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醫療以國民健康保險爲基礎 韓國人不怕去醫院

醫療以國民健康保險爲基礎 韓國人不怕去醫院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進骨科醫院,我就把我的健康保險證交給服務檯。服務檯工作人員在電腦上輸入我的身份證號後,立刻找到了我的信息,讓我坐下等一等。當天人不多,不到5分鐘護士就叫了我的名字。進入診療室,醫生讓我躺在牀上,摸摸膝蓋附近問我有什麼感覺,然後讓我去拍X片。醫生看過片子後說,膝蓋沒什麼問題,不要擔心。這句話讓我放心了很多。最後,我在服務檯付了5000韓元(約合30元人民幣)的診費後離開。從擔心到放心的整個過程,不過20分鐘。這次看病的全部診費大約爲17000韓元(約合102元人民幣),而就醫者只需付全部費用的30%左右。

醫療以國民健康保險爲基礎 韓國人不怕去醫院

這次在韓國就醫,讓我想起在中國看病的經歷。我已在中國生活7年,對這裏的許多現象都熟悉和適應了,但對兩件事情還是覺得難以接受:過高的房價和糟糕的醫療。我認識的包括韓國人在內的外國人都不怎麼去醫院,去的話頂多也是看諸如感冒、咳嗽之類的小病。哪怕有中國醫療保險,我估計也沒有外國人願意在中國做手術。

韓國的醫療制度是以國民健康保險爲基礎的。韓國從1977年開始在僱傭5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實施醫療保險,但覆蓋率不到全部人口的9%。12年後,韓國終於在1989年進入全民醫保時代。全民醫療保險作爲韓國公共醫療體系的核心,使得韓國人的醫療支出大幅減少。當時的醫療保險覆蓋幾乎所有韓國人,是由單位醫保、社區醫保和公務員及教師醫保組成的。簡單地說,有工作的人在就職的單位參加醫保,沒有工作的人就參加社區醫保。保費按每個單位醫保的經營情況來定。一般來講,規模較大的企業參保費相對便宜,較小的則貴些。當時,處於最不利地位的就是收入較低的農村居民和小企業職員。所以不少市民社會組織一直主張合併所有醫療保險,組建單一的醫保機構。

2000年7月1日,韓國將所有醫療保險機構合併成“國民健康保險”體系,並且開始實行醫藥分業。組建國民健康保險的目的是:統一醫保機構,實現社會連帶責任,即讓富裕的人幫助貧窮的人、年輕或健康的人幫助老人和病人;通過組建單一機構負責全民醫保,以減少行政上的運營成本,進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整合所有醫療保險並非易事。經營較好的機構因爲擔心財政負擔轉嫁到自己頭上,強烈反對與社區醫保合併。所以韓國政府雖然在2000年組建了單一醫保組織,但並未做到財務一體化。經過執政黨和在野黨的對峙引發國會無法正常運行等曲折之後,到2003年,整個醫保體系才實現財務一體化。

2000年的醫療體系變革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實施國民健康保險以來,員工數量不足10名的小企業保費降低了17%,而僱傭千名以上員工的大型企業保費上漲了19.4%。與此同時,居民個人支出佔醫療費用的比重由逾50%下降到37%。雖然這樣的比率與歐洲福利較好的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國民壓力確實減小了很多。今年,保費率被定爲月薪的5.33%,由個人和僱主分別承擔一半。即使沒有工作的人,現在也能納入家人的單位醫保,不用繳納保費。比如我,現在就納入了父親的健康保險,不用交保費。因此,對韓國人而言,去醫院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哪怕人在外地也沒關係,因爲國民健康保險是全國統一的。

在中國,我也曾就醫幾次,多是因感冒引起的咽炎。在中國,能隨時去看病的周邊醫院不多,去一次一般要花不少時間。這跟韓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韓國醫療機構分爲三個層面:醫院、病院和醫科大學附屬病院。除了國立醫療院和各個地區的保健所以外,韓國的大部分醫療機構都是私營的,私營比重已超過90%。負責基本醫療的醫院好比中國的專科門診,只設諸如內科、神經外科和耳鼻喉科這樣的專科。一般情況下,醫院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對於醫院處理不了的病情,患者可憑醫院的診療意見書前往病院或者醫科大學附屬病院。#p#分頁標題#e#

在中國,好不容易到醫院後,就要排隊和付錢。中國的醫院給我最大的一個印象就是,它不相信我。掛號、檢查和拿藥等每個環節都要先交錢。我想,反覆的付錢過程肯定大大增加了醫院裏的排隊時間和擁擠程度。最後,醫生開的處方里爲什麼總有那麼多藥呢?而且很多還不便宜。有時儘管嫌藥價太貴,但還是不得不買,這真讓人無可奈何。

爲了改善“以藥補醫”的現狀,中國有關部門在討論實行零差價、提高醫療服務收費和實施基本藥物目錄制度等種種措施。中國的醫改既包括公立醫院改革,也包括醫療保險機制的完善等種種難題。這無疑是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中國真能改變目前的醫療狀況,我會爲我的中國朋友們感到非常高興。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10月28日)

(本版言論不代表本報觀點,僅供參考。文章均有刪節)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