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意外傷害逐年增加 國人具備急救能力不足1%

意外傷害逐年增加 國人具備急救能力不足1%

來源:美型男    閱讀: 5.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少網友留言感慨:“圍了一圈的中國人,而上前施救的卻是一名外國人,看來我們日常的救助意識和能力真有欠缺啊。”專家稱,截至2010年,中國培訓合格的救護員僅有1000萬名,不足全國人口的1%。

意外傷害逐年增加 國人具備急救能力不足1%

浙江省急救指揮中心年報顯示,2010年共出車373374次,較上一年增加6.54%,危重病人115952人次,疾病類型分佈前三位的是:意外傷害46.69%;腦血管疾病9.18%;心血管疾病6.16,這三類疾病佔危重病人六成多。

醫生介紹,像心臟驟停發生後,由於腦血流突然中斷,10秒鐘左右患者即可出現意識喪失,大部分患者將在4~6分鐘內開始發生不可逆腦損害,隨後經數分鐘過渡到生物學死亡。醫學界將心臟初停後的10分鐘稱爲“白金10分鐘”,如果此間因心臟病、溺水、觸電等猝死患者得不到緊急搶救,生命復甦的機會就非常渺茫。

據中國紅十字會披露消息,截至2010年,中國培訓合格的救護員僅有1000萬名,不足全國人口的1%, “這就不奇怪爲何在上海浦東機場圍觀了一圈的中國人,而上前施救的卻是一名外國人了。”有關專家感慨地說。

據悉,在發達國家,急救能力的培訓非常普及。法國的急救培訓普及率爲其總人口的40%,而德國更是高達80%。在美國,僅接受過心肺復甦技術培訓的人數就超過7000萬名,相當於全美總人口的1/3。不少國家還明文規定,謀求某些職位時,應聘人員必須持有急救員合格證。令人遺憾是,我國公衆普遍缺乏急救能力遠低於很多歐美國家。

浙江省急救指揮中心常務副主任葉再元教授認爲,從廣義上講,經過急救培訓、具有一定急救能力的市民羣衆是院前急救的組成部分。因爲在搶救的黃金時間裏,基本上在現場的“第一目擊者”不是專業的急救人員,而是普通羣衆。羣衆的急救意識和能力,如心肺復甦技術的掌握率和掌握程度至關重要。

葉再元教授說,實施現場救治不僅需要勇氣和擔當,更需要掌握專業技能。“所以,我們不僅要提高專業急救醫務人員急救水平,同時希望多部門合作,有計劃地培訓市民羣衆,普及公衆急救知識及能力。”

有關專家還建議,政府應該重視急救知識的普及,將急救知識列入中小學常規教育課程,同時依附健康教育機構、醫學教育和醫療機構,在社區中廣泛普及急救知識,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人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和能力,讓猝死者、危重病人在急救車到來前能夠得到其他人的幫助。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