右手殺雞剖魚,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則反之。 燒香時,先點燃香,要越旺越好,人們就常說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舉過頭頂作揖。作揖後,把香插在香灰裏,就可進門叩頭了。叩頭的話,要認準佛祖菩薩或羅漢。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薩一陣猛叩頭。

跪拜的姿勢是這樣的,雙膝跪在蒲團上,雙手合什,注意,這個雙掌合什要注意手心處呈空心狀,高舉過頭頂,向下至嘴邊停頓,可許願,再向下至心口,默唸,再攤開雙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祈福還有一個儀式叫"開光",當然是由得道高僧來主持最好。平時開光的東西置於家中,須得初一十五淨手焚香,否則爲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開普光,則不同,開光的物件可隨身攜帶。供開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製品。 把開光的物品和寫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記不住生辰八字可不寫)的紙用紅紙或紅錦囊包好,遞上隨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數字相關),請大師幫忙開光。言語需恭敬,否則冒犯了大師,不給你開光。開光的過程是把所有的開光物件放於一托盤,置於佛前,大師唸經數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賦於靈氣與法力,可以帶在身邊保佑你了。

拜佛順序

在廟裏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着個人的左臂靠邊行走。

大德拜佛示範進廟前沿儘量不要走中間,沿階梯邊沿而上,男左女右,進門時儘量不要走正門,因爲方丈門朝晚課時都是從正門進的,而沙彌等從偏門進,所以爲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儘量應該從偏門進,男左女右,女人進去時儘量跨右腳,出門時也從偏門出就是,不要踩在門檻上(一般寺院門檻做得很高)。進廟門的時候,千萬不要踩門檻。(據說門檻是神的肩膀還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女性生理期間可以燒香拜佛

女人從十二三歲.至四十八九歲.皆有月經。有謂當月經時.不可禮拜持誦.此語不通情理。月經短者.二三日即止.長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須念念無閒.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廢棄其修持乎。今謂當月經時.可少禮拜.(宜少禮.不是絕不作禮也。)唸佛誦經.均當照常。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淨。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圓通.外道只執崖理。世人多多隻信外道所說.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有的人說當月經來的時候不可以去拜佛,不可以去念佛,不可以去誦經。那有的人說了以後,很多女衆她就相信了,她真的就不去拜佛了。所以印祖對這個事情就要把它辨正。說明這個觀點在那個時代非常流行,如果不流行的話印祖不可能在一函遍復裏面去談這個問題。

所以印祖說:這個話語很不通情理,不通情就不能夠以衆生的情況來看待問題。不通理,對佛理不通達。女人每個月有月經,月經短的兩三日,長的可能有六七日方止。這是女人的生理現象。但是修行呢?修行佛法之人要淨念相繼,要功夫不見斷,你不能由於這麼一個生理現象,竟然就使自己的修行給中斷了,你就間斷了,這一間斷可能損失很大的。修行要有一個滴水石穿的精神,滴水穿石啊,你的水老實在那滴,在那滴,它才能夠把這石頭滴穿。修行是最怕一曝十寒,修行一段時間她就停了,停了以後荒廢了,她再撿起來又很生疏。所以一定要不間斷,髮長遠心,所以不能隨便去中斷的。

那麼正確的態度就是:女人當月經來的時候,可以少一點禮拜,她的身心可能不安寧、不舒服,少禮佛,但不是絕對不禮佛。你念佛號、誦經都要照常進行,不能中斷。之所以有人說你這期間不能禮拜持誦,是不是他就說,你這段期間生理上問題不乾淨,不乾淨你就得小心處理,所以常常洗換穢布。如果手接觸了穢布,你要在你做功課的時候要把它洗乾淨,不能用不乾淨的手去接觸佛經,包括是供香,這些你要注意。這注意是什麼呢?修行佛法要有恭敬心。

關於進寺院去拜佛需要懂的禮儀

一、提前沐浴淨身

有準備的燒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淨身,以潔淨的身心進入寺廟。

二、禮佛之前,勿吃葷食

肉食、葷腥,以及蒜、蔥、煙、酒等都會污口,對佛不敬,所以在禮佛之前最好忌食。

三、衣冠整潔,舉止有禮

進入寺廟,服裝鞋帽以整潔爲宜。不可服裝不整,特別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過分暴露的服裝,也不可濃妝豔抹。

入佛堂不得吸菸、嚼口香糖,打鬧嬉戲等。

四、入寺:

進佛寺時,最好不要經由中門入,而當從旁門入,更不要踏門檻,擡腳而入爲宜。

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走,進退都應順着左臂方向迤邊行走,進入殿門,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於佛案及佛座上。

五、不可亂動寺廟之物

寺廟之中諸物不可亂動,特別是寺中鐘鼓魚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錫杖衣鉢等物,亦不可戲動。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隨意摘取。

六、拜佛不可越位

大殿中央的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用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七、閱經須恭謹

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方可閱讀。但閱讀之前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八、拜僧有講究

見到僧人,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忌直稱爲"出家人"、"和尚"。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爲兩手合一,微微低頭,表示恭敬,忌握手、擁抱、摸僧人頭等不當禮節。

如果僧人正在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都不可向他禮拜。

九、聽經禮儀

隨衆禮拜入座,如果自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

入座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可招手呼喚他人。

十、其他注意事項

1、進入佛堂內,不得高視佛面,當即低頭作禮拜,更不得隨意觀賞,東張西望。如要觀佛面,應站於堂外丈遠而觀,方合乎禮制也。

2、佛堂內不得大聲喧譁,或躺臥跑跳。

3、於佛堂內勿隨地吐痰,亂扔垃圾。

4、有人禮佛,勿從前面過。參拜佛時,最好靠近佛桌前拜佛,免得他人從你面前而過,打擾你拜佛。

5、拜佛姿勢要莊嚴正確,不可傾斜不正。

6、寺廟內用食,當得捐款。凡遇寺廟舉辦法會或逢菩薩辰日,都會備辦素食筵度與衆生結緣,信衆需要捐助功德金;平日在寺廟用餐,也要捐助功德金。因爲寺廟所食之物,都爲十方善衆所捐,非出家人,寺廟是不供養得,不應白吃。

7、帶小孩進入寺廟,大人一定要管理好孩子,不可隨意妄爲。

結語:通過上文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去寺廟哪些話不能說,哪些事不能做。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要牢記上面的事情。當然了,更多信息可以隨時關注哦。

護膚
髮型
香氛
健康
整形
妝容
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