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名人 > 范文程爲什麼恨明朝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後人嗎

范文程爲什麼恨明朝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後人嗎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文程曾因背棄明朝投降清廷而成了受後世唾罵的大漢奸。但是也有人替范文程辯解,認爲當時他的降清之舉是在權衡利弊之下做出的選擇,應當被寬容和理解。范文程爲什麼恨明朝?歷史上范文程和范仲淹什麼關係?是他的後人嗎?下面本站的小編來爲大家分析下吧!

范文程爲什麼恨明朝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後人嗎

范文程爲什麼叛明降清?

范文程,歷史上出了名的大漢奸。背叛明朝,投降清朝,自己低三下四的去投降。范文程少年好學,18歲時,與兄範文寀同爲瀋陽縣學生員。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八旗軍下撫順,范文程與兄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投降後金(《清史稿》)。

天命七年,努爾哈赤攻西平入廣寧,范文程跟從出征,參與指揮謀劃事宜。天聰三年十月,清太宗皇太極統率滿、蒙大軍五萬餘伐明,從喜峯口突入塞內,入薊門,克遵化。范文程當時還在皇太極的文館,被稱爲書房官、文臣或生員、秀才,沒有正式官銜。十一月,皇太極統軍往攻北京,留參將英俄爾岱、遊擊李思忠及文程與八員備禦,領兵八百名,駐守遵化。因戰功顯著,范文程被授予遊擊世職。天聰六年四月,皇太極領兵徵察哈爾,林丹汗聞悉,率部民逃走。皇太極欲用兵於明宣府、大同,范文程與文館同事寧完我、馬國柱上疏,認爲入宣府,不如攻山海關。五月下旬,皇太極駐歸化城,命文館官員商議下一步行動計劃。六月初五日,范文程與寧完我、馬國柱一起上奏行動計劃。

天聰七年,明將孔有德、耿仲明想要來歸降,范文程奉皇太極命,與吳賴、白格、塞古德一起,拿着汗諭前去探查及勸降。崇德元年,文館改爲內國史院、內祕書院、內弘文院,亦稱內三院。范文程被任命爲內祕書院大學士,職掌撰寫與外國往來書札,掌錄各衙門奏疏、辯冤詞狀、皇上敕諭、文武各官敕書並告祭文廟諭、祭文武官員祭文。

順治元年,范文程上書攝政王,奏請立即出兵伐明,奪取天下。順治元年五月,清軍進據北京。此時百務廢弛,社會混亂,人心波動。范文程晝夜操勞,佐理國政。順治十年,范文程又上奏恢復連坐法,奏請允許部院三品以上的大臣各舉所知之人,若被舉之人任官後稱職,獎勵保舉者,如其不稱職,按罪之大小,進行論罪。八月,加范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年近花甲的范文程上疏,以病奏請休致。

范文程爲什麼恨明朝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後人嗎 第2張

順治十四年,順治帝派遣畫師去范文程家裏畫了他的像,放在宮內不時觀看。范文程的官銜升一級,

康熙五年,范文程因病去世,終年70歲。諡“文肅”。

范文程最擅長拉攏人心和穩定民心。他爲皇太極定國策,清軍初佔北京城人心惶惶。他提出:“官來歸,復其職;民來歸,復其業”等,通過這種手段安定了民心。范文程爲了掩飾自己的漢奸背景和無恥行徑,扭曲歷史,說清朝的江山是得之於闖賊,而不是明朝。爲了自圓其說,滿人進京之後,范文程建議由滿清爲崇禎皇帝及皇后、皇妃發喪。這個建議得到批准,范文程欺騙了漢族同胞。

范文程歷仕四朝,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得到了清朝皇族的肯定,《清史稿》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努爾哈赤說:“此名臣後也,善遇之!”、康熙帝說:“文程之策,可抵百萬雄兵!”……

范文程爲什麼恨明朝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後人嗎 第3張

的確,范文程對於滿清來講是抵得過百萬雄兵。可對於明朝來說,他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范文程爲何主動投降滿清?據說,范文程也是有委屈的。什麼委屈呢?不受重用的委屈。這點真的是太過於牽強了。你范文程不受重用就去當漢奸嗎?假如你范文程經常不受自己父親的重用,難道你還要幫着外人殺你父親?

范文程爲了個人利益,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這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

范文程和范仲淹什麼關係?

范文程(1597——1666),清初重臣,字憲鬥,號輝嶽,遼東瀋陽人,曾事清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代帝王。是清朝的開國大臣,也被視爲文臣之首,被列爲“中國十大謀士”之一。范文程投降清朝後,深得努爾哈赤的倚重,范文程的確也是有才之人,先後輔佐了清朝四代皇帝,無論是軍國大事,還是朝廷要務,皇帝都會讓范文程參與其中。爲清朝的開國立下汗馬功勞,並在清朝攻打明朝的過程中,盡力保全百姓,減少死亡。范文程一直勤勤懇懇,感念努爾哈赤的知遇之恩。康熙五年,范文程病逝,享年69歲,康熙親自題詞“元輔高風”,以示緬懷。

范文程爲什麼恨明朝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後人嗎 第4張

范文程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七世孫。後人都認爲范文程是背棄國家、只求名譽的的漢奸,說他是范仲淹之後,實在有辱范仲淹的賢能之名。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范文程只是像很多人一樣權衡利弊,選擇了有利的一面,雖說他降清是事實,可是在後來大清攻打明朝的時候,他極力主張保全百姓,由此可見,他並不純粹是失信失義的漢奸小人。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