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人間冷暖 > 哪些心理問題影響老人晚年生活

哪些心理問題影響老人晚年生活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哪些心理問題影響老人晚年生活

老年人隨着年紀增大,從繁忙的工作退下,身體各項機能開始退化,心理的健康也變得至關重要。那麼那些心理因素影響老人的健康呢?

擔心之1: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剛退下來時,會有一定的失落感甚至無價值感。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老人認爲經濟收入減少,不再像工作時那麼受人尊敬和重視;有的老人產生自卑心理,認爲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自我評價過低;有的則表現爲發牢騷、埋怨,對什麼事情都看不慣,甚至脾氣突然變得暴躁,經常和子女吵架或指責過去的同事、下屬。

老人如果不能夠調整好心態,就有可能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如對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悲觀等。

建議:如果能在退休前做好心理準備,讓心理與行爲提前到位,就會更容易接受社會角色的變化,避免反常行爲發生。如多和老同學、老鄰居走動走動,充分發揮自己的垂釣、種花、養鳥等愛好,家人也可多陪老人旅遊,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擔心之2:疾病纏身壓力大

人進入老年期後,器官功能逐步出現障礙,各種疾病尤其是高血壓、心臟病、腫瘤、糖尿病、腦卒中等在人們50歲後會明顯增高,北京市2011年衛生與人羣健康狀況報告表明,50歲以上常住居民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隨年齡增長顯著升高。70歲以下男性患病率明顯高於女性,70歲以上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資料表明,7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高達51%。2型糖尿病是一種主要累及中老年人的慢性代謝性疾病,87%在40歲後發病。中國慢病監測及糖尿病專題調查報告顯示,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爲9.7%,6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達19.6%,全國約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700萬人。

老年人都希望長壽,但這種美好願望與實際生活中的意外打擊、重大刺激、易患各類疾病往往形成強烈的對比和深刻的矛盾。很多老人關注健康、注意保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老人過分關注養生保健節目並對號入座,對保健儀器、營養品幾乎沒有抵抗力,有的反覆到醫院進行檢查化驗結果卻正常,甚至出現疑病症現象等。

建議:老人羣體大多存在疾病問題,這是無法擺脫的現實。疾病給老人帶來痛苦與負擔,一些老人甚至因爲恐於疾病走向絕路。老年人治療疾病同時,要接納自身存在的疾病,抱着與疾病一同生活的心態。對老年人自訴病症,家人要理解,不要表現出不耐煩。否則,會給老人增添新的心理負擔。沉重的心理負擔,反而不利於身心健康。

擔心之3:抑鬱情緒難以擺脫

老年階段,最容易出現的精神障礙是抑鬱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帶來重大負擔或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55歲以上人羣自殺率明顯擡升,並隨年齡增長更加顯著。65歲以上人羣抑鬱症患病率爲4.4%。老年抑鬱症患者通常表現爲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心情煩躁、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記憶減退並常伴有其他軀體疾病,有些人甚至出現死亡念頭和自殺行爲。這些,在“空巢”、“失獨”等特殊家庭中表現的尤爲明顯。

“空巢”,是都市老人生活的普遍現象。目前,我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城市達到7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單身。“空巢”導致老人孤獨、不安,一些行動不便、高齡老人更是困難重重。預計到“十二五”期末,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有報道稱,我國“失獨”家庭近百萬,每年還在增加7.6萬個,50歲以上“失獨”羣體日益龐大;喪偶是生活中最嚴重、影響最大的生活事件,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是最沉重的打擊。資料表明,老人喪偶導致心理失衡而死亡的人數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如何關懷這些老人,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無法避免也不容迴避的問題。

老年抑鬱症患者的主要表現爲: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坐立不安,不想與人交談,悲觀想法強烈,有內疚、負罪感,覺得所作所爲對不起孩子,食慾不振,頭痛,易疲勞,睡不着,口渴等。

建議:老年人患上抑鬱症之後要儘快到精神衛生機構尋求治療,疏導不良情緒、消除或緩解抑鬱症狀,防範自殺是重點。老人們也要積極調整心態,學會關

擔心之4:“老年癡呆”遭歧視

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發佈的名爲《癡呆:一項公共衛生重點》的報告顯示,目前全世界有近3560萬名老年癡呆症患者,預計到2030年,患者將增至6570萬名,到2050年將達到現在的3倍。局部地區調查結果表明,60歲以上人羣患病率爲4.2%。我國老年癡呆症患者人數爲800萬,接近全世界患者總數的1/4,且患病率逐年上升。

老年癡呆症就是阿爾茨海默病,主要表現爲記憶、智能障礙、情感淡漠及各種形式的認知功能減退。病人早期可能對一切事情缺乏主動性,活動減少,性格孤僻,對人缺乏熱情甚至敵意等。

很多人認爲,老年癡呆症稱呼欠缺人文關懷,有必要更名。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老年癡呆”的叫法已由失智症、失憶症等替代以顯人文關懷,比如說在香港地區爲“腦退化症”;在臺灣地區爲老人失智症;在日本,則被更名爲老人認知症。其實,很多疾病都是現象描述,如焦慮症、抑鬱症、精神發育遲滯等,實際上“老年癡呆症”並非單純的記憶障礙,也不是單純智能缺損所能描述的,而是記憶智能障礙、情感淡漠、各種認知過程混亂等混雜在一起表現出的一種“癡呆症候羣”。

“名字是人們瞭解事物的首要途徑之一,如果起點是錯誤的,終點往往也是錯誤的”,有人認爲,先入爲主的心理效應、只通過名稱淺表理解,可能導致人們產生不正確的認識或歧視態度,因此,“老年癡呆”更名似乎有益。有專家甚至認爲,更名有利於病人消除病恥感,更重要的是在某種程度引起人們對老年精神疾病的重視。衛生部表示,老年癡呆症規範名稱是“阿爾茨海默病”。然而,態度是複雜的問題,態度的改變並非“更名”那麼容易,老年癡呆症更名,能實現減輕歧視的願望自然很好。

建議:有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症狀或疑似者外出時,要帶有家庭聯繫信息的標識如腕帶、卡片等防範走失。記憶嚴重損傷、智能障礙者或符合診斷的要專人護理。通過治療、康復,可起到減緩病情作用。

愛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有規律的生活非常重要。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