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美國司法部調查華爲 從中興的芯病看華爲的麒麟

美國司法部調查華爲 從中興的芯病看華爲的麒麟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8年4月26日訊,美國東部時間4月25日,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司法部正在調查華爲公司是否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措施,報道稱目前尚不清楚司法部的調查進展到多遠,以及正在就哪些具體的指控調查。這篇報道稱消息來自於“熟悉此事的人士”,並稱華爲發言人對此事不予置評。

美國司法部調查華爲 從中興的芯病看華爲的麒麟

華爲是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廠商和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在智能手機行業,華爲是蘋果的死對頭,在電信行業,華爲不斷蠶食愛立信和諾基亞的市場份額。如果美國司法部確實在調查華爲,華爲將面臨巨大風險。受消息影響,華爲的競爭對手蘋果、愛立信和諾基亞的股價在週三早盤紛紛逆市上漲。

(原標題:美司法部調查華爲是否違反制裁措施 華爲或將面臨巨大風險)

美國司法部調查華爲 從中興的芯病看華爲的麒麟 第2張

“中興之困”已成全民話題。很顯然,這不是一起簡單的企業糾紛,其中摻雜了國際政治、科技創新、商業文化等諸多因素。“解剖”這個樣本,我們會發現不少值得辨析的問題(被“卡脖子”嚇怕了?中國的今天恰恰要感謝美國的封鎖|“中芯”省思錄① 商業模式再出新,也抵不過一顆中國“芯” |“中芯”省思錄②)。

今天,公道君想談一談企業的戰略眼光。理性地說,對於今天中興的困境,我們不能把板子都打在美國人身上。

回望歷史即可發現,中興的起點並不算低,“缺芯少魂”的窘迫本不該出現。之所以將一手好牌打得有些難堪,還是因爲走錯了關鍵的幾步。

說起中國的通信企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華爲和中興。但在上個世紀,行業領頭羊實則有四家,即巨龍、大唐、中興、華爲,簡稱“巨大中華”。時過境遷,今天人們對“巨大中華”多少感到陌生,正是因爲四家企業已經在發展的馬拉松中拉開了距離。

同在通信領域,同靠程控交換機起家,但短短几年,第一個分水嶺就出現了——是否大力研發“接入設備”。

其中的專業知識一般人不懂,但只需記住這是一個關鍵產品。據業內人士回憶,中興和華爲押了這個寶,開始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攻關,而另外兩家則並不看好。當人人都發現“接入設備”是個頗有利潤的領域時,市場已經被瓜分殆盡了。

商場如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機遇稍縱即逝,一步領先則可能步步領先。突圍成功的“中華”兩家打開接入市場後,很快又進入了移動交換領域、光通信領域、IP領域,一時間好不風光

那麼問題來了,一度是伯仲之間的中興與華爲,又是怎樣拉開了差距?

公道君認爲,頗有幾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意味。兩家公司早期能脫穎而出,贏在了戰略眼光;後期差距明顯,一大症結也在於戰略眼光。

不妨看兩個例子——

一是2000年前後,小靈通技術被引進國內後,迅速掀起了熱潮。網絡運營商認爲小靈通建網速度快、投資小;用戶覺得經濟方便,同手機相比,只花20%的錢就能享受80%的服務。中興迅速切入小靈通市場,賺到了不少快錢;華爲則認爲小靈通技術比較落伍,不出5年就會被淘汰,果斷宣佈放棄。

一是2004年之後,華爲選擇“暢想未來”,對技術研發的人財物投入上了新量級;中興選擇“活在當下”,以務實的心態重視現金流。很多人對這種分野並不感到意外,因爲這些選擇實則流露着兩家掌門人的風格。根據人們的描述,侯爲貴“像國有企業的廠長,一個老工程師”,任正非則樂於“豪賭”。

我們無意擡高誰貶低誰,也尊重每個企業家的選擇,但透過這些企業的命運起伏,可以看出一條鐵律:一家成功的企業,必然有着戰略的眼光。這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怎樣權衡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能否敏銳捕捉到發展趨勢並提前佈局;如何平衡自主研發與外部引進的關係,等等。

有偉人曾形象地指出,“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爲大量的普遍的東西,並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這一點,對於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來說,可謂關乎生死。

掌門人必須具備見微知著、運籌帷幄的本事,未雨綢繆,敢想敢幹,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在未知面前,這種戰略選擇確實像一把“豪賭”,企業可能一躍而起,也可能元氣大傷。

在這把“豪賭”中,投入最大,風險也最大的,可能就是核心技術。事實證明,在這方面下功夫,可能是最辛苦的,但一定是最有用的。

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近日透露,華爲2017年整體收入達到6036億元,淨利潤達到475億元。但讓人更爲震撼的的數據是,2008-2017年,華爲累計研發投入達3940億元,未來十年仍會保持將15%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之中。

這種研發至少換來了完全自主的麒麟芯片。關於這個華爲之芯,任正非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曾對華爲海思總裁何庭波說,你的芯片設計團隊能不能發展到兩萬人,我們用兩萬人來強攻。怎麼強攻,這個要靠你說了算,我只能給你人、給你錢。最後任正非給出的年研發費用是四億美金,這把何庭波都嚇壞了。任正非說,“但我還是要給,一定要站立起來,適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而放眼中國企業的第一梯隊,無一不是拿核心科技標榜自己的——

比如格力,7萬餘名員工、1萬多名科研人員。2012年以前,格力累計申請專利僅5000餘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這個數字就刷新成了30000多。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不設上限”的科研投入政策,據統計,格力電器每年研發投入超過40億元。

比如阿里巴巴,2017年的研發支出爲25億美元,研發強度爲10.8%。馬雲表示,數據作爲新資源,計算作爲新技術,將先後引發新零售、新制造和新金融的變革。阿里大舉投資技術是在爲未來30年新實體經濟成長搭建基礎設施。4月20日,當“中芯”往何處去成爲全社會關注焦點時,阿里巴巴全資收購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其雄心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技術與產品是一家企業行走世界的底氣。對於中興此劫,我們哀其不幸,也怒其不爭。中國企業要想不再動輒被別人卡住脖子,就必須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術。這注定是個坐冷板凳的過程,甚至可能鎩羽而歸,但有無這股豪氣,或許就是企業家與普通人的區別,就是一家成功企業與普通企業的區別。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