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手機是多種心理疾病禍首 可引發身體痛苦

手機是多種心理疾病禍首 可引發身體痛苦

來源:美型男    閱讀: 7.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5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將手機納入“可能致癌”的名單中。一時間,爭議四起,手機輻射真的會引發癌症嗎?連WHO自己也承認,過度使用行動電話導致腦癌的證據非常薄弱。10多年來的相關研究也沒能給出確鑿證據。

手機是多種心理疾病禍首 可引發身體痛苦

所以說,人們似乎還不用過分擔憂手機的致癌之說,但值得注意的是,手機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並非都是正面的。

手機阻礙了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產生噪音之餘還有“擾民”的傾向。青年人重度手機上癮甚至和某些精神疾病具有相當程度的相關。當然,和賭博、藥物等其他類型的“上癮”比起來,手機上癮的糾正也更加容易些,不過也需要人們有甩開手機生活的毅力才行。

手機自出世起,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移動手機讓人們擺脫了煩人的電話線,能夠更加無憂無慮,隨時隨地地溝通。移動短信又讓人們擺脫了言語的尷尬,達到更加“心照不宣”的交流。智能手機的出現更讓人們對這個三寸長的小玩意兒愛不釋手。

然而,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手機的“溫柔陷阱”。

你手機“成癮”了嗎

研究發現,重度的手機成癮者和通過精神病學診斷手冊定義的某些精神疾病具有相當程度的相關。

美國馬里蘭大學最近的一項有關手機的調查就顯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依賴手機。手機已不是生活的一個幫手,更讓他們沉迷其中。失去手機對於這些人,就好像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

在這項名爲“無設備世界(world unplugged)”的研究項目中,馬里蘭大學的研究者對世界上10個國家,1000名學生進行了24小時的“無媒體”體驗,讓他們在一天之內不使用包括手機在內的任何多媒體設備。

經歷了這個項目的大部分學生都表示,失去了手機讓他們“坐臥難安”。很多人甚至都沒能完成整個項目。撇開他們的國籍、文化、生活環境背景等因素,所有的學生都在失去常用媒體後表示出“煩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緊張,焦急,癡迷,沉溺,驚慌,猜忌,生氣,孤獨,依賴,消沉,神經質,偏執”等情緒。

2006年的一項發表在《成癮研究和理論》上,由西班牙薩拉曼卡(Salamanca)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傑納羅(Cristina Jenaro)領導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他們匿名調查了337名大學生,其中10%屬於重度手機使用者。其中,女性的比例還高於男性。

他們還發現,重度的手機上癮患者的症狀和通過精神病學診斷手冊定義的某些精神疾病具有相當程度的相關。在重度手機用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出現了一些軀體化症狀,身體出現莫名的痛苦。很多人的社會能力減弱,正常的社交也變得困難。很多人出現了抑鬱和焦慮等症狀。這些症狀與其他因爲藥物依賴或是賭博引起的心理症狀有重合之處,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

很多學生在進行這項研究之前並沒有意識到手機等多媒體設備對他們的意義有多麼重大。大部分年輕人只是認爲多媒體是讓生活更便利的一種方式而已。但大部分人在離開媒體之後的一天之內就表現出很多情緒和生理上的不適。有些人在描述這段經歷時使用了一些“沉溺、依賴、抑鬱的表述修辭”。

領導這一項目的蘇珊·默勒教授認爲,這多多少少像是一種心理上的“成癮”。和藥物成癮、菸酒成癮類似,失去了手機也讓人產生了難受的“戒斷反應”。

一名參與項目的英國學生這樣描述那24小時的感受:“五個小時之後我那安逸的週末變成了另外一個模樣。我的心跳開始提高,焦慮感也上升了。我開始發現自己對除了自己那個小小世界之外的事情一無所知。”

很多人把手機描述成自己的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一名來自美國的學生就說:“過了一陣我就開始強烈想念我的手機。我會把它放在口袋裏,手握住它。僅僅是這樣就能讓我感到莫大的安慰。”

手機“上癮”的事實也被其他研究證實。意大利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在意大利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擁有多個手機,並且聲稱自己手機上癮。另一項英國研究則發現,有36%的大學生聲稱自己離不開手機。

跨國市場調查公司思緯公司(Synovate)對11個國家8000多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人都會隨身攜帶手機,其中俄羅斯和新加坡的受訪者對手機尤爲依賴。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說他們離開手機無法生活,其中中國臺灣和新加坡人的手機依賴症狀最爲顯著。

還有四分之一的人認爲,手機比錢包更爲重要。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在睡覺的時候並不會關機,而是將手機以待機狀態放在自己身邊。即便他們想要關機,他們還是害怕會因此而錯過電話或者信息。

研究者認爲,讓人們,特別是青年人手機上癮的原因是多樣的。一方面,人們極度依賴手機中存在的社交網絡,要不斷利用手機發短信、上Facebook等方式鞏固他們的社交圈子。研究發現,在思緯公司的調查中,十分之一的受訪者經常性地用手機登錄社交網站,例如Facebook、Myspace。

另一方面,青少年也把手機當做必不可少的“炫耀品”,迫於同輩的壓力,讓他們必須擁有手機。長期的使用讓他們越來越難以離開手機,雖然這不像酗酒和毒品對人的影響那樣惡劣,也因此很容易被人們忽略。如果一個人對手機產生了過分的情感依賴,影響了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併成了不斷追逐新款手機的“物質主義者”,就需要引起人們的注意了。

和其他類型的“上癮”比起來,手機上癮的糾正也更加容易些,不過也需要人們有甩開手機生活的毅力才行。著名心理自助博客“靈性之河(spiritual river)”就爲手機成癮的人羣開出了幾劑良方。

首先要做的是建立清醒的自我認識,意識到手機依賴的問題,並且有決心去糾正不良的使用習慣。其二是減少手機的使用,儘量在非常必要的時候再拿起手機,甚至可以讓朋友幫助自己,少發短信或刪掉過分浪費時間的手機應用程序。最後,一個明確的限制(例如每天通話/用手機上網的時間)是進行自我監督的好辦法。#p#副標題#e#

隔絕“自我”和外界

除了會讓人因爲過度注意手機而忽視關係,手機也會因爲阻礙信息的流暢交流而影響人際關係的融洽。

心理學家肯納斯·喬恩(Kenneth Gergen)把酷愛使用手機的青少年稱爲“活在氣泡裏的世代”。他認爲,手機和其他多媒體工具像一個氣泡把我們包裹起來,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六英尺屏幕上。

經常使用手機的青少年不但缺乏和周圍人的溝通,對父母的要求也更爲叛逆。那些捧着手機或筆記本電腦上課的孩子們,多半也都在瀏覽Facebook而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充耳不聞。這一層氣泡隔絕了一個“自我”和外界的關聯,讓人變得更加孤獨。

這個擔心不無道理。英格蘭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謝菲爾德(David Sheffield)的研究結果就顯示,百分之七的青少年說自己曾因爲手機丟了工作或是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係。此外,有日本的研究者也發現,使用手機的兒童比不使用手機的兒童的朋友更少。

不僅如此,手機也越來越多地影響着成人的人際生活。在思緯公司的訪問中,接近一半的受訪者用手機談情說愛,五分之一的人通過發短信來安排初次約會,而同時,仍然是五分之一的人用同樣的方法來結束他們的戀情。網絡語音服務公司Ringcentral對1000名智能手機用戶的研究調查顯示,有四成的人認爲手機在他們的戀愛關係中佔有重要作用。美國市場研究公司Retrevo的調查則顯示,有百分之七的人在性愛時也會查看手機……看來是時候讓手機與親密關係保持一點距離了。

除了會讓人因爲過度注意手機而忽視關係,手機也會因爲阻礙信息的流暢交流而影響人際關係的融洽。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羅森布蘭特(Paul Rosenblatt)發表在《家庭科學綜述》上的一篇文章就指出,開車時接聽電話會影響人們的家庭關係。

當人們在開車時,由於注意力必須分散到開車和電話兩邊,使得會話產生延遲。這會讓電話那頭的人認爲缺乏專心對話的誠意,或是想要掩飾什麼。同時,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還會讓人容易忽視對話中的細節,產生更多溝通的誤解。

保羅認爲,“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會讓人對談話的細節缺乏注意,對危險的境地反應遲鈍,不能很好地控制溝通過程,更多的誤會會引發衝突、受傷感,最終可能給人際關係帶來不可恢復的傷害。”

和麪對面的溝通相比,電話溝通也缺少了手勢,面部表情和姿勢帶來的社交線索。他建議,當人們的關係陷入困境時,最好還是採取面對面對話的形式,而不要採用手機通話,特別是駕駛過程中的手機通話,否則可能不但無法挽回關係,還會產生更多的誤會。

注意力的“殺手”

手機不僅會分散手機使用者的注意力,也影響了周圍的人。而且,手機對話這樣的“半對話”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人們對手機的“依賴”不僅會影響親密關係,也可能成爲阻礙我們專注工作的障礙。習慣使用手機的人通常會不斷查看手機,登錄社交網站,或是被手機上的郵件提醒而分神。

心理學家發現,手機等多媒體工具會讓人們陷入一種持續的“多任務”狀態,長此以往甚至會讓人們患上類似“注意力障礙”的心理問題。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就發現,經常處在多任務狀態的人在處理工作時的注意力有顯著下降,甚至在沒有多媒體的環境下也是如此:他們更難從複雜的信息中提取重要內容,所有的東西都可能讓他們分神。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注意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大大削減了我們思考的能力,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難以深入到複雜的層面。

“多任務”的影響不僅是行爲層面的,它還會影響我們的生理系統和大腦,降低思維的深度。在一項由加州大學的媒體研究者格魯瑞亞·馬克(Gloria Mark)主持的研究中,同時處理多任務的人雖然工作時間更短,但工作的效果也更差,焦慮感和壓力感也更大,這將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思維效率。

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羅索爾·保德雅克(Russell Poldrack)還發現,當人們專心在一件事情上時,新的信息能夠很好地存儲到大腦和記憶有關的海馬區;但當人們進行多任務時,大腦的紋狀體而非海馬會參與到新信息的處理中,這樣的處理方式會顯著減慢思考的過程。

手機對注意力的影響可能不僅僅是對使用手機的人,甚至對於周圍的人也會有不利的影響。試想一下,當你在機場坐下,想要專心讀一會書的時候,突然旁邊有個人拿出電話開始喋喋不休,你就會發現,自己很難再專心於手上的書本。

最近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文章中,勞倫·安博森(Lauren Emberson)和她的同事就研究了爲什麼旁人打電話也會讓自己分心的問題。他們認爲,聽到別人打電話有兩個屬性不同於平時旁邊人的對話。

首先,你聽到的只是對話中一個人的講話,他們將之稱爲“半對話”。換句話說,你只能聽到其他人對話中一半的內容,因此很難將對話完整地接收過來。其次,電話中的對話的節奏也與正常的對話不同,人們可能有各種停頓,在聽對方講話時也會有較長的間隔。勞倫和她的同事認爲,這樣的對話最可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爲了繼續證明這一點,他們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們讓被試者進行一項主任務:用鼠標追隨屏幕上移動的圓點,或是當學習過的字母出現時按鍵。同時,他們給被試者播放三種對話的錄音:一種是兩個人的對話,一種是打電話一方的錄音,還有一個人關於兩人對話的獨白。

他們發現,兩人對話或是一個人的獨白都不會影響被試者的作業成績,而只有收聽“半對話”的人受到影響。

換句話說,在安靜的公共場合打電話不僅是噪音的問題,在注意力層面也可能有“擾民”的傾向。#p#副標題#e#

手機致癌之辯

“手機致癌”之說起源於1993年,但1990到2002年的12年期間,手機用戶從400萬增加到了1.35億,手機的使用並沒有明顯增加癌症的發生機率。

傳聞手機的另一大隱患——手機的輻射會導致腦癌的發生機率大大提高。1993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大衛·雷納德將手機生產商NEC和運營商GTE Mobilnet告上法庭,原因是手機輻射導致他妻子的腦部腫瘤。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大衛稱他妻子腦部的腫瘤形狀呈一條狀,和手機的形狀“一模一樣”,位置也不差分毫。雖然法庭因證據不足而駁回了大衛的起訴,但從此便有了“手機致癌”一說。

事件過去了十餘年,現代手機的用戶已經超過幾十億,“手機致癌”之說到底能否站得住腳呢?

科學家們首先從流行病學角度分析,在手機逐步盛行的十年內,癌症的發生機率是否增高?1990到2002年的12年期間,手機用戶從400萬增加到了1.35億,而年齡校正後的腦癌總髮病率仍然保持平穩。

從羣體角度看,手機的使用並沒有明顯增加癌症的發生機率。當然,這有可能是由於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其他環境的因素造成的。

爲了更好地揭示手機和癌症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找到了兩組不同的實驗對象:患腦癌的人和健康人羣,比較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在2010年,一個叫做Interphone的研究項目就收集了500名腦癌患者和非腦癌患者的數據。

但是,他們也同樣沒有得出手機使用和腦瘤之間的關係。相反,他們還發現高頻率使用手機的人患腦癌的機率下降。但是這些研究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由於缺乏嚴格的實驗控制,我們很難得到準確的因果關係。例如使用手機較多的人可能是工作繁忙,精力充沛而更健康的人,從而降低他們的腦癌風險,而並非由於他們使用手機較多的原因。

此外,這項研究採取了被試者自我報告的方式。由於我們的記憶存在偏差,自我報告的真實性很容易受到質疑。譬如有人就報告自己每天使用手機超過12個小時,明顯不合情理。而和使用手機日誌記錄的時間相比,人們口頭報告的結果也顯示出更大的誤差。

爲了消除記憶的混淆因素,最好的辦法是找到完全不使用手機的人作爲對照,或是獲得人們的通話記錄。但這兩者都因爲現實和隱私的因素而不能在研究中很好地實現。

爲了更好地考察手機到底能否致癌,最直接的方法是走進實驗室,用實驗的方法進行比較。生物學家將小白鼠放置在與手機輻射類似的非電離輻射中。但沒有發現類似手機的輻射會加劇小白鼠的乳腺癌機率。另一項實驗則先使用化學致癌物誘導癌症發生,之後將一組小白鼠暴露在手機輻射中,也沒有發現手機會明顯地引發更多的腦瘤。

如果手機在短期內沒有對癌症有顯著的影響,它會不會可能在我們的身體內部產生更加慢性的危害呢?爲了考察這一可能性,科學家們採用了DNA作爲研究對象,考察手機對我們身體中最基本物質可能產生突變的影響。

2005年的一篇綜述文章中,科學家們回顧了1700篇有關手機輻射和細胞DNA突變關係的文章,但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否定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不過在以往對致癌物質對DNA影響的研究中發現,有些致癌物質不會破壞DNA結構,但也可能以促發癌細胞生長或修改基因的方式加劇癌症的惡化。

那麼我們到底應不應該小心手機帶來的癌症風險?5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過度使用行動電話導致腦癌的證據非常薄弱,但不是“零”。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表示,手機等電磁場輻射和農藥,咖啡等一併被納入“可能致癌”的名單中。這個名單根據危險等級高低被分爲“致癌的”,“可能致癌的”,“潛在致癌的”和“無法分類的”。

但是這是否意味着官方對手機致癌的定論呢?可能還不能完全下這個論斷,因爲所有的研究尚未指向一個確鑿的結果。我們要做的,可能是要稍微注意手機的使用,但也不必過於恐慌而影響手機的正常使用。

(作者繫留美心理學博士)

手機成癮人羣的藥方

如何擺脫“手機癮”?

著名心理自助博客“靈性之河(spiritual river)”爲手機成癮的人羣開出了幾劑良方。

首先要做的是建立清醒的自我認識,意識到手機依賴的問題,並且有決心去糾正不良的使用習慣。

其二是減少手機的使用,儘量在非常必要的時候再拿起手機,甚至可以讓朋友幫助自己,少發短信或刪掉過分浪費時間的手機應用程序。

最後,一個明確的限制(例如每天通話/用手機上網的時間)是進行自我監督的好辦法。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