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旅行者 > 神靈之山岡仁波齊:朝聖路上不滅的意志

神靈之山岡仁波齊:朝聖路上不滅的意志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岡仁波齊峯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峯。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藏語意爲神靈之山。

太陽熱得烤人,海拔也越升越高,峽谷蜿蜒的山道上,人們緩慢地向前移動,有的彎腰吃力,有些人步履蹣跚,有些人面 如死灰,理應龐大壯觀的朝聖隊伍,在狹長高聳的峽谷裏,彷彿撒落在太平洋上的幾把沙土,站在河牀上,仰視高峯的絕頂,驚覺這世界實在太無限浩大,相形之 下,人類如此渺小。

  印度香客

迎面下來一列隊伍,多數人坐在馬上,身體搖搖晃晃,一問,得知是印度人,一早進山朝聖,半天行程下來,多數人高原反應強烈,病倒了,其中有一位朝聖者已經陷入暈迷,奄奄一息,幾個背夫擡着他,落在後面等待救援。

印度香客朝拜岡仁波齊歷史由來已久,連接着人與佛的岡仁波齊,也連接着印度人與他們的信仰之神——溼婆、梵天。岡仁波齊,佛界與人界的通 道,印度教也奉岡仁波齊爲他們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毀滅之神溼婆的天堂。耆那教把它視爲最高之山,堅信他們的創始人就是在這裏獲得瞭解脫。岡仁波齊埋藏了 各自信仰中不朽的精神遺產,動人的神蹟,不能直視但直達人內心靈深處的魅力,讓它千百年來一直吸引着億萬朝聖者。

神靈之山岡仁波齊:朝聖路上不滅的意志

神山岡仁波齊

印度香客到他們心目中的“世界中心”——岡仁波齊朝拜梵天,通常要花費相當多的精力與財力,一部分人甚至傾盡畢生所有財產投入到一次朝聖 中。他們決定前來朝聖,有時候甚至是一次生與死的抉擇,阿里地區平均海拔高達4500米,常年冰雪交加,暖和如夏季時,冰雪都融化成奔流之河,但突襲的暴

風雪往往一夜間把阿里與世隔絕。印度香客的故鄉四季酷熱、海拔不過幾百米,朝聖路上他們穿越喜馬拉雅山脈,跨過冰雪、礫石,不知承受多少艱辛,體驗多少痛楚,才抵達這條古老而恆久的朝聖之路。印度教徒虔誠的相信,他們的威力之神梵天和他的夫人,就住在岡仁波齊神山上,而他們死後,靈魂也將永久棲息在這裏。

某種意義上,印度朝聖者如若缺少“只要蒼天給我呼吸,我會拼命前進”的執著,他們很難克服山高、路險與高原反應的三重摺磨。然而這些香客是幸福的,印度教的絕大多數信徒終生的積蓄也支付不起朝拜神山的昂貴費用,只能向着神山的方向至誠地祈禱、朝拜。

達止熱寺宿營地海拔5100米,僅比珠峯大本營住宿地的海拔低100米,海拔高度在供遊客使用的旅館中位居第二。渡過拉曲河,藏族朝聖者多 選擇北岸的達止熱寺投住,寺院的客房裏空無一物,人們在土地上鋪上背來的鋪蓋,席地而睡。遊客或驢友就住在與寺院隔河相對的西夏邦馬旅館區。印度香客團隊 往往攜帶帳篷,還有尼泊爾廚師、僱員和藏族導遊,每天,尼泊爾僱員會搭建好營地,埋鍋造飯,香客們在帳篷裏吃飯休息。

藏族朝聖者住的帳篷散佈在西夏邦馬對面,這裏正對着神山壯觀的正背面,整個帳篷區直線距離神山只有幾公里。

  神山背面

岡仁波齊北面山峯如被斧劈,酷似巨大金塔,神山俯視身下的山巒,威嚴得有地動山搖之勢,神山拒絕一切遮擋,一路護衛神山的高山全部卑微退 避。與從塔欽見到的神山正面比,背面的神山巍然挺立,身高暴漲數倍,宛若戰神降臨,在神山面前,壯觀的世界頓時失掉往日光輝,暗淡無光。默望神山,想着一 件事情:是什麼賦予岡仁波齊統治自然的力量,讓多種宗教都認它爲“世界的中心”?

我忽然醒悟:神山岡仁波齊以自己做明鏡,啓示天下信徒,好、壞,善、惡,正、邪,給予、索取,創造、破壞同時存在於每個人身上。人類從神山 上看到自己的惡,也見識自己的善,神山喚醒人們的惶恐,喚醒善,喚醒悲憫,喚醒責任心。神山啓示人們,先須認識一個完整的生命內涵,方能戰勝征服惡。

近在咫尺,神山似乎在和人談話,在它腳下時間彷彿不存在,因爲神山就能證明永恆的真實存在,它的每一道凹槽,每一條冰舌,甚至山體上每一片 花崗岩,就是時間疊加在一起,從無止境的過去延伸向永無止境的未來。神山裸露的黑巖褶和水晶般晶瑩的冰皺疏密交叉,黑白相間呈階梯,那是人類通向天堂的天 梯,當這一切如實呈現時,每個人的心靈都感受到強烈的震撼。

太陽最後一點餘暉燃燒乾淨,狂風呼嘯穿透曠野的上空,朝聖者和遊客靜靜坐在帳篷茶館裏喝茶、烤火取暖,空氣裏佛音繚繞。海拔5100米的高 寒地帶,沒有太陽普照,人的力量脆弱如風中之燭。靜寂的山谷帳篷區,每個人經歷了一天的辛勞,滿足而充滿力量。在神山的搖籃裏,我們的思索停止了,人生的 歲月漩渦也彷彿靜止了,終於可以平靜地度過一個安穩的夜晚。

  五體投地

黎明來臨,夜降霜雪的古老的朝聖之路,被夜裏通過的信徒們踩成一條發光的“玉帶”,山路彎曲而上,通向卓瑪拉山口——轉山途中的最高點。

卓瑪拉山口也叫度母山,從達止熱寺(海拔5100米)起步,短短5公里中海拔急升700米,空氣更加稀薄,讓較耐缺氧的藏族人都會發生高原 反應,引起頭痛甚至暈厥。無論對於信徒還是遊客,它都是難關。朝聖之路向上蛇形盤旋,山路一直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右面,站在山口腳下仰望,明晃晃的冰雪刺 痛雙眼,神山不可直視,強勁的山風吹動十幾米長繩拉起的風馬旗呼拉拉地響,這段山路異常陡峭難行,藏族朝聖者也必須經常停下來休息,調整急促的呼吸。幾個 堅毅的背影吃力地爬起,站穩身體,拿腳尖踢出一個雪窩,前行三步,揚起雙手,再俯身向大地的懷抱……他們手套板摩擦冰雪凍土發出尖利的響聲,在山谷中迴盪 着。他們的身影此起彼伏,每跨出一步,都極其艱難,他們喘着粗氣,但有力的動作依然執著並且標準。神山外圍58公里,五體投地用磕長頭轉完神山要用去 10~15天。虔誠的信徒在這裏用身體寫下朝聖路上最慷慨悲壯的詩歌。

神靈之山岡仁波齊:朝聖路上不滅的意志 第2張

不滅的意志

中午11時30分,異常寒冷的山口終於到了,這裏相當擁擠,巨大的經幡羣邊,佛教徒朝向神山跪拜,喇嘛們席地而坐搖動身體念經,印度教的信 徒設壇焚香,誦唱梵經,印滿經文的五色紙片如雪片,漫天飛舞。從卓瑪拉山口往下望,橫亙在灰白色冰川的山谷中間,唯一的綠色湖泊就是傳說中印度教仙女烏瑪 德瓦洗禮的地方。

每年不斷有朝拜的香客在這裏長眠。19世紀初的外國旅行家手記裏提到,有旅途中病倒的僧侶被同伴拋棄。這是朝聖中讓我難以理解的地方。朝聖 神山,我們難道不是乞求找到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泉,尋找有情天地,拒絕冷漠,避免墮落嗎?爲什麼會有遺棄同伴於絕境的事件發生呢?

高原的宗教,或許更多地在告訴人們面對殘酷的現實時一個人需要擔當,而非接受別人的憐憫。也許這就是人力與大自然力真實對比下,無奈的抉擇。在機械與科技力量無法到達的荒野、沙漠和雪山,沒有外力的支持,人類一如既往的脆弱、渺小。

下山的路更加難走。雪深過膝,我要極小心地攀住路邊的石頭,避免滾落到山下。卓瑪拉山腳到塔欽18公里長的山路,途中沒有風景,山路沒有起 伏,激不起鬥志,也看不到盡頭。我埋頭苦走,近乎絕望地向前,藏族轉山人卻頻頻從我身邊超過,他們有的人身體疲憊神情愉悅,有的人步伐沉重但臉上沒有痛苦

表情。轉山,對於朝聖者是百年修行中最具價值的環節,他們一生裏最純粹的幸福時光。朝聖者轉山,就像培育一株花,他們的重點在於它的根。我這樣的遊客來轉 山只想看一朵盛開、美麗的花,卻忽略了它的根與枝葉。

當出發地塔欽海市蜃樓般出現在地平線上,我的轉山路接近尾聲,岡仁波齊莊重柔美的正面,隱現天邊。正面的神山安詳如佛祖,有一種手心向下的憐憫與寬容。

“即使神山沒有能夠赦免罪孽的神力,它至少使翻越它的人具有長久和極大耐心。”我想,在人生這條無止境的轉山路上,我會以幸福之心走下去,抵達天堂終點。

優生活
星座駕
名車庫
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