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三大理由不過七夕:悽美 夫妻 太燒錢

三大理由不過七夕:悽美 夫妻 太燒錢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個週末恰逢農曆“七夕”,與婚登排隊、玫瑰看漲的“大趨勢”相反,很多網友紛紛提出“不過七夕”,並列出“不過七夕的N條理由”。不少人覺得,雖然是弘揚傳統,但是硬把“七夕”說成“中國情人節”理由太牽強。也有網友質疑,中國傳統節日非得掛靠在洋節的名稱和習慣上,那過傳統節日還有什麼意義?

三大理由不過七夕:悽美 夫妻 太燒錢

理由一

悽美鵲橋會

不是“良辰吉日”

《北京晨報》報道,“我小時候就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夫妻不能在一起,一年才能在鵲橋上相聚一次,挺悽美的故事。”所以市民王小姐聽到“結婚登記爭搶七夕”、“七夕結婚超過8月8日”的消息,覺得有點兒不理解。

在北大歷史系讀研的小吳說,七夕原本是“乞巧”,古時候原本是女性拜織女,希望能像織女一樣美麗、靈巧、聰明。此外,民間還流傳着陰曆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讀書人在這天拜祭一下,祈望自己中狀元。“有個愛情故事就是情人節,有點兒風馬牛不相及”。

理由二

牛郎和織女

是夫妻非“情人”

在一家知名論壇上,很多網友發帖說,按照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算是合法夫妻,還有一雙兒女,只不過因爲“門不當戶不對”,加上牛郎“沒車沒房”,王母娘娘才從中作梗。“七夕鵲橋相會表達的是一種夫妻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忠貞,和情人節要表達的根本就是兩種情感”。

網名“墨跡未乾”的網友說,“情人”在中國古代不是什麼好詞,把七夕當作“中國情人節”沒有根據。

理由三

中國傳統節

又成了“送花日”

記者在雙井附近一家大型商場看到,很多商家都掛出了“七夕好禮”的促銷廣告,其中鑽石首飾和玫瑰花當仁不讓。平日裏5元一支的紅玫瑰已經價格翻倍,老闆得意洋洋地告訴記者,七夕當天,他已經發動家裏的親戚一起幫着送花了。

教高中語文的賈老師告訴記者,七夕源於漢朝,比西方情人節早好幾百年,但現在怎麼看都覺得是沾了西方情人節的光,商家又藉機賣出一大批首飾和玫瑰花。“要是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只在於此,那真是過不過兩可,還是給年輕小夥子省點兒錢吧”。

記者手記

傳統節日 別靠“燒錢”維持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七夕回來了,但古詩中這極致的浪漫卻找不見。鑽石和燭光的光芒,早已讓那些來湊七夕熱鬧的男女無暇顧及天上的星宿。

當我們追逐着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有關部門大聲疾呼弘揚傳統的時候,一千多年前漂洋過海向我大唐學習的鄰國日本,依然保持着我們失傳的傳統。記者的一個同學曾在日本留學,他說,日本的七夕根本跟愛情無關,而是延續着“乞巧”的風俗,人們穿着傳統的服裝參加“七夕祭”、看焰火大會。商場中也不見“綁架”節日的促銷,而是給顧客免費準備很多彩色信箋,豎起許願樹,人們寫詩歌寫願望,掛在許願樹上,希望自家的女孩健康靈巧。

民俗專家趙書告訴記者,七夕習俗中流傳最久、最廣的是“乞巧”。“‘乞巧’的原意是大姑娘、小媳婦這一天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但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牛郎織女七月七鵲橋相會的愛情神話,七夕原有的文化體系已經有些本末倒置了”。他說,七夕可以說是一個“從天文到人文”的節日。節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像春節吃餃子、端午飲雄黃,是根據時令季節形成的傳統,不是商家“忽悠”起來的。“舊的習俗有穿針、吃巧果,新的習俗可以隨着傳統節日的復甦逐漸形成。比如咱們一起熄燈10分鐘,大家一起尋找牛郎織女星”。

如今,一個個節假日都和花錢聯繫起來。天價年夜飯、搭配着紅酒賣的月餅和糉子,還有這硬套上“情人節”外衣的七夕,傳統中國節,除了花錢,還能做點兒什麼?

來源: 北京晨報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