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尤物 > 尤物評論 > 二刷《信條》,我錯怪了它

二刷《信條》,我錯怪了它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刷《信條》,我錯怪了它

豆瓣《穆赫蘭道》電影詞條下有一條評論,大意是如果一部電影需要配上說明書去看,它就不能算是好的作品。

但我認爲,真正好的作品還是那些值得你去思考的作品。值得你去全神貫注的坐在電影院兩個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值得去二刷三刷,去探尋其細節,理解它的每一處伏筆,感受它精妙的佈局,揣摩導演的用意,分析角色的價值。

文丨Esther Wong

排版丨Zed

9月4日,《信條》上映,褒貶不一,僅僅3天時間,豆瓣評分也一路從8.4跌到7.9分,且還有下降趨勢,令人唏噓。

關於這部電影的解析,無論是豆瓣、知乎還是微博、微信,可以說隨手一搜就一大把。他們有着各種各樣的解析與不同的見解,甚至還能進行一些二次創作。

而我想說一下作爲一個普通影迷看這場電影最直觀的感受。

一刷:複雜情節屏蔽大腦主動思考

當我看第一遍時,看到還差最後一個片段時候覺得:這是一部優秀的片子,但大體故事框架還是那種比較老套的拯救地球的任務,看完之後也沒有那種直擊心靈的Amazing的感覺,甚至中間還摻雜了一些讓我極度不適的細節。

直到我看到鏡頭給了Neil揹包上掛件一個大大的特寫,才發現自己慌了神,這個關鍵的東西,我到底在哪裏看到過?再看主角那麼大的情緒波動,Neil究竟做了(或者說將要去做)什麼才讓主角如此悲傷?

自以爲全神貫注觀影,沒有錯過任何細節的我,此時才發覺,腦子確實已經被被燒糊了。有些東西,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

而且除此之外,觀影過程中至少有兩次主動放棄思考而不自知。

第一次是逆時間的薩特,抓到正時間的凱特,以此威脅正時間的主角時候。看到鏡頭反覆了好幾遍,大腦已經處於一種主動屏蔽的狀態,已經完全無法判斷此時反覆幾遍的區別與導演的用意。

第二次是最後一場大戰,紅正藍逆進攻,鉗形運動,藍隊從終點開始打,利用時間上的優勢給紅隊提供劇透,紅隊則從起點開始打,結束的時間剛好是藍隊開始的時間。中間還穿插了Neil亂調時間的正逆四處奔走,盯着手錶倒計時的細節,腦子再次開啓主動屏蔽模式,放棄思考。

二刷《信條》,我錯怪了它 第2張

甚至到了主角去殺普利亞,我都沒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麼。

片子結束,爲腦子迴旋的只有一個畫面,就是薩特將凱特打倒在地,並踢了一腳,凱特絕望的躺在地上的那個鏡頭。併爲此耿耿於懷,認爲諾蘭這樣的表現手法嚴重影響了我的觀感。

但當我捋清思路,準備真正去理解它(或者說去感受它)的時候,意識到這其實還是一部優秀的片子。

一部優秀的片子,不會去迎合觀衆的喜好,而是去引發觀衆的思考。(當然向凱特倒地那個鏡頭就沒什麼思考的價值了,就是影響觀感。)

二刷《信條》,我錯怪了它 第3張

二刷:再次思考才能體會精妙佈局

《信條》將科幻再次玩出了新花樣,這不是時空穿梭,也不像終結者是未來通過改變過去從而改變未來。這是時間逆轉。已經發生的就會發生,且總會發生。未來無法改變過去,現在的未來已經影響過去現在而導致現在的未來,這是一個閉環,這個片子就是帶我們去感受這個閉環。

當你要進入旋轉門,去逆溯時間的時候,如果沒有看到逆向你的進來,你就不要進去,那是因爲你死在對面了。

此刻可以揭開我在電影院懵圈的第一個催淚細節,當我看到Neil揹包上那一個掛件,鏡頭給了一個大大的特寫,其實之前已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劇院,主角被特警控制,Neil開槍救了他;第二次就是大戰中,一個逆向的屍體站了起來替主角擋了一槍。

在大戰結束,Neil開車救出二人,接着說自己還有一件事要做的時候,就是要進入旋轉門逆溯時間,去完成他的最後一個使命:替主角當槍。當他這次進入旋轉門的時候,是看不到對面的自己進來的,因爲他已經死在了過去,他知道自己死在過去,然而還是毅然決然的進去了。

而主角也是看到了這個信物,才知道那個替自己擋槍的那個逆向的人是Neil,就是此刻跟他告別,要進去旋轉門的Neil。

已經發生的就會發生,且總會發生,宿命無法改變。

二刷《信條》,我錯怪了它 第4張

接着回到我大腦第一次放棄思考時候的畫面:審問室裏面,逆向的薩特劫持正向的凱特讓正向的主角說出箱子的下落。

分析這幾次重複的鏡頭應該分別是:正向薩特的視角、逆向薩特視角、正向主角視角、未來視角、現在視角。

然後就是令我大腦第二次宕機的那場大戰,時間鉗形運動。

我理解的鉗形運動,它應該並非簡單的鏡像運動,藍隊總終點開始逆向打也是會對後來的紅隊的攻擊造成影響的,並且利用時間上的優勢給紅隊進行劇透,而紅隊也可以爲藍隊提供劇透。

正反時間交匯之時就是有一棟的建築被炸到完好無損,緊着着又被炸燬的那個時間點。

Neil也在這場大戰中經歷了四次逆轉,完成了自己的最終使命。

當你理清了框架與時間線,又去思考其他細節的時候,疑問會再次層出不窮,當你解決了這個疑惑,去思考下一個問題,甚至又會推翻上面你對此的理解。

因此,不要試圖去理解他,去感受它。

這是一部引人思考與創作的片子,是一部優秀的片子。精妙佈局令人歎爲觀止,環環相扣的細節令人回味無窮,每一處伏筆得到迴應令人像找到了彩蛋的心花怒放,每一個鏡頭都不曾浪費。

二刷《信條》,我錯怪了它 第5張

槽點:每個角色都像是AI

到了最後,我還是忍不住吐個槽。

各個角色像是爲了完成任務只有單一設定的AI,不像一個個立體的活生生的人類。主角的設定就是爲了完成任務,甚至對凱特的感情也是爲了完成主線任務,Neil(Max)的設定就是被主角招募,就是爲了保護主角,爲主角而死。

薩特的設定就是窮兇極惡,而他的保鏢就像是《權力的遊戲》中的瑟曦身邊的完全沒有感情的生化魔山。

而凱特這個人物,也是出於單一的設定:爲了孩子忍辱負重。

此時此刻,那個薩特毆打凱特的鏡頭,依然在我的腦海裏迴旋,倒地的凱特恐懼絕望憤怒又無助,就像你聲嘶力竭的呼喊,完全沒有迴音,痛徹心扉的嘶吼,輕描淡寫的消失。

這讓人感覺到極度不適。《信條》是連真人角色都像是AI,而漫威則連AI都有感情。

明星八卦
尤物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尤物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