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在自然面前 “人”字寫得越小越好

在自然面前 “人”字寫得越小越好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是繼金融危機爆發後又一次全球性重大危機,在考驗各國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的同時,也爲人類提出了一個關乎生存的重大命題。

在自然面前 “人”字寫得越小越好

現有資料表明,世界衛生組織在過去5年中一直爲預防繼SARS之後的流感大爆發做準備,但豬流感的爆發依然引起了不小的恐慌。雖然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此次流感將造成大範圍災難,但每天從世界各地發出的消息充分證明病毒仍在繼續傳播。這種狀況讓目睹過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新型傳染病的人心有餘悸,因爲生產和接種疫苗都需要時間,採取隔離等方式控制疫情爲時已晚,一旦疫情從地理概念上擴大範圍,人道主義災難可能無法避免。

這裏說“人道”,當然是以人爲本的共識,儘管此次疫情定義是“豬流感”,人們也很少站在動物的立場認真反思自己的過失,此情此景近年來可謂歷歷在目——時光倒退6年,一場禽流感在荷蘭突然爆發,幾天內有1800萬隻雞被人類活埋,之後,禽流感疫情廣泛活躍於全球,各國屠殺禽類的報道不計其數。從SARS到禽流感再到豬流感,似乎形成了一個規律,越是與人親近的動物越容易被人傷害。由於濫捕濫殺、破壞生態平衡等現象遍及全球,使原本寄生於野生動物體內的病毒侵入到人體中,進而成爲人類的“殺手”。

早有專家警告說,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大範圍流行,最終是人類自食其果。從哲學概念分析,人類所奉行的是自我中心主義,總以爲滿足人的基本需要進行的捕殺、砍伐都是道德而合理的。人們以站在地球生物鏈頂端爲榮,向來以征服者自詡,這樣的價值觀已經融於現代文明的血脈,無時無刻不在左右着人的思維和行爲方式。特別是隨着現代文明的到來,人類爲了短期達到利己目的,“萬物爲我所用”的慾望空前增長,對大自然的掠奪隨着科技的進步而更加瘋狂。

缺乏自我反省意識是人類的共同弱點,不僅限於對大自然的傲慢,更主要的是總有理由爲自己的過失開脫責任。比如,總部位於巴黎的世界動物衛生組織27日發表公報稱,這種(豬流感)病毒與季節性流感病毒不同,它集中了豬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特徵,但在豬身上並沒有發現過,因此將其命名爲“豬流感”病毒不準確。或者可以用最大的善意去領會他們的心理,但無論把一種可由豬直接傳染給人的病毒叫什麼名稱,都不能掩蓋疫情迅速發展的事實,更何況面對生死抉擇,理論上稱其爲什麼名稱並不重要。

不敢輕視“豬流感”的爆發,是因爲在人類的記憶中有黑死病、天花、出血熱、西班牙流感等慘痛教訓。比如,14世紀中期從中亞地區擴散到歐洲大陸的黑死病,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使各國政府左右爲難的是,現代醫學並不能預測疫情的規模和前景,從疫情發端地墨西哥的情況來看,豬流感疫情爆發突然,受感人數和死亡案例增長快速,具有明顯的大爆發特徵,但就此斷言新的全球性流感暴發正在形成還爲時過早。正像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流感疫情研究專家邁克爾•奧斯特霍爾姆說的那樣:之所以難下結論,是因爲當前疫情介於可能發展的兩個極端之間——既有可能在今後數週內煙消雲散,也有可能僅是流感大暴發的開場戲。

毫無疑問,每一次疫情暴發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如果有特效藥物或者可以預防,就不可能升級成瘟疫。既然人類並不能主宰大自然,就應該回歸到主體與客體合一的狀態,德國哲學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過:“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哲學家的警示並非危言聳聽,因爲迄今爲止人類依然在以生命爲代價向大自然交學費。

應該說,此次“豬流感”的爆發恰巧驗證了恩格斯的話,而這還不僅是大自然的一種報復行爲,工業污染、大氣變暖等已造成了更多的菌體變異。工業化文明越來越像一個潘多拉的魔盒,釋放出來的魔鬼並非SARS、禽流感、口蹄疫,也就註定了不會以豬流感結束,比豬流感更加兇猛的病毒還有多少?還有多少類似“豬流感”病毒尚未出籠?由此想開去,似乎已經看到了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晃動,這是比任何瘟疫更可怕的災難前兆。

中國道家哲學主張“天人契合”,理論上的“超脫”高於“頓悟成佛”,把“修心”置於了最高境界。極其遺憾的是,人類文明並沒有朝着這樣的最高境界進發,而是在利己方面發揮的淋漓盡致,即使被感染患病,也是衷心地祈願上帝、佛祖、真主首先佑護自己。豈知,人類生命不過是地球生態之網中的一個結點,一旦生態鏈條被撕斷,自己也將萬劫不復。從另一個角度說,積極應對疫情固然重要,但應對畢竟總是被動的,主動的應對應該是尊重自然,師法自然,在自然面前把“人”字寫得越小越好。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