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孩子發燒慎用“尼美舒利”已致數人死亡

孩子發燒慎用“尼美舒利”已致數人死亡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發燒慎用“尼美舒利”已致數人死亡

解熱鎮痛藥“尼美舒利”被央視曝光

稱其可致兒童死亡

北京有售致命退燒藥國家在調研

近日,一種名爲“尼美舒利”的解熱鎮痛藥被央視曝光,稱其可致兒童死亡。昨天下午,法晚記者走訪了本市三家藥房,在兩家都能隨意購買到此藥,另一家則表示“賣完了”。

央視援引國內外上百名專家的考證,稱其副作用極大,甚至可致兒童死亡。該藥一度被網絡及媒體稱爲“奪命退燒藥”。

法晚記者採訪了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他們瞭解,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在組織專家對尼美舒利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開展調查研究。

曝光

“奪命退燒藥”已致數人死亡

央視報道,2010年11月26日,在北京兒童用藥安全國際論壇上,來自美國和英國的兒童專家,及全國近百位兒科學者提醒,在兒童發熱用藥的選擇上需慎用尼美舒利,該藥對中樞神經和肝臟造成損傷的案例時常出現。

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報告顯示,尼美舒利在用於兒童鎮痛發熱的治療上已出現數千例不良反應事件,甚至有數起死亡病例。

在央視預警後,山西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相關人士也證實,從2004年至今,該中心共接到解熱鎮痛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報告多達3300多例,多起不良反應案例涉及兒童。其中,被重點關注的兒童退熱藥尼美舒利發生了86例,劑型主要爲片劑和顆粒劑。

市場

北京部分藥店出售“致命藥”

昨天下午,在朝陽區雙花園的優正堂大藥房,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尼美舒利出售,爲片劑,售價24元多。記者詢問小孩能否服用時,工作人員表示“兒童可服”。

在位於潘家園橋東的一家藥房,工作人員也給記者提供了片劑的尼美舒利。記者詢問是否有尼美舒利顆粒時,該工作人員表示,“(顆粒)是給小孩吃的”,隨後提供了兒童包裝的顆粒劑型。

在大望路萬達廣場的普安藥房,記者詢問是否有尼美舒利時,被告知“賣完了”。

另外,記者在金象大藥房官網上查詢,發現也有三種不同廠家生產的尼美舒利可供選購。根據網站顯示的“商品詳情”,三種均可供兒童服用,其中一種還是醫保藥品。

據瞭解,目前,廣東、鄭州等多地有此藥出售。廣東省食藥監局已發出提醒:由於嬰幼兒自身免疫應激能力較差,病情變化快,盲目使用退熱藥物有可能掩蓋病情造成誤診甚至貽誤病情,應在醫生的指導監護下使用。

此外,尼美舒利是處方藥,應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纔可調配、購買和使用。

同時,廣東省食藥監局還發布了尼美舒利安全用藥提示,尤其強調使用尼美舒利時應注意不要與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合用。

文/記者曾佑忠

醫院

部分兒科醫院用藥均較謹慎

法晚記者從本市一些兒科醫院內瞭解到,尼美舒利醫院雖有售,但是用藥都比較謹慎。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兒科醫生表示,通常,1歲以內的嬰兒都不主張使用退燒藥,以物理降溫爲主。而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尼美舒利並不是首選的退燒藥物。在臨牀中,以對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爲主。

同時,該醫生指出,尼美舒利的藥勁兒比較大。有時患兒發燒可能是某些炎症在作怪,所以,退燒也不是最主要的,還得找到導致發燒的根源,對症治療。

記者/王敬霞

藥監部門

國家食藥監局正在調研藥物不良反應

今天上午,法晚記者採訪了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他們瞭解,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在組織專家對尼美舒利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開展調查研究。

此人稱,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也一直在密切關注尼美舒利有關的安全性信息,將進一步加大對該藥的監測力度,一旦發現問題必將進行及時處理。

文/記者趙穎彥

退熱小貼士

兒童輕度低燒首選物理方法退燒

本站提醒:專家表示,如果兒童只是輕度流涕、低燒等,體溫沒超過38.5℃,應首選物理方法降溫。另外,所有退熱藥物必須按醫囑應用;兩次使用退熱劑一般須間隔4小時。

物理降溫法

頭部冷敷:將冷毛巾敷於頭部,待毛巾變暖後更換。也可將冰袋置於額頭上或枕於腦後,不過應用毛巾或手絹與皮膚隔開。

溫水浴:水溫應比體溫低1℃,水量以沒至軀幹爲宜。在洗時托起患兒頭肩部,身體臥於盆中,時間以5-10分鐘爲宜。

酒精擦浴:用30%左右的酒精,用紗布蘸溼後從身體先上後下的順序進行擦浴,但要注意避開胸腹部。需注意的是,新生兒酒精擦浴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文/記者王敬霞

多知道點兒·尼美舒利

由瑞士Helsinn 公司開發,1985年在意大利首次上市,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和解熱作用,如今已在50個國家使用。2002年,我國康芝藥業將該藥投放市場,商品名爲“瑞芝清”。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在進口藥品中,尼美舒利爲原料藥,來源於印度;國產尼美舒利共有53種,涉及不同企業和不同劑型。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