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北京將爲超四成種植業農產品發放“身份證”

北京將爲超四成種植業農產品發放“身份證”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有身份證不稀奇,蔬菜的“身份證”您是否關注過?無公害、綠色、有機,你買到的蔬菜又是哪種呢?事實上,很多市民對此並不十分清楚。北京晨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市場上農產品認證情況魚龍混雜。市農業局農優站優質農產品產銷服務站昨日表示,今年底,本市將有超四成蔬菜等種植業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認證,90多萬噸無公害蔬菜等種植業農產品將可供應市民的“菜籃子”。

北京將爲超四成種植業農產品發放“身份證”

­禮賢益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西紅柿大棚。

­探訪 成長日記記錄生產全過程

­大興區禮賢鎮東段村的益農蔬菜專業合作社是全市首批獲得無公害認證的基地。走進合作社園區的大門,能看見一排排整齊的溫室大棚,排列在園區主路的兩側。棚室內,一串串櫻桃西紅柿漲紅了小臉,十分誘人。靠近操作區的牆上掛着一個紅色的本子,裏面記錄着西紅柿從定植到採收的全過程。哪天澆的水,哪天用的肥,哪天發生了蚜蟲病害,用了什麼藥劑,都詳細記錄在內。從小秧苗到結出果實的每一天,都像記錄嬰兒成長日記一般,被寫在了這個紅色的小本上。

­植株之間,隔三五行懸掛着一張A4紙大小的粘蟲板,上面粘着密密麻麻的小蟲子。頭頂上,棚頂的風口被一張細密的大網罩住了。合作社理事長張海豐介紹說,大棚裏運用了多種物理防治病蟲害的技術,頭上這張是防蟲網,像個“金鐘罩”似的,阻擋了想從外界侵入的蟲害,從而降低了對植株的危害,大幅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此外,還有太陽能殺蟲燈、低毒生物農藥等,通過這一套綜合管控手段,實現了精確用藥,節約藥量,減少污染。農產品上市前,技術人員會計算好用藥安全期,並進行採樣檢測,產品合格纔可採摘上市。

北京將爲超四成種植業農產品發放“身份證” 第2張

­市優品站工作人員與禮賢益農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交流生產控制細節。

­從農田到餐桌步步監管

­益農蔬菜專業合作社只是本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一個縮影。市農業局農優站副站長王全紅介紹說,別小看這一串串西紅柿、一把把青菜,“從種到收”,“從農田到餐桌”,每個階段都有專業的管理與控制,最終農產品才走入千家萬戶。

­首先,在生產規模和地塊選擇上,對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有嚴格規定,除生產規模要符合要求外,基地還必須選擇在生態環境良好,沒有或不直接受工業“三廢”及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污染的區域,還要遠離公路主幹線及居民區。生產區域的周邊環境,區域內環境都要保持清潔無污染。除此之外,生產灌溉水也必須經過專門檢測機構檢測,保證其符合標準。

­第二,生產管理要嚴格按照相應產品對應的無公害生產規程要求進行。每個基地根據自身生產情況,制訂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和生產操作規程,明確無公害農產品各生產環節的具體要求,比如基地的人員組成、工作職責、工作的程序步驟,有責任具體到人。基地的內部設置通過農業部考覈合格的內部檢查員,監督基地的日常生產,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控制風險點。在基礎設施完善,管理制度規範的基礎上,綜合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覆蓋保墒等多項生產管理技術,進行節能、清潔、綠色的生產管理。

­第三,要經過農藥的安全間隔期纔可以進行採收上市,避免農殘超標。而生產產生的植株殘體,以及藥品的包裝物要進行無害化或回收處理,以保持園區環境的清潔,降低交叉感病和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此外,市優品站採取“認證+監管”模式,對種植基地、園區進行指導、檢查和監督,保證農產品安全無公害。

­調查 沒有認證標誌只靠“自賣自誇”

­打開電商平臺搜索“無公害”,可以出現很多相關農產品。北京晨報記者從中隨機打開一件名爲“有機新鮮帶泥小胡蘿蔔 無公害紅蘿蔔”的商品,商家在宣傳中稱“農家自產有機種植”,並在商品詳情介紹中給出了人工拔草、施農家肥等照片,以示種植過程中沒有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等。但記者向商家索要相關認證文件時,客服卻表示沒有辦理過認證,只是強調自己的生產環境有多麼天然,“絕對符合有機標準”。

­32歲的周女士自孩子開始逐步加輔食之後,她對食材的挑選分外上心。“說實話,什麼有機什麼綠色的,我確實也搞不清楚,”周女士說,她衡量蔬菜好壞的主要標準就是價格,“貴的應該是生產管控更嚴格一些吧?”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價格確實是不少人衡量蔬菜好壞的標準。昨天下午四點左右,北京晨報記者在望京一家大型超市的生鮮區看到,一盒兩根裝一斤左右貼着有機認證標誌的黃瓜售價12元。“就算它真好,可是也太貴了。”家住附近的張阿姨拿起一盒有機黃瓜看看又放下了。而同一區域的普通黃瓜售價有1.79元和2.79元一斤兩種價格,記者隨機選擇了兩根進行稱重,重量在一斤左右。也就是說,普通黃瓜和有機黃瓜的價格相差了五六倍。

­提醒 有機無公害不是想叫就能叫

­是不是覺得自家的菜好就可以叫無公害或者綠色、有機呢?並非如此。

­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就蔬菜而言,如果用一個金字塔模型進行描述的話,處在最底層的是無認證普通食品,然後依次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農藥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無公害農產品最基本的要求是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應該在規定的限度內。

­綠色食品禁用或限制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添加劑等生產資料及其它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產生危害的物質,並實施“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綠色食品認證依據的是農業部綠色食品行業標準,分爲A級綠色食品和AA級綠色食品。

­有機食品是國際上普遍認同的叫法。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得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體系生產出來的產品。

­“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都是經過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認證過的產品。”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同類型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無公害農產品滿足基本的質量安全的需求,是進入市場的最基本條件;綠色食品則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要求,比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要求更高,而綠色的AA級與有機食品遵守基本相同的原則和標準,與有機食品近乎相等。而不同的產品在銷售時對應貼不同標識,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消費需求來選擇購買。

­數據

­截至去年底,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主體共657家,獲得認證的產品數量達2457個,產品產量佔全市種植業農產品產量的31.2%,生產規模達到1.7萬多公頃,年供應無公害產品的能力可達71.33萬噸。今年底,預計可達到41%。到2019年底,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覆蓋率將達到60%。

­■記者手記

­優質優價是持續之道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統稱“三品一標”,這是我國重要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公衆對安全優質農產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三品一標”正是公衆這一期待的落地之處。吃飽、吃好、吃得安全健康,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如何保護餐桌安全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關注市民需求的同時,也需要關注菜農的銷路。生產出了安全優質農產品,卻因成本高而無人無津,傷害了菜農的積極性。優質優價,方是可持續之道。

­北京晨報記者 肖丹 文並攝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