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尤物 > 尤物爆料 > 雙城記小孩子才分好壞,成年人只看利弊?

雙城記小孩子才分好壞,成年人只看利弊?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鏈接:

來源:劇情狗

着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開篇的這句話,即使是沒讀過這本書的人,大抵也有所耳聞。但只有讀過書之後,纔會意識到,這句話指向的不僅是時代的雙面性,也是宏觀意義上的矛盾,甚至是哲學層面的二律背反。

雙城記小孩子才分好壞,成年人只看利弊?

雙城記故事背景

剛看完《奇葩說》第四季的最後一集,四屆奇葩之王VS.四位導師。羅振宇在演講時提到:

“成長的本質,是變得複雜。”

雖然一直對羅胖無感,但對這個觀點,我很贊同(不過是部分贊同,容後細說)——成長不是變好,也不是變壞,而是變得更復雜。

這是因爲,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我們所經歷的人生,本質就是如此的複雜。許多看似截然相反的屬性,交織在一起。好與壞、善與惡、愛與恨、對與錯,常常在某一事物上同時、矛盾地出現。

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傳世,往往在於它們不憚於迴避複雜性,並能以高超的技巧,不遺餘力地把這些真實的複雜性精確地展現出來。

《雙城記》的故事大背景,是法國大革命。當時的法國社會,貧富懸殊,富人奢靡淫亂,窮人食不果腹;階層對立嚴重,富人作威作福,窮人賤如豬狗;法治崩壞,富人無法無天,欺凌婦女,草菅人命,窮人無處伸冤,法律形同虛設。

雙城記小孩子才分好壞,成年人只看利弊? 第2張

貴族階層對於底層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終於激起了反抗。革命爆發,復仇的滔天怒火向貴族們狂卷而去。

“爲了自由的名義!打破舊秩序,建立新法國!”——這聽上去應該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怎麼會同時也是“最壞的時代”呢?

張愛玲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

狄更斯做的是同樣的事情,他掀開了大革命那看似光鮮的袍,露出了裏面隱藏着的觸目驚心的膿包和傷口。

法國大革命,是一個屠龍少年的故事。

村旁有座山,山裏有條惡龍,常吃人。每隔三年,村子會選出最勇敢的少年上山屠龍,一百年過去了,沒有一個少年回來過。直到某一年,有位天才少年出世,武力高強,膽魄超人,上山與惡龍拼死搏鬥,三天三夜後,終於殺死了惡龍。筋疲力盡的少年坐在惡龍的屍體上,朝惡龍洞裏看去,目之所及,盡是閃耀着魅惑光芒的金銀財寶。少年目瞪口呆,心神盪漾。慢慢地,惡龍的鱗甲、利爪逐漸在少年身上浮現……三年後,又一個少年上山屠龍……

當年讀到這個故事時,滿心絕望。

惡不可怕,可怕的是善戰勝了惡,同時也成爲了惡。

《雙城記》裏,成功地攻佔了巴士底獄的革命者們,用勝利的狂熱,“以自由之名”,親手創造出了瀰漫着血與火的人間地獄。

雙城記中的跨越

對於複雜性,雖然《雙城記》沒有給出標準答案,但提供了一種趣向,讓我們看到了跨越複雜的希望。

這個趣向,在第三部《暴風雨的蹤跡》裏,以疾風驟雨的方式,攝人心魄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如果要給這個趣向一個概括性的說法,那就是:“升維”。

與《三體》裏的“降維攻擊”相對應的,當我們把一個複雜的、矛盾的問題,提升到一個更高維度來看時,會發現原本的複雜度,突然就消失了。

比如在一張紙上畫一個迷宮,對於生活在這張紙上的二維生物來說,複雜得難以想象,到處碰壁到絕望,也不一定能找到出口。但對於我們三維生物來說,可能只需要掃個幾眼,就能理清迷宮的脈絡。

比如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政治角力、民族衝突,如果有朝一日突然面臨外星人的威脅,那這些人類內部矛盾,都將不值一提。

再比如許多的普通人,平日裏常與他人爭執,爲瑣事煩惱,在柴米油鹽上的斤斤計較。一旦生了重病,立馬會感慨,原來自己以前的糾結,都是庸人自擾。

類似的,《雙城記》裏血流成河的大革命,糾纏不清的善與惡,復仇和寬恕之間的矛盾掙扎,在結尾的“升維”情節裏,驟然變得瑣碎而渺小。

情節的主人公,是在全書中篇幅並不算最大,但分量最重的人物:卡頓。

這是一個迷茫而頹廢的人。他英俊瀟灑,卻孑然一身;他才華橫溢,卻不思進取。他找不到在世上生活的意義,在人生的大多數時間裏,“對於他來說,最大的冤枉就是忘掉自己屬於這個世界。”他聽天由命,任憑時光在年復一年的虛度中,消耗殆盡。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成爲了大革命的血腥、復仇的恐怖、人性扭曲的漫天黑暗中,穿透一切、照耀一切的驚豔聖光。

他人只道卡頓的頹廢,是自甘墮落;何嘗能理解到,他只是看透了人生“輪迴”的虛無本質。如《聖經·舊約·創世紀》第三章上帝對亞當說的那樣:“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既然來往人世都是塵土,那一生的掙扎,又有何意義。

卡頓在人生最後的階段,“看着一個漩渦漫無目的地轉了又轉,直到最後被水流吞沒,一起帶向大海。”——他感慨道:“像我一樣。”

他窮盡一生體驗着“漫無目的”的狀態,在“無意義”的泥沼中徘徊掙扎,他不僅不像世人所想的那般輕浮,反而要比大多數人更爲深刻。

或許他臨終前所收穫的禮物,正是他人生中這段漫長的深刻而痛苦的經驗所賜。這是一份值得用生命去換的禮物。全書的最後一段話寫到:

“我現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過的最好、極端好的事情;我即將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過的最安寧、極端安寧的休息。”

這份禮物,就是愛。

大人和小孩之間的利弊

東野圭吾曾在《嫌疑犯X的獻身》中寫到:

“邏輯的盡頭,不是理性與秩序的理想國,而是我用生命奉獻的愛情。”

卡頓的愛,比《嫌疑犯X的獻身》裏的石神更讓人肅然起敬。石神的愛,純粹、堅定、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但他畢竟讓無辜的人成爲了這份愛的犧牲品。

卡頓的愛,是如此的純淨,毫無私心,一塵不染,像一面明鏡,映射出每個人身上的複雜所附着的齷齪的污跡。同時,舉重若輕地告訴我們:

愛,總是比恨有力得多。

雙城記小孩子才分好壞,成年人只看利弊? 第3張

個人認爲,“成長是變得複雜”的意義,在於後者。可在現實中,很多自詡成長了的人,都在前者的豎井裏沾沾自喜。

比如雞湯作者們常說的這句話:

“小孩子才分好壞,成年人只看利弊。”

將“利弊”凌駕於“好壞”之上,自以爲看透了成年人世界的複雜,其實只是領悟了所有動物都知曉的“叢林法則”。對動物而言,道德層面的好與壞的判斷,從來都沒有價值,追求的唯有生存的利弊而已。

所以,這句話其實可以替換成:

“人類才分好壞,動物只看利弊。”

如果成年人只看利弊,那《雙城記》裏的查爾斯·達內就不會拋下妻女,去危險的巴黎爲加貝爾作證,從而引發之後的一系列悲劇;馬奈特醫生就不會放下自己多年前刻骨的仇恨,冒着生命危險拯救女兒的愛侶;卡頓也絕不會爲了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些不顧利弊的行爲,在動物看來簡直不可理喻。

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之所以能區別於動物,主要在於兩點。一是人類能進行形而上層面的哲學思考,比如我從哪裏來,世界有什麼意義。二是人類會自發地進行道德審視。人的本能和動物一樣,會趨利避害。道德起到的,是約束本能的作用,從而讓“好”和“壞”的價值判斷,比利弊的判斷具有更高的優先級。

諷刺的是,如今有人把人類好不容易進化出來的優勢拋在一邊,反倒把“只看利弊”當成了處世箴言到處宣揚,每每讀到,不勝唏噓。

成長,變得複雜,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但變得複雜以後,我們有需要再往前邁一步,跨越複雜,尋找更高維度的意義。

鏈接:

來源:劇情狗

着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星八卦
尤物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尤物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