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尤物 > 尤物爆料 > 【圖】盤點日本二戰電影 回顧上個世紀的影像記憶

【圖】盤點日本二戰電影 回顧上個世紀的影像記憶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圖】盤點日本二戰電影 回顧上個世紀的影像記憶

日本14部二戰經典影片:NO1:《做人的條件》(《人間的條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長,包括第 1部《純愛篇》(104分鐘)、第2部《激怒篇》(101分鐘)、第3部《戰雲 篇》(105分鐘)、第4 部《望鄉篇》(75分鐘)、第5部《死的脫出篇》(85 分鐘)、第6 部《曠野的彷徨篇》(104分鐘)。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在日本 電影史上,稱此作品爲反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義深刻,反映了二戰時期 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與他們的“良心”形成了種種大問號???講述了那個 時代日本人的理想和過失,夢想與幻滅,被迫與真心的集爲一身,儘可能的像個 人樣活下去的複雜心理。這些被迫作爲軍國主義的走狗,時而反抗,時而伸張人 道主義,因此立場異常痛苦。與時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形成了 鮮明的對比。本片曾被選入日本名片200部,並獲1959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五 名及第十名。” NO2:《望鄉》(日本):《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 奏曲,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 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衆是戰爭的 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 有日本民衆。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 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爲。據導演所說,“南洋姐” 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 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裏已經 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 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着日本,, NO3:《虎!虎!虎!》(《偷襲珍珠港》;美國、日本):與前幾年的那部《珍 珠港》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兩部影片的區別在於,《虎》截取了當中的軍事線, 《珍》截取了當中的愛情線。《虎》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歷史事件,既 非爲日軍“招魂”,也非爲美軍辯護,而是就事論事、冷眼旁觀,鏡頭不斷地在 日軍和美軍之間來回切換。影片高度追求對歷史的還原,以致於在人物塑造上顯 得蒼白,敘事嚴謹、詳實,扣除掉一些場面上的BUG,這部影片幾乎可以當歷史 片來看待了。

【圖】盤點日本二戰電影 回顧上個世紀的影像記憶 第2張

NO4:《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動畫片;日本):雖然這是一部“喊 冤片”,但還是稱得上經典,故事劇情騙走了不少中國人的眼淚,以致於當初我 寫文章批判本片時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個女網友還斥責我說:“難道感動也 要分國界嗎?批判日本人,你還不夠格!”,對此,我只能無語。高畑勳導演的 作品我一直很喜歡,因爲富有思考性,但本片傳達的內容我實在無法苟同,相比 之下宮崎駿倒是曾畫過短篇漫畫《中國的天空》歌頌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像本片 這類強調“日本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夠了,否 則總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衆會遠遠大於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注:本片的導 演是高畑勳,不是宮崎駿) NO5:《人證》(《人性的證明》、《人間的證明》;日本):《望鄉》是二戰 的前奏曲,《人證》則是二戰的後遺證。戰後不少日本女性爲了過上優越的生活, 主動與美軍士兵發生了關係。本片的不少演員都有過和故事相似的經歷,尤其是 喬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爲日本女性與黑人生下的孩子,他 處處受到歧視。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蓋不光彩過去的人,喬尼千里迢迢 到日本尋找媽媽,但媽媽卻爲了保住自己的“名節”,竟把他殺害了。本片沒有 描繪到日軍的侵略史,但其實作者森村誠一是個正直的作家,他曾寫過《魔窟》、 《新人性的證明》等作品抨擊731部隊,日本右翼對他痛恨之極。相比之下導演 佐藤純彌則令人不敢恭維,別忘了他後來跑去執導“招魂片”《大和號》!(PS: 主題曲《草帽歌》轟動全球,歌詞是一首關於“媽媽”的詩;故事批判了美國警 察腐敗的一面,但美國人——包括紐約市長依然大力地協助拍攝,警方表示批判 得對,他們需要改進自己) NO6:《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日本):4 集電視電影,改編自溥傑夫婦 的自傳。影片投資10億日元,製作期歷時三年,拍攝過程中獲得中國政府和溥 傑之女的協助。影片在反映日軍對中國人的傷害上,遠比所謂的“謝罪大作”《赤 月》來得直接。滿懷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遠嫁到中國後,卻發現中國人對待日 本人竟是滿腔憤恨,到處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滾出去”,而日 軍則形同強盜,搶掠中國百姓的財物,還屠殺抗日民衆。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 立場上批判了日軍,對國共兩黨則是述而不評,沒有偏袒誰,但有讚揚周總理。 本片屬於想謝罪但對歷史研究不深入的類型,有些觀念很膚淺,這大概與日本人 並不熟知二戰史有很大關係。儘管有種種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視了日軍的侵略史, 在日本“招魂片”頻出的今天已屬難得。而劇組提倡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 方式,還是很有意義的。

【圖】盤點日本二戰電影 回顧上個世紀的影像記憶 第3張

NO7:《廣島之戀》(黑白片;法國、日本):觀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 相關歷史,不然很難理解當中的一些劇情。在日本從來不缺乏關於原子彈題材的 作品,但大多會淪爲論證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過這部與法國合作 拍攝於1959年的影片卻是例外,當年就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 戰時期的歐洲,曾與德國軍人發生過性關係的女性會被剪掉頭髮,所以女主角的 前任丈夫正是一個德國人。影片劇情的不少臺詞是以詩歌的方式呈現的,這種類 型恐怕很容易引來兩面極端的評價。 NO8:《逝風殘夢》(《風雪黃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實影 片只是以二戰爲時代背景講述一個愛情悲劇而已,對戰爭本身沒有直接的描繪或 批判,當然片子對戰爭還是持否定態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開頭就有一段 對話說道:“我們和敵人無怨無仇,但卻要殺死他們,可他們不也有父母和孩子 嗎?,,這場戰爭是錯誤的”。PS:影片的音樂很不錯~ NO9:《二十四隻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這裏提到的是1954 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簡直拍成了偶像劇,而 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癢)。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嬌小玲瓏的女教師大石擁有「大 石」這樣大氣甚至宏偉的姓。大石老師認真教學,關愛她的十二位學生。大石老 師面對班上看着她的二十四隻眼睛,發誓要讓它們「永遠閃亮」,但這一誓言被 日本侵略亞洲的罪惡戰爭徹底斷送。漁村小學男生被徵召入伍,大部分死於戰爭, 活着的也成了瞎眼殘疾者。大石老師的丈夫也命喪戰場。該片改編自日本左翼女 作家榮井壺同名長篇小說,人道主義傾向非常鮮明。” NO10:《我對青春無悔》(《無愧於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澤明的作 品,拍攝於二戰結束後不久,改編自左翼作家久板榮二郎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京 都大學教授龍川事件和德國紅色間諜佐爾格事件爲原型,講述女主角幸枝嫁給反 戰作家野毛後的種種遭遇,野毛因發表反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言論被檢察官逮捕 結果屈死獄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從此被視爲“賣國賊”,不但成天遭受衆人的 白眼,幾經辛苦種植的田地也被“愛國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終於熬到了 1945年日本投降,面對曾經受到的種種不白之冤,幸枝並不感到後悔,因爲附 近的墳墓裏躺着野毛,, NO11:《動盪的昭和史·軍閥》(日本):東京英機的漂亮話與戰場的慘烈形成 強烈的對比,新井記者決意告訴國民戰爭的真相,正當人們爲新井的義舉所感動 時,卻有人跑出來這樣斥責他:“新聞記者,戰爭初期你們講過些什麼?!什麼 ‘皇軍無敵’啊,什麼 ‘聖戰’啊、‘萬歲’啊,什麼消滅美英鬼子,,說這些 話的是哪些傢伙?促使日本好戰正是你們這幫傢伙!打了勝仗,你們就歌頌東條, 又吹又捧;打了敗仗,就把罪責都往東條身上推,難道你們就沒有責任嗎?!你 們在報上寫: ‘打不勝的仗就應該停下來’,看你們說得多好聽哪!那麼,打得 勝的仗,就應該打嗎?你們號召 ‘聖戰,聖戰,,’把日本搞得支離破碎,,所 有認爲戰爭該打的人,全都該處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NO12:《沒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帶明顯的政治傾向,屬於“述而 不評”的類型,導演只不過用平靜的鏡頭說明了那個時代發生了那些事,而沒去 論辯論其中的是非,對日軍的行爲既不鼓吹,也不辯護,正如主人公父親所問的: “國家是什麼?”。士兵們出征前常唱爲國效力的歌曲,出征後卻常唱想念故鄉 的歌曲,而熱愛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後所說的那段話富有反思色彩:“你見到過 敵人的樣子嗎?我們老說 ‘敵人、敵人’,可是,就算是美國的水兵也是喜歡打 棒球的,有家庭和戀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敵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啊,,” 主人公臨終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謂的“爲國盡忠”,而是大自然的美麗,, NO13:《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國、日本):中國對日本總是要比對國民黨來 得寬容,80年代初,正當中國許多影視作品對國民黨的塑造還停留在戴歪帽的 小丑形象上時,對日本人則已經開始日趨客觀化。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稱得上 是一部兩國人民的“歷史教科書”,雙方都可以用它來自我反思。本片導演佐藤 純彌還執導過宣傳中國文化的《敦煌》、高倉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戰 作家森村誠一的作品《人證》等,但左藤也曾跑去執導過“招魂片”《大和號》, 日本有不少導演和演員既參與過反思片,同時也參與過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 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機會,原因究竟是爲什麼呢? NO14:《硫磺島家書》(《硫磺島來信》;美國、日本):很多人認爲《父輩的 旗幟》不如本片來得“好看”,對此我不以爲然,論反思性,《家書》不如《旗 幟》。正如導演所說,他拍《家書》並非爲了討好日本人,而是嘗試着從日軍的 角度去看待問題,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導演始終不是日本人,看待問題多少有 些片面、甚至是一廂情願。我很反感影片爲了突出日軍的“人性化”,而有意無 意地忽略一些事實,慄林忠道曾在中國進行掃蕩,壞事幹盡,但影片只是展現了 慄林作爲軍人“英勇”的一面。《家書》終究只是一部視野狹隘的商業片而已, 要說沒有一點反思倒也冤枉,但遠遠不如同一類型的《決戰斯大林格勒》和《血 戰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輩的旗幟》,更不如《細細的紅線》。

明星八卦
尤物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尤物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