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大學生支付寶賬單 去年超9成90後使用移動支付

大學生支付寶賬單 去年超9成90後使用移動支付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學生支付寶賬單 去年超9成90後使用移動支付

編者按:“千禧一代”在中國被泛指爲80後、90後,數量是美國同代人的5倍,他們的財富理念和價值觀,將主導 未來10年甚至更久的經濟走向。中國大學生作爲“千禧一代”中最年輕的羣體,已經登上社會舞臺。洞察這一代人的消費情況,並進行引導,對中國消費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月,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聯合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就全國4000多所高校及職業院校、1000多萬在校大學生的消費數據進行了專門的梳理。這份賬單涵蓋購物、出行、理財、人際、公益等維度,同時細化了大學生關注的校際、性別、星座等方面的收支差異。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期待通過這份賬單,更好地分析大學生消費習慣、收支狀況,貼近式觀察當今大學生的消費觀、金錢觀、價值觀,對治理校園金融亂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互聯網原住民生活在世界移動支付之國

兩張100元、幾張1元面值的紙幣已經在吳琳的錢包裏安安靜靜地“躺”了3周。

她記得最近一次花現金還是2016年聖誕節前,她去醫院複診,花9元掛了主任號。因爲零錢不夠,她向爸爸“借”了掛號費。“我爸問,掛號不能用手機支付啊?我說,好像還不能。”吳琳笑着說。

吳琳是天津一所高校大三的學生,她覺得身邊的大部分同學跟自己一樣,在學校裏,“錢包天天扔宿舍,出門手機外加一張校園卡。”因爲在她看來,學校裏幾乎沒有不能手機支付的地方,複印3角錢她也選擇手機支付。

“連學校裏賣糖葫蘆的小哥都能接受手機轉賬了!”那是一個不起眼兒的小推車,每串糖葫蘆4元。她坦言,離開學校去別處時自己會帶現金,以備 不時之需。“不過也沒多大用,”吳琳補充道,“所以每次爸媽問錢包裏有錢嗎,我都說有。一直就那兩三百元,也不花,可不有嘛。”

作爲互聯網原住民,大學生樂於體驗方便、快捷的新事物。而中國移動支付的普及,讓他們得以生活在一個無現金支付、講究速度和便捷的時代。

吳琳曾覺得移動支付可能只在年輕人之間流行,但現在她認爲,從60後到00後都會用。父母通過支付寶給她打生活費,她陪母親去小商品批發市場發現母親都選擇用手機支付。“我姥爺都會發紅包。就是我姥姥不用,要不然我們家過年打麻將都可以不用‘毛票’了。”

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與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90後移動支付佔比近92%。中國大學生在支付寶上的人均支付金額(含轉賬、網購消費、發紅包、理財等數據)約爲40839元,較2015年增長97%。在大學生2016年人均支付筆數前50名的高校中,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以人均支付925筆位列第一。這50所高校的人均支付爲670筆。

四川一所高校的大四學生邵衝坦言,自己大一入學時,還需要用現金充值校園卡。但大三之後,就全面用手機支付功能進行充卡、完成各種校園繳費,包括學費、四六級考試等其他費用。

但不同的地區仍有不同的狀況。在甘肅一所高校讀書的張禾認爲,手機支付在自己的學校不是特別普遍。“大家習慣排隊取現金,也習慣用現金支付”。

從美國天普大學讀完研究生,陳婷選擇回國工作。校園的移動支付她一時還不能適應。7年前,她在國內讀本科的時候,校園裏都是用學生卡和現 金。在美國讀書時,學校幾乎到處都刷銀行卡,“連1美金1瓶的水也是刷卡付,更安全和方便吧。”陳婷回憶,國外的校園用移動支付的地方很少。

男生也花得不少,女生追求獨立

在上海一所高校讀書的陳濤計算了一下自己2016年移動支付平臺上的花銷,總額近1.2萬,佔全年花銷的60%左右。其中,服飾方面開支佔 近50%,書籍開支佔近10%。“我以爲買書花的錢最多,沒想到買衣服竟然花了這麼多錢。”除了網購衣服和書籍,陳濤的花銷主要用於給女朋友買禮物,“買 禮物的頻率比較高,還得走心。2016年買的最貴的禮物是一支鋼筆,花了600元。”他表示,戀愛後自己的花銷明顯有所增加。不過,陳濤猜測“女生的年度 總花銷會更高”。

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與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大學生在淘寶平臺的購物中,服裝佔全部支付金額的20.77%,話費佔11.02%,美妝佔8.04%,緊隨其後的是數碼產品、運動戶外、鞋箱包、食品、手機、家居等。同時,女大學生在淘寶平臺上的支付總筆數佔全體大學 生支付總筆數的56.61%,明顯高於男生的43.39%。但是在支付總金額上,女生佔49.78%,略低於男生的50.22%。

 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中國大學生,對自己更有規劃,獨立意識也在增強。

夏荷在陝西一所高校讀書,過去的2016年,她在移動平臺上的支付總額近1萬元,包括交通費、化妝品、衣服、寵物用品等。“最多的花銷應該 是交通費,我2016年往返西安、淮南6次,加上假期旅遊的路費,總共花銷4000多元。”夏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除了交通費,化妝品和服飾 也佔較大比重,不過她會控制自己每個月的花銷額度。“如果這個月買了化妝品,就不買衣服,”夏荷說,她每個月的花費大概在1000元左右,

在夏荷看來,戀愛中的女生應該經濟獨立,雖然有男朋友,但她的日常花銷沒有太大的改變。“除了家裏給的生活費,我還有獎學金和實習補貼,可以自己供得起自己。”她說。

趙瑞在2016年最大的一筆花銷是買手機,“手機是在‘雙十一’買的,花了近4000元,對我來說還是很貴的,但比平日便宜些。”她向中國 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透露,2016年她通過移動支付消費超過1萬元,“其他的花銷用在買日用品和衣服上,有時候網購更加實惠,可以省錢呢。”趙瑞說。

儘管移動支付花銷佔王鵬2016年總花銷的90%,但他幾乎不在網上購物。“8月到12月,我通過手機花銷有9000多元,主要用於交通費 和充值校園卡。”王鵬是安徽一所高校的學生,他在採訪中說:“把錢充到校園卡里,自己缺什麼就去實體店買,很便利。”不過,王鵬還是在“雙十一”進行了網 購,“沒時間回家,給爸媽買了些堅果。”

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主任陳鵬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大學生沒有固定收入,開支相對理智,所以大學生是對產品價格敏感性很強的羣體,理性化程度相對較高,涉及金錢時,他們會有自己的一個考量。

吉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金曉彤認爲,大學生還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必須從自身角度進行有效地規範,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在消費前做好規劃,哪些東西應該買,哪些東西必須買,哪些東西可以買,哪些東西可買可不買,從而對社會資源也不會造成過大的浪費。

大學生願意爲環保和公益支付

“我已經在阿拉善地區擁有一棵樹了。”朱江是甘肅一所高校的大四學生,2016年10月初,朱江開始加入支付寶“螞蟻森林”公益行動,12月10日,他收到了一張“種樹證書”,他“養成”的“梭梭樹”將被種植到阿拉善地區。

隨着社會總財富增加,衡量社會價值的維度更多元。而中國的年輕一代,環保和公益意識更勝以往。

很多人不瞭解的是,朱江的“梭梭樹”其實是由自己“碳賬戶”的額度捐贈而來。在支付寶客戶端裏,首期“碳賬戶”概念着重突出用戶碳減排的公 益價值,“碳賬戶”被設計爲一款“螞蟻森林”遊戲公益活動:用戶如果步行、地鐵出行、在線繳納水電煤氣費、網上繳交通罰單、網絡掛號、網絡購票等行爲,就 會減少相應的碳排放量,可以用來在支付寶裏養一棵虛擬的樹。“樹”長成後,項目的公益合作方會將其“買”走,在現實中種下一棵樹。

一個基於互聯網的社會模式、金融服務模式和信用體系正在出現。20多年前,林登實驗室的Second life只是一個搭建虛擬世界的嘗 試。而今天,像“螞蟻森林”這樣鼓勵年輕人記錄低碳減排行爲,從種一棵虛擬的樹到種一棵真實的樹,讓現實和虛擬並不想以往那樣明確區分了。

今天的大學生適應這樣的世界,並樂於通過這種方式對地球和他人盡一份力。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與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8月開通的“螞蟻森林”功能中,大學生已種下75789棵樹,每棵樹 需大學生在螞蟻森林賬戶中減排量達到17900g。其中合肥工業大學以764棵排名第一,緊隨其後的是江西科技學院664棵,安徽農業大學583棵,安徽 大學477棵,南昌大學473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462棵。

這不是朱江第一次參與公益行動,2015年,作爲學生負責人,朱江在他的學校裏組織了“康寶萊·全國大學生迷你馬拉松公益挑戰”(簡稱“ ‘迷馬’挑戰”),吸引8000人次參跑,每個人完成5公里挑戰,公益支持單位就會向聽障兒童捐贈100元。這場公益跑也只是全國“迷馬”挑戰賽中的一個 小節點。3年來,“迷馬”挑戰已覆蓋全國41座城市的100多所高校,共舉辦548場,超過25萬人參與挑戰,累計80餘萬公里的路程,爲聽障兒童募集公 益基金超過1000萬,直接影響超過2000萬大學生。

“隨手的一個行爲,可以做公益,何樂不爲呢?”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在朱江看來,公益已經成爲大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

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與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大學生在公益愛心捐贈中,行走捐(用戶每走5000步,可兌換一定 數額公益基金,1萬步可兌換1元,兌換步數不封頂)項目中,國家法官學院以全校學生人均捐贈次數6.21次位列第一,浙江海洋大學以4.50次位居第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隨着社會近些年教育水平的提升,學校也更強調學生參與公益類服務,整個社會的公益意識都有所增強。對 於大學生羣體,校園裏有專門的公益型社團,包括政府和公益機構的加入,外部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對社會公益的關注程度提高了。他認爲大學生的公益主要體現在 兩個層面,一是幫助弱勢羣體,包括捐款捐物,二是參與推動社會進步的公益活動,比如反歧視、維護權利的行爲等。

理財意識增強,財富手段不靈

趙瑞從2015年3月開始購買理財產品。“當時買的那款理財產品有一定的風險,一開始賺了幾百元,沒多久就賠了,總之一共賠了700多元。”趙瑞回憶,後來,趙瑞發現了一款沒有風險的理財產品,有閒錢時會購買一些,“日利率是0.2‰,現在賺了幾百元。不過算上之前虧本的,可能剛剛夠本 錢。”

 中國年輕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財商”並不呈現強相關。

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與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在購買餘額寶的大學生用戶中,博士研究生佔1%,購買金額佔3%;碩士研究生佔6%,購買金額佔13%;本科生佔63%,購買金額佔59%;專科生佔30%,購買金額佔25%。

北京市一所高校的金融學碩士研究生高慕表示,自己沒有購買餘額寶,但自己手上有幾支股票和其他基金產品。高慕從3年前邁入股市,但他坦言, 自己雖然修過相關課程,但在實踐上並不能“得心應手”。他認爲這與課堂上的考試成績無關。“我們班一個‘學霸’,成績很好,去年入市一個月,本金‘腰 斬’,她有一個月都不敢看手機。”高慕說,他身邊也有很多同學盲目跟風,在股市開戶,或者購買並不瞭解的理財產品。“買理財產品跟買土豆似的,感覺看着差 不多就行了。”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系主任金煜認爲,大學生理財變得越來越重要,跟技術變化密切相關。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之後,理財產品越來越 受大家的重視,這對大學生管理自己財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大學生對金融產品的選擇需求或偏好不是很多,但此時形成的習慣或是模式可能會影響未 來的投資和理財行爲,”金煜說,在大學生階段培養“財商”是非常重要的。他建議大學生首先要了解這些金融產品,有識別騙局的能力,包括技術上的陷阱。在進 入金融市場後,需要一個過程去學習產品知識,更要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財務狀況等。

金煜認爲,對於大學生而言,現階段收益到底有多高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瞭解這樣一個產品,實際上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學習相關的知 識。大學生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對自身的投資。同時他強調,大學生應該要去接觸新的知識、產品,對投資、融資等方面的瞭解,這對未來創業很有幫助。“大學生應 該把眼光放得更遠,在年輕的時候規劃好方向,”他補充道,“對於創業的學生來說,如果你有好的規劃、創意、知識,能接觸到很好的羣體,實際上融資其實不是 一個問題。”

金曉彤也認爲,大學生亟待提高自身“財商”。“大學生應該學會讓手中的現有資金保值、增值,但他們缺少生活閱歷,對理財還沒有足夠的思考, 存在隨意性和衝動性,可能造成非理性消費和炫耀消費。”在她看來,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給予大學生正確的引導,可以通過案例的方式向大學生們傳遞正確的理 念,讓他們知道理財、學會理財。

金曉彤建議,大學生應考慮選擇穩妥的理財方式,可以嘗試購買一些保本的理財產品,要堅決杜絕高風險的理財和投資。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