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襁褓餵養不妥 導致身高損

襁褓餵養不妥 導致身高損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身材嬌小雖不乏可愛,但真正的矮小卻很可能是一種病,絕非簡單的個頭不高那麼簡單,它常常還意味着全身多個系統發育遲緩、停滯,甚至影響血管功能正常運轉。”兒科專家介紹,這類疾病很多是因爲生長激素缺乏所致。“對矮小症的及時干預非常重要,否則一旦骨齡停止發育,則一輩子追悔莫及。”專家說。

襁褓餵養不妥 導致身高損

矮小者若追溯起原因來,有可能是父母遺傳影響所致、或小時候突發一場大病,生長激素就此不分泌,此外,還有一大類“人爲”原因是嬰兒時期的餵養不當。“不少老廣喜歡給嬰兒喂老火靚湯,還有的則是多餵奶、遲遲不補充糊狀物,殊不知這樣會耽誤孩子的營養吸收。而嬰兒時期是人體生長真正的黃金期,一旦錯過就再也不會有。”專家提醒說。

矮小症的多爲生長激素缺乏

“兒童期的矮小有一部分是疾病引起的,不少家長觀望了兩年,發現孩子遲遲沒動靜,這才採取措施。但這時候可能已錯過成長黃金期,骨齡偏大,長高空間快接近‘天花板’,所以如果能找到矮小症的病因,則有可能幫助孩子及時長高。當然有很多青少年只是正常偏矮,不屬於疾病範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杜敏聯教授表示。

她告訴記者,由於孩子的生長期是一個連續活動,不同的矮小人羣有不同的生長方式,所以只有從小就重視孩子生長,瞭解其每個階段橫比、縱比的身高情況,才能儘可能察覺孩子是不是出現生長遲緩問題。

矮小症的發生,主因很可能是內分泌疾病所引起,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生長激素缺乏。“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出現問題,既可能是先天原因,也可能是後天疾病損傷等,大病一場之後突然就停止分泌,不長個頭了。”杜敏聯教授說。此外,甲狀腺功能不足、先天性遺傳疾病等,都可能帶來矮小症。

長高黃金時代一去不可追

杜敏聯教授告訴記者,在身長體重都達不到正常標準的新生兒中,大約有10%~15%的孩子,將來會非常矮小。“有些家長對此有認識誤區,認爲出生時雖然輕一點小一點,但慢慢長大就會和同齡人一樣,但最後卻事與願違。這種在醫學上叫做‘不追趕’,即孩子因爲種種原因,最後沒有追回他父母給他應有的身高,這些現象在臨牀都比較常見。”她表示,對於這類出生時偏輕偏小的孩子,父母在其成長過程中應給予更多關注,發現異常應到專科就醫檢查。

此外,杜敏聯教授特別向記者說明,與以上“先天不足”者不同,還有一類矮小症患者更“冤”,純屬“後天人爲”導致。“這些嬰幼兒在出生時身長體重完全達標,也沒有先天性疾病,但在嬰兒期餵養不好,或曾在嬰兒期體弱多病,結果導致長大後身材矮小。”她說。

“要知道,人的身高在嬰兒期是生長最快的,1~3個月大的時候,每個月能長3釐米;3~6個月大時,每個月能長2釐米。以後的任何時間段都不可能再達到這樣的生長速度。如此黃金期如果把身高給丟了,你說冤不冤?”她表示,對於這類情況的患兒,即使之後營養跟上了,但前面丟了就丟了,永遠補不回飛速的生長階段。“臨牀對於這類患者的干預往往是最難的。”她說。#p#副標題#e#

生長激素缺乏2歲就該治療

對於真正的生長激素缺乏症者而言,馬華梅教授表示,只要這類孩子滿兩歲,可以接受生長激素調控,此時就應開展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一般來說,只要孩子骨齡還未成年,就還有生長空間,打生長激素就會有效,但前提是他是嚴格的生長激素缺乏症病人,而不是正常偏矮的人羣。”她說。

馬華梅教授解釋,生長空間通常是指孩子的骨齡在15歲以下、年生長速度2釐米以上,此階段屬於治療有效階段。如果已經成年定型、骨頭關節趨於閉合,此時展開治療已無助於長高。她告訴記者,其實生長激素缺乏症不僅僅帶來矮的問題,由於本身生長激素不夠,實際上患兒通常還會有其他方面如糖代謝、蛋白質代謝、電解質代謝紊亂的問題,甚至對患兒血管功能的正常維持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如果患兒診斷明確,可以通過積極治療,幫助他回到正常生長的軌道上來,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兩三歲可以開始治療,卻拖延到五六歲才進行,等於白白耽誤了兩年。”她說。

常見錯誤:

輔食添加遲,給寶寶煲湯

“老廣最常犯的餵養錯誤,就是給嬰兒煲湯以及糊狀食品添加過遲。”杜敏聯教授表示,非常多家長覺得在喝奶之餘,孩子也可以進食一點有營養的老火靚湯,實際上沒任何必要。

“臨牀常見到不少瘦弱的幼兒,一問家長,都說每天餵了肉,但一看就是明顯營養不良的樣子,最後才知道,原來喂的都是肉湯、肉粥。我直接告訴父母,你們做的不是肉湯、肉粥,而是肉味湯、肉味粥,僅僅把肉當味精而已。因爲肉類裏的營養成分,像氨基酸等,只有5%能溶解在湯水裏,有多少營養能被孩子吸收?”她表示。

專家介紹,糊狀食品添加延遲也是一大常見問題。“嬰兒到第四個月就要開始添加糊狀食品,很多老人樸素地以爲這樣做僅僅爲了耐飢、可以少喝牛奶,其實遠不是這麼簡單。嬰幼兒要想順利地從吸收液體食物過渡到進食成人的固體飲食,中間‘過渡者’糊狀食品就顯得尤爲重要,它能幫助孩子逐漸完成攝取食物形態的轉型,可以訓練孩子的吞嚥、咀嚼能力,但很多家長卻不重視這個問題。”她表示,添加輔食越遲,孩子就越難掌握咀嚼和吞嚥能力,這也是爲什麼不少幼兒園孩童連吃條菠菜都會梗到喉嚨的原因。

此外,糊狀食品不加,各種輔食跟不上,孩子的身體營養需求也就肯定滿足不了。“很多父母認爲現在的配方奶什麼營養都有,但其實在經典的兒童餵養方法裏,我們建議每天喝奶不超過600~700毫升,不夠的部分就應添加糊狀食品。”她說。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