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中醫治療溼疹方法

中醫治療溼疹方法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藥治療:

中醫治療溼疹方法

(1)溼熱並盛型:法宜清熱利溼、涼血解毒。方用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溼湯加減。熱盛加生石膏、白茅根,毒熱盛時加大青葉,大便燥結加大黃。亦可服用龍膽瀉肝丸、防風通聖丸。

(2)脾虛溼盛型:法宜健脾燥溼、養血潤膚。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溼盛滲出多時加萆薢、車前子,有熱象舌苔黃、脈滑者去蒼朮、桂枝,加茵陳、黃柏、滑石。也可服除溼丸。

(3)血虛風燥型:法宜養血疏風、除溼潤燥。方用消風散或四物消風散加減,溼盛者加車前子、澤瀉,癢甚者加蒺藜、苦蔘。亦可服養血安神丸配秦艽丸合用。

(4)針刺療法:可針刺曲池、足三裏、血海、委中等穴。耳針可取肺、腎上腺、神門、內分泌等穴。

█ 穴位注射(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足三裏、曲池;2、長強。

(二)。治法

藥液:第一組穴用維生素B12(0.1毫克)注射液;第二組穴用非那根(12.5毫克)加維生素B1(50毫克),主要用於陰囊溼疹。

以5號齒科針頭,刺入穴位得氣後。第一組穴每穴注射入藥液1毫針,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第二組穴,將藥液全部注入長強穴,3日1次,2次爲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述第一組穴治療50例頑固性溼疹,結果顯效以上佔84%,總有效率達96%[2];第二組穴治療頑固性陰囊溼疹35例,結果治癒26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1.4%[3]。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3]。

○ 體針

(一)取穴

主穴:溼疹點。

(二)治法

先找尋溼疹點,令患者背向光亮處,在背部仔細尋找出低於皮膚,灰色發亮,針頭大,散在的小點,此即溼疹點。找到後,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膚,右手持一寸長的毫針,直刺該點,進針七、八分,小兒可淺刺,進針後提插二、三下,快速出針不留針,每次可針10~15個溼疹點。每日或隔日1次。另可配合服用維生素C200毫克,異丙嗪50毫克,強的鬆10毫克(小兒酌減),每日3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76例,治癒433例,治癒率達90.9%[4]。

○ 電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下同)。

(二)治法

以酒精消毒皮損區後,毫針由皮損邊緣刺入皮下組織,針的方向與皮面平行,針刺數目按每塊皮損大小不同,用2~6根不等。然後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頻率20次/分,強度可逐漸增大,至病人感覺適度爲止。每次電針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慢性溼疹26例(內包括神經性皮炎患者),治癒8例,顯效14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達100%。

█穴位注射(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曲池、足三裏、肺俞、三陰交、血海;2、箕門。

(二)治法

第1組穴用於治療全身性溼疹,每次選2穴,交替按順序輪用。用10毫升注射器,先抽2.5%拘櫞酸鈉注射液0.6毫升,再抽患者自身靜脈血液6毫升,立即搖勻,得氣後注入所選穴位。每週1次爲一療程。第2組穴用治陰囊溼疹,雙箕門穴交替選用,以當歸注射液於得氣後注入,注畢艾灸15分鐘。每日1~2次,20次爲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全身性溼疹46例,痊癒40例,有效4例,無效2例,有效率爲95.7%;陰囊溼疹42例,有效24例,好轉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爲88.1%。

○ 耳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肺;2、對耳輪(耳廓區域)。

配穴:神門、內分泌、交感。

(二)治法

第1組穴和配穴用毫針刺法,每次取1~3穴。先將浸溼3%硫酸鋅的襯墊緊貼於皮上,依次接電極板,蓋以塑料布並用膠布固定。術者將毫針刺入耳穴,接通直流電針儀,負極接耳針,正極接極板;治療15分鐘後,交換極性,再治療5分鐘,日1次,6次爲一療程。第2組用刺血法,雙側均取,用左手固定施治之耳廓,使對耳輪部充分暴露,用右手持鋼筆式緊握{10}針(或三棱針)針柄,按對耳輪弧形切線的垂直方向,用針頭於對耳輪輕輕劃割,長度小於5毫米,劃痕間距2毫米,使之微微出血,再用消毒棉覆蓋創面,約3~4小時後去掉,血痂待其自然脫落。

(三)療效評價

以第1組治65例,痊癒45例,顯效9例,有效13例,無效4例,有效率93.8%[8];第2組治療12例,全部治癒,痊癒率達100%。

○刺血

(一)取穴

主穴:肺俞、委陽。

(二)治法

令患者取俯臥位,暴露後背上部和雙腿。先以三棱針點剌肺俞,然後擠壓穴區出血,即在其上拔罐。之後,再點剌委陽出血加罐。每穴留罐10~15分鐘。隔日1次,3次爲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手部頑固性溼疹38例,痊癒26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7%。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大椎、膀胱經線(大杼至白環俞段)。

配穴:血海、風市、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慢性患者應加阿是穴。令患者取俯臥位或端坐位,以皮膚針自上而下彈剌,重點爲背腰段,叩剌強度中等,至皮膚潮紅爲度。穴區可在直徑1cmm內反覆叩剌至潮紅。阿是穴可從外向內圍剌,法同上。每日1次,5~10次爲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0例,臨牀痊癒28例,顯效8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

█其它方法

外治法

溼疹除內服用藥(食)外,同時配合外治法,療效會更好。

外治方: (1)紫草油:紫草9克,用香油適量炸焦,待油成紫色撈出紫草即可,每日數次,用油塗患處 。

(2)雞蛋餾油:雞蛋7個,煮熟取蛋黃,鍋內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將蛋黃內油熬出,待蛋 黃呈焦糊狀即可,取油頻塗患處。

(3)烏賊骨適量研細粉,散敷溼疹處,每日數次,適用於有滲出者。

(4)文蛤散:文蛤100克,川椒50克,輕粉3克。將文蛤打成細塊,炒至金黃,入川椒同炒至 黑色,以起煙爲度,入密封罐內封存。第二日加入輕粉,共研細末。香油調搽。

(5)包雲膏:松香末60克,硫磺末30克,研勻,麻油拌成糊狀,攤於紗布上捲成如指頭粗條 ,用線紮緊,再入麻油中泡1天,取出。用火點一頭,下用粗碗接着。布灰陸續剪去,取所 滴藥油,浸冷水中一夜,外搽用,尤適合伴局部感染者。 (6)土豆洗淨,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紮,每晝夜換藥2~3次。

溼疹的辨證論治

溼熱型【證見】 皮膚可見紅斑、腫脹、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液較多,浸淫成片,瘙癢較劇烈。可伴有發熱,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祕或腹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數。

【治法】 清熱利溼,佐以祛風。

【方藥】

1.主方 萆薢滲溼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通草、防風、黃柏各12克,蟬蛻6克。水煎服,每日1劑。 便祕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溼熱較盛者,加龍膽草、梔子各12克。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熱型【證見】 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佐以利溼。

【方藥】

1.主方消風散(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荊芥、防風、牛蒡子、苦蔘各12克,蟬蛻9克,生地黃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魚腥草30克,金銀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瘙癢較劇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滲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顆粒(根據銀翹散原方配製成的沖劑),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溫開水溶解後服。

(2)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血虛風燥型【證見】 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蘚樣變,色素沉着,脫屑,或見頭暈乏力,腰痠肢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或濡細。

【治法】 養血祛風。

【方藥】

1.主方當歸飲子(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當歸、防風各12克,川芎、荊芥各9克,白芍、何首烏、丹蔘、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瘙癢難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蠣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棗仁各15克。某一階段見糜爛、滲液者,加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澤瀉12克。

2.單方驗方:千斤首烏湯(廣州中醫學院《外科學》)

處方:千斤拔30克,何首烏15克,烏豆衣12克,當歸、蟬蛻、苦蔘、白鮮皮各9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