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兩教授靠一篇論文拿1350萬元獎勵 校方:非個人獎勵

兩教授靠一篇論文拿1350萬元獎勵 校方:非個人獎勵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標題:川農教授憑一篇論文獎1350萬引熱議 校方:並非個人獎勵重在研究支持)

兩教授靠一篇論文拿1350萬元獎勵 校方:非個人獎勵
陳學偉(中)

兩教授靠一篇論文拿1350萬元獎勵 校方:非個人獎勵 第2張
川農陳學偉和李偉滔的科研團隊

6月30日,四川農業大學官網上刊出一則題爲《學校獎助陳學偉研究團隊1350萬》的消息,其中提到,學校對陳學偉和李偉滔的研究團隊進行了表彰,發出共計1350萬元的獎勵和支持經費。

隨後,媒體對此進行報道,網絡上也掀起了“一篇《Cell》論文值不值1350萬”的討論。

7月3日,論文作者之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教授在個人博客上發表了題爲《關於Cell論文學校獎助的那些事》一文,對“1350萬”進行了解釋。他寫道:“作出負面評價的人,多半沒有認真看獎勵文件的內容,不加分析就開始評論。如果認真看了獎勵文件,其實只有50萬元是獎勵給團隊的獎金。”

7月4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也聯繫上川農相關部門,瞭解到的確也如李平在博客上所說。而李平個人也表示,科研工作不能推得太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網友對於獎助金的討論可以理解。“但每個工作都有每個工作特點,以平常心對待。”

事件回顧

川農教授論文登《cell》獲學校1350萬獎助

6月29日,《cell》在線發佈了四川農業大學爲通訊單位、陳學偉爲通訊作者,李偉滔、碩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四川農業大學水稻所尹俊傑博士、碩士研究生楊超和冉莉爲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的論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個轉錄因子的天然變異賦予水稻對稻瘟病的廣譜抗性)。

6月30日,在四川農業大學舉行該校特地爲水稻研究員陳學偉和副研究員李偉滔的課題組進行了表彰,並給予總額1350萬元的團隊條件建設和專項科研經費及個人獎助經該課題組,以鼓勵其在稻瘟病的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爲防治稻瘟病提供的全新路徑。

據瞭解,陳學偉和李偉滔的研究團隊則發現了水稻天然變異位點——編碼C2H2類轉錄因子的基因Bsr-d1的啓動子,讓水稻癌症防治路徑從“服預防藥式”變爲“提高免疫水平式”。

“發現的這一位點是水稻本身存在的,不同於之前外在的導入變異。同時在這一變異位點提高水稻抗病性,對產量性狀和稻米品質沒有明顯影響。”陳學偉介紹,如果這項成果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不僅有效避免病源菌進化導致的作物抗病能力失效,而且還能有效減少農藥使用,保護附近的生態。

這一研究上的突破,也是其團隊論文能夠登上權威代表《CELL》雜誌的原因。

迴應

1350萬元重在對今後科研的支持

關於川農教授及其團隊憑一篇1350萬元的獎助的新聞一出,立馬引發網絡熱議。除了讚譽和感嘆,更多的關注點則是在“1350萬”上。“一篇論文何以得到這麼多獎勵?”“獎多了還是獎少了”則是討論最多的問題。

對此,校方也給予迴應,這1350萬元裏,重頭是對項目今後研究的支持,並非如網上所說1350萬元全部屬個人獎勵。“網友對這一點上有所誤解。”

這1350萬元具體包括哪些?由四川農業大學相關部門提供的《關於獎助陳學偉和李偉滔課題組的決定》可見,依據《學科建設雙支計劃》,確認陳學偉和李偉滔作爲第二層次人選,連續五年每人每年資助25萬元,一次性特支後補助50萬,共計300萬元,其中可按不超過15%列支勞務費;列入學科建設實施方案,單列資助陳學偉和李偉滔團隊條件建設費和專項科研經費每年200萬,5年共計1000萬元;依據《教職工獎勵辦法》,單列獎勵論文作者50萬元。

其中,四川農業大學2016年3月1日印發的《學科建設雙支計劃》中的第一大項“層次資助”下的“傑出人才”內明確:以第一作者或責任作者在Nature、 Science或Cell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的,被確認爲第二層次人選,即傑出人才,因此陳、李二人符合條件。

同時,在《教職工獎勵辦法》中,也有“對在《Science》、《Nature》、《Cell》等影響因子超過30的國際公認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單列每篇獎勵50萬元”的說明。

至於每年撥給課題組200萬的條件建設費和專項科研經費,校方也表示,這是圍繞課題研究,保證每年實驗室基礎條件,確保科研設備條件,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等正常運行的支持投入。“這屬於對一流學科建設投入的範圍中。”

對話

川農研究所所長李平:科研工作不能推得太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

因爲網上的熱議以及一些負面聲音的流出,7月3日,論文作者之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教授在個人博客上發表了題爲《關於Cell論文學校獎助的那些事》一文,對“1350萬”進行了解釋。

除了列出了《關於獎助陳學偉和李偉滔課題組的決定》裏的相關內容,李平也就網上的言論爲團隊人員解釋。在博客中,李平寫道,科學工作者不可能爲獲獎而去作研究,因爲誰也預見不了科研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能取得什麼樣的成果,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的課題。

“從事科學研究也是一種職業,既不能推得太崇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與其他職業不同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艱辛,守得住清貧,還要接受得了可能一生無爲的悽楚。”

7月4日下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也聯繫上李平,他認爲,每一種職業都有每一種職業的特點,不管怎樣要遵循自己職業的規律。“像我們科研,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也有可能一生碌碌無爲。要以平常心去看待每個職業,整個社會。”

對於網上“獎多獎少”,甚至對比科研工作者和娛樂明星收入的評論,李平也表示,可以理解類似的言論,但是他認爲任何職業間都沒有可比性,應該尊重每一個通過自己誠實勞動獲得的成果。“更何況,我覺得我們已經很幸運了,我們的成果獲得了社會的關注,能夠讓更多人瞭解到了這塊領域。”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