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尤物 > 尤物爆料 > 這部9.5分電影,不該被這樣對待

這部9.5分電影,不該被這樣對待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首日票房過億,購票網站9.5分評價,衆多實力派演員......

我抱着這樣的期待,走進了電影院,看了一場《金剛川》。

說實話,這是一部和我的預期完全不一樣的影片。

在儘量不劇透的情況下,我可以告訴你它和普通戰爭片有什麼不同:

這部9.5分電影,不該被這樣對待
|不一樣的敘事結構

我以爲我會看到兩軍對壘,宏大的戰爭場面,戰壕、沙場、一線、後勤...一切戰爭片“應該”有的東西。

像小時候看的經典戰爭片,千軍萬馬互相搏殺,大開大合,熱血澎湃。

這些,在金剛川裏,並沒有。

影片剛開始就用旁白明確地告訴你:本片講的是一個架橋的故事。

一個,志願軍修橋,美軍炸橋,然後又被修好......如此反覆的故事。

它也不止是一個架橋的小故事。

抗美援朝1953年夏季戰役第三階段,金城戰役。

是中國在朝鮮戰爭中進行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攻勢,面對聯合國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攻佔了1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將戰線向南推進了約14公里。

——並直接導致了朝鮮停戰協定的簽署。

而在1953年的那一天,只有通過這座橋,才能搶佔先機,增援和戰備物資才能抵達前線,金城戰役纔有可能成功。

可以說,正是因爲金剛川這一不起眼的非正面戰場,纔能有後面的千軍萬馬,凱旋而歸。

這部9.5分電影,不該被這樣對待 第2張

此外,影片的視角也非常有趣。

一開始看到宣傳裏的“三位導演執導”、“三個視角詮釋”,我其實沒什麼感覺。

多視角、多單元的影片這些年出得也不算少,不同導演的不同執導風格很難在短短一部兩小時的影片裏得到統一,弄巧成拙的大有人在。

影片開場十分鐘,我以爲我已經總攬全局:工兵連、步兵、高炮班,正好三個視角。

於是第二幕美軍出來的時候我直接驚了,看着屏幕上“對手”兩個字愣了好幾秒。

沒見過,真的沒見過。以前的戰爭片充其量是給敵軍幾個鏡頭,科普一下戰略部署,哪有這麼大方直接分了整段鏡頭給對手的?

可後來聽到美軍無線電臺裏面輕蔑而隨意的,彷彿宴會開場時的主持詞一樣的發號施令:“Enjoy yourself gentlemen”、“Show time”,以及美軍飛行員交流時說的“我不想死在這”。

還有最後,飛行員Hill發狂一樣地向我軍炮臺開火,而高炮班彈盡糧絕、死傷無數,直到最後張譯斷手斷腿獨自爬上炮臺,打下這架飛機的時候,我才恍惚地明白了。

當蚍蜉撼樹,而林摧木折,纔是真正帶有悲劇意味的神蹟。

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的神蹟。

|不一樣的主角

我以爲會有運籌帷幄的將領,甚至史書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原型。

會這樣想也不奇怪。從前看的戰爭片,要麼是宏大的史詩,驚鴻一瞥的一個角色都可能是耳熟能詳的偉人,要麼是半架空的劇情,主角用兵如神,和敵軍周旋作戰,最低也得是團長。

《金剛川》不是。影片裏最高的軍銜,是連長,手下一百來號人那種。

看完電影之後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除了魏晨演的閆瑞稍有歷史可考之外,其他都是查無此人。

這部9.5分電影,不該被這樣對待 第3張

查無此人的意思是,他們可以是任何人。

他們是虛構又非虛構,這樣奮不顧身的事蹟,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發生了無數次。

影片中他們說着來自各地的方言,雖然甚少談及家鄉事,卻足以想象:

一羣十七八歲的年輕人,拜別父母,揮別親友,由五湖四海相聚於此,爲國而戰。

幸運的話,他們可以榮歸故里,與故鄉的家人朋友報一聲平安。

不然,則馬革裹屍,埋骨他鄉,像金剛川裏的張飛、關磊、劉浩......像千千萬萬的將士。

像影片最後老人的旁白:

——“那一年,俺們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就是通過那座橋,沒有一個怕死的。”

這部9.5分電影,不該被這樣對待 第4張
|不一樣的真實感

看過了許多戰爭片,我以爲戰爭片裏一定會有神乎其神的英雄,一人可戰千軍萬馬,以爲死亡會是模糊的、一筆帶過的鏡頭。

可是這部電影裏,沒有身中無數子彈還能說出豪言壯語,炸彈在身邊不停爆炸卻還毫髮無傷的主角光環。

這真的給我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甚至看的時候一度懷疑人生:這不是戲份挺多的嗎?不是主角團嗎?怎麼就死了?

他們幾乎每個人死的時候我都要哭一回,更何況這個該死的多視角有的場景還給我反覆看了幾遍,鑑於旁邊有人,我還得悄悄抹眼淚。

最後我就悟了,這就是導演的目的,而我明知道有坑,還是往裏面跳了。

上大學學影視編導選修課的時候就說過,重複敘事目的是爲了加強。

其實你看到第三個視角已經知道什麼時候有炸彈會來,這個人什麼時候會死,你很想去提醒他們馬上“喪門神”要來了,水下有隱藏炸彈......但是你沒辦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無法跨越的。

你只能看這個帶着已故戰友照片的愣頭青、這個一口江西話有點可愛的步兵連長、這個戰場抽菸被降職的老兵、這個有點一根筋的炮手、這個修橋不忘討菸葉的工兵連長,看這些一個個鮮活的人在你眼前一遍遍爲了國家和信念而死,你沒有辦法。

因爲這就是真實的戰爭的殘酷。

戰爭中不會有叫得上名字的主角,也不會有長阪坡前救趙雲,喝退曹操百萬兵,更不會有“唯美”的死亡鏡頭。

於是他們死了,換更多人安寧的人生。

這部9.5分電影,不該被這樣對待 第5張

這三個不同,也正是讓我感到這部電影特別的地方,

可是,我沒想到,這些“不同”,在一些人眼裏,成了“不對”,甚至是“罪證”。

當我走出電影院時,想要了解更多關於電影背後的故事時,看到了這樣的聲音:

有人說,導演之一管虎的“屁股歪”,所以這部電影也“立意不正”。

而他們的“證據”,是管虎接受採訪時的着裝有問題,在烈士陵園鞠躬時手的姿勢有問題。

因爲這些問題,進而推導出管虎導演的這部電影也“三觀不正”

說他把戰爭刻畫得殘酷,是宣傳西式的反戰思想,是質疑中國參加抗美援朝的正義性。

說抗美援朝打了那麼多勝仗不拍,卻拍一個慘烈的修橋故事,是“居心不良”。

說電影裏的美軍飛行員也很英勇,是在“美化美軍”。

誠然,每個人都有評價 一部文藝作品的資格,影評沒有“標準答案”。

但這些質疑,卻是在進行“有罪推定”,是在預設了“這部電影有罪”的立場之下,再去搜羅罪證。

於是,看完電影以後,再看這些“罪證”,便能清晰感受到它們是多麼的以偏概全,偷換概念。

在電影之外的日常,管虎確實有疏忽的地方。

比如他在接受採訪時,戴了寫有“navy”的帽子。

比如他在烈士陵園鞠躬時,手背在了身後。

不合適就是不合適,沒有什麼好辯駁的。

可是不能因爲一個舉動不合適,就直接給人定罪。

如果是採訪時說出對志願軍不敬的話,在烈士陵園拒絕鞠躬,那確實是大是大非上的大錯,沒有迴旋的餘地。

可是採訪時的着裝,鞠躬時手的姿勢,這如果也要定義成“大是大非”,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給人定罪,向來是一件需要萬分謹慎的事情,所以法律裏纔講究“疑罪從無”。

而如今的網絡上,卻流行一種風氣,叫“疑罪從有”,一個人只要不完美,只要犯過錯,那麼就十惡不赦,欲除之而後快。

所以你發現沒有,如今的社會新聞,幾乎都少不了“反轉”。

因爲有太多的人,沒有確鑿證據,僅憑一些“細節”“推測”便輕易給人定罪,然後使用網絡暴力

就算真的“反轉了”,他們也很少爲自己的言行道歉,卻還要說自己是被矇蔽了。

其實,倘若不是他們自己用顯微鏡去發掘別人的缺點,同時又對那些顯而易見的事實視而不見的話,誰又能矇蔽他們呢?

如果帶着有罪的結論,去檢視一個人過往的每一個細節,又有幾個人能經得起這樣的檢驗呢?

更何況,就算一個人日常不夠謹言慎行,就一定等同於他的作品立意不正嗎?

抱歉,只有作品本身可以定義作品。

這部9.5分電影,不該被這樣對待 第6張

針對作品“立意不正”的質疑,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其實都很容易找到這些質疑刻意忽略的事實:

他們只說電影殘酷,卻忽略了電影裏,志願軍戰士在經歷了這些殘酷之後的心聲:“那一年俺們才十七八歲,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

殘酷,是真實戰爭的樣子,卻也是志願軍戰士們勇氣的證明。

他們只說電影里美軍勇敢,卻忽略了電影裏,美軍對志願軍戰士的評價:“你們不是神,卻創造了神蹟。”

展現敵人的勇敢,從來不是對自己的貶低,相反,讓勇敢的敵人都震驚感慨,更是襯托了志願軍戰士們的英勇無畏。

因爲歷史本來就是這羣“小米加步槍”,使用着遠遜於對手的裝備的志願軍,戰勝了不久前剛剛打贏了二戰,武器裝備堪稱地球最強的敵人。

如果敵人像抗日神劇裏一樣不堪一擊,懦弱甚至滑稽,那纔是對志願軍無畏的犧牲的貶低和羞辱。

至於責問電影爲何不拍那些“大勝仗”,就更是荒唐。

且不說電影本就沒有“必須拍攝特定主題”的義務,更何況,要求電影拍大勝仗,就等於是說只有勝利才值得紀念,這種思想,

最值得紀念的,不是勝利,而是一個個爲了勝利,爲了同胞安寧生活不懼犧牲的士兵們。

電影沒有聚焦“勝利”,沒有聚焦“兩軍對壘”的宏大場面,而刻畫了一個個這樣的普通的士兵,恰恰是一種最好的紀念。

所以,只要就事論事,人們當然可以去分析電影敘事、拍攝、畫面上的瑕疵和疏漏。

但那些針對電影“立場”的指責,其實是在把這部電影的“不同”當作“不對”。

已經2020年了,我們不應該再把“不同”當做“不對”了。

這部9.5分電影,不該被這樣對待 第7張

大多數人從這部電影裏看到的是,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畏強敵,爲了身後祖國的和平與安寧,有無數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這纔是它在電影購票網站上評分高達9.5分的來源。

電影不是爲了一小部分“懂電影”的人而生,電影最終服務的,永遠是坐在電影院裏的普通觀衆。

或許他們不是文藝青年,不懂得電影拍攝和敘事的種種技法;他們不是軍迷,不懂得武器裝備的種種型號。他們不是學者,不懂得歷史上戰爭的每一次博弈的細節。

他們無法洞察到電影裏設置的每一個細節和隱喻,但他們都能體會到最簡單,最真摯的愛國之情。

這纔是我們最該關注這部電影裏,是否傳達出的東西。

那麼《金剛川》是否做到了呢?

坐在電影院裏,電影快要結束時,伴隨着金剛川的浪花,緩緩地響起了背景音樂《我的祖國》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而我聽到的,不止是音樂,還有身邊觀衆努力隱藏的啜泣聲。

我知道,這些眼淚,是爲了那些守護了我們今天安寧的英雄而流。

而當電影結束,演員表字幕出現,觀衆們正要離開。

但隨後伴隨字幕一起出現的,是戰鬥機接志願軍英烈遺骸回家的新聞。

我看到那些剛剛起身準備離開的觀衆,又坐回到了椅子上。默默看完了後面對志願軍老兵的採訪

我知道,他們心裏此刻一定和我一樣,滿懷着對這些英雄們的崇敬。

我想,這就是答案。

這也是我想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

來源 :原創 warmbloodwx 溫血動物

明星八卦
尤物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尤物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