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朝代 > 隋煬帝不顧一切修建東都、開鑿運河的真實原因

隋煬帝不顧一切修建東都、開鑿運河的真實原因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歷史愛好者,對於隋煬帝楊廣的評價爭議一直都未曾停息。從歷史的結果來看,隋煬帝將其父隋文帝楊堅創建的大好江山盡數糟蹋,“行非常之役,用非常之法”,集兇殘、暴虐於一身,暴君無疑。而就其個人能力而言,隋煬帝也算“功業隆顯”,才藝過人,政治軍事等方面也可稱爲一家。

楊廣在位十四年,所爲中最爲後人所詬病的便是三伐高麗。此事的後果便是國內叛亂四起,最終直接導致隋朝的滅亡。另外一件常用來形容他濫用民力便是今天將要講述的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之事。

由於歷史結果的認定和後世唐太宗羣臣對隋煬帝的刻意詆譭,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常便被視作不恤民力、貪圖享受的罪證。可是再仔細忖度這段歷史,切入到當時隋朝所處的國家形勢,結合大運河後爲世所創之功,卻發現事情並非如此簡單,評價決不可如此武斷。

1

隋煬帝登基不久後,便於大業元年下令營建東都洛陽,前後歷時十月,據傳徵調民夫千萬餘人次。同時在建造東都之間,又下令開鑿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杭州),耗費民資無數。

在生產力較爲落後的古代,任何國家大規模工程的建設都會施與底層人民難以承擔的壓力,而這些大工程的功能又不能在一時迅速得以體現。因此每一次大規模徵調民力都會成爲史家筆下的暴政,但實際的功效卻被後世享用。秦修長城,漢據制虜;隋鑿運河,唐盛一世;元修黃河,明承其衰。

隋煬帝不顧一切修建東都、開鑿運河的真實原因

網絡配圖

但捨棄從歷史結果武斷評價功過,考慮到隋煬帝的歷史環境,我們卻發現營建東都和開鑿大運河是基於政治和經濟發展需求的必爲之舉。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九年平定南方統一全國後,並沒有真正實現國家的太平。歷經數百年分裂的南北地區,各方面都出現了短期難以磨合的裂痕。而隋文帝又堅持”關中本位“政策,關中、關東以及南北再次形成政治上的對抗,叛亂如同慣性一般在南方各地頻繁爆發。開皇十年,“陳之故境,大抵皆反”,大將楊素歷經百餘戰才得以平定。十七年,桂州李光仕反,同年七月李代賢反,二十年熙州人李英林反。一直到隋煬帝即位之後,兩廣一帶少數民族仍時有聚亂。可以說,有隋一代數十年中,一直都面臨着南方持續的威脅。

爲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維持國家大一統,促進南北文化融合和國家的穩定,重新融入到漢文化圈之中,隋煬帝繼位之初便拋棄了自西魏至隋初立國根本——關中本位政策,其形式上便體現爲營建東都、開鑿運河,同時開創科舉吸引人才。不難想象,此舉極大削弱了關隴貴族的傳統權勢,自然會引起不滿。

放棄了關隴軍事優勢同時又引起權貴的不滿,其所導致的結果看看隋煬帝最終下場便知。而後的唐朝李淵父子意識到問題所在,所以積極進取長安後便緊緊抓住關中軍事優勢,嚴守關中本位政策,迅速建立優勢進而統一全國。但是關中本位政策已難以符合國家統一後的治理,所以唐代初期也不斷進行着磨合,直到後周武則天時期因更大的政治需求才徹底將其拋棄。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