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朝代 > 爲什麼這麼多人都來拜孔子?孔廟世代相傳的故事

爲什麼這麼多人都來拜孔子?孔廟世代相傳的故事

來源:美型男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這麼多人都來拜孔子?孔廟世代相傳的故事

孫子是在學習《論語》的快樂中成長的。每當看見他那天真和執着的表情,喜悅之情油然而生。星期天一大早,他跑進我的房間,忽閃着大眼睛說:“爺爺,您說過好幾次了,要帶我去孔廟玩兒,咱們今天去吧。”眼裏閃爍着期盼之光。我一把抱起他,說:“哦,爺爺今天就帶你拜拜咱老祖宗去。”

曲阜城不大,我們祖孫倆一會兒就來到了明故城邊。神道筆直而寬暢,兩側古柏參天,蓊蓊鬱鬱,晨靄中呈露出城門高大的輪廓。孫子一路在前跑着,看着他的稚氣與可愛,不禁想起小時候與我的爺爺一起來祭拜孔廟的事。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該上小學了。一天早上,爺爺對我說:“你要上學了,咱們先去祭拜孔廟。”

那個初夏的早晨還帶着一絲涼意。那時我們家在離城十幾裏以外的農村,也像今天一樣,我在前邊跑,爺爺跟在後頭,一前一後,不知不覺來到了神道。

那時,神道還不是石板路,周圍雜草叢生,卻顯得生機盎然。古城牆高聳挺拔,像個飽經滄桑的老人,蒼老而威嚴。我指着城門上的四個字問:“爺爺,那上面寫的是什麼?”“萬仞宮牆。”隨後,爺爺又說:“這四個字,可是乾隆皇帝的御筆。一仞等於八尺,說明孔夫子的思想深着呢。”

爺爺小時候上過私塾,在村裏算個文化人。爺爺的爺爺是御批的七品執事官,曾司孔廟祭祀,因而爺爺可沒少跟着逛孔廟。我小時候,凡不懂的事都問爺爺。爺爺的回答,我並不能全都明白。帶着那些疑問,我思索着,走過了半個世紀。

走近第一道牌坊,爺爺告訴我,“金聲玉振”是指樂曲,孔子的思想就是一首樂曲。接着,他解釋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按咱老百姓的理解,“仁”的本意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一個人做事,想怎麼着就怎麼着,但兩個人以上,就得協調好關係。通過協調,人與人之間都能以“仁”相待,這不就是“和”嗎?“和”就是“包容”。從爺爺這個傳授出發,我後來一直認爲,孔子一生主要做了兩件事,一則教給咱怎麼做人,再則教咱怎麼把人做得更好。他創立儒家學說,世上從此有了做人的原則;他呼喚人性昇華,讓人在關愛自己的同時,還要關愛他人。

站在“金聲玉振”坊前,一眼望去,櫺星門——太和元氣坊——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大成門,直至大成殿,氣勢恢弘,深不可測,那種通透感讓人愜意。爺爺自語道,物爲人爲者,人如其物也。孔子心胸坦蕩,爲人通透,與其處事,讓人明白、放心。

我們一路走着,爺爺還一邊指指點點,那是側坊,那是腰門……我心裏讚歎着孔廟的雄偉和壯觀。

“中,中庸之道也。是說做事既不能過頭,也不能不到位。這是孔子的處事之道。”爺爺指着大中門說,過去,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可是那三個都沒延續下來,唯有咱中國維繫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就是因爲中國接受了孔子思想。這個“中庸之道”啊,它像黃河、像長江,滋潤着咱中國人的心,化解了人們多少怨氣和矛盾,減少了多少麻煩和災難?

進了大成門,來到杏壇前。這裏,綠樹掩映,杏花簇擁,傳說是當年孔子講學的地方。一棵高大蒼勁的檜柏吸引了我,旁邊的石碑上寫着“先師手植檜”。再往四周一看,一棵棵檜柏枝繁葉茂,我一直以爲,這些檜柏就是“先師手植檜”繁衍的後代。

大成殿前,人們比肩接踵。我心裏犯着嘀咕,爲什麼這麼多人都來拜孔子?

多少年後,對當年的許多疑問,終於漸漸明白了。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創立的儒家學說,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中華文明先於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躍入世界文明,它又以東方文明的包容和大度,與西方文明一起,創造出人類文明的一個又一個輝煌,孔子也由此被評爲

世界十大

思想家之首。

今天,人類已進入新的世紀。這個似乎已經現代化了的時代,它展現給人們的圖景五彩斑斕,也把種種困惑和危機推到人類面前。

早在1988年,七十五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就在巴黎發出聯合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從孔子那裏汲取智慧。中國政府順應歷史潮流,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這與孔子的“和”文化有着直接的文脈傳承。

我想,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以及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祭拜孔子、尊崇孔子的原因吧!

從跟着爺爺第一次來孔廟至今,已過去了整整半個世紀。五十年來,孔廟歷經風雨。十年“文革”時,無數紅衛兵衝進孔廟,造成巨大的破壞性損失。兩千多年來,不知發生過多少天災和人禍。然而,摧毀的只是孔廟的建築和文物;風雨過後,又都得以重建和恢復,傳統文化並沒有被泯滅。只要文化支柱還在,我們的民族就會重新繁榮。

孫子高興地玩兒着鬧着,我們來到了詩禮堂。我告訴他,這裏是孔子教給子孫習詩學禮的地方。禮,就是規矩,就是法則,只有人們都中規中矩,社會纔能有秩序。孫子睜大眼看着,一如當年的我。

孫子拉着我的手寸步不離,就像當初我拉着爺爺的手一樣。聖蹟殿裏,他饒有興致地聽着一個又一個有趣兒的故事。突然,他指着一通石碑問:“爺爺,那是什麼?”“那是米芾碑”,我隨即唸了起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以後亦無孔子……”孫子不解地問:“爺爺,不對不對,怎麼沒有孔子,孔子不就在上面嗎?”

從“金聲玉振”,到“大哉孔子”——孔廟自始至終,構成了一幅孔子思想的絢麗畫卷。

孫子依偎着我,說:“將來,我有了孫子,也帶他來看孔廟。”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