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揭祕中國農村:70後不願種地 80後不會種地 90後不提種地

揭祕中國農村:70後不願種地 80後不會種地 90後不提種地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揭祕中國農村:80後不會種地 90後不提種地

來源:人民日報經濟社會

2/3仍是分散經營,留守老人和家庭婦女是主力,“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

天天看這樣的報道:種糧大戶開着先進大機械種地,現實究竟如何?

揭祕中國農村:70後不願種地 80後不會種地 90後不提種地

河南延津,優質小麥聞名全國,這裏的優質麥種子輻射大半個中國。

揭祕中國農村:70後不願種地 80後不會種地 90後不提種地 第2張

皮膚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司寨鄉平陵村農民張文明剛澆完麥田。全家5口人,兒子、兒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孫子,10畝地全靠老張一人打理,“不指望種地致富,也就掙倆活錢兒。”

像他這樣的情況在村裏比較普遍。

村民李成,74歲,前年做完手術後纔不下地的,12畝承包田交給兒子李文獻侍弄,“不是兒子想種,是他身體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沒啥手藝,只能在家種田。”李成說。

平陵村,550戶人,4900畝地。“55歲以下的,在田裏幾乎看不到了。”村支書肖洪生坦言,“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村裏的地沒有成規模流轉,大都是老人、婦女在家種。

爲啥不願流轉土地?村支書肖洪生說,村裏都是種子田,1斤良種比普通小麥貴兩毛錢,地租低了,農民不幹;地租高了,租不出去。另外,莊稼人有土地情結,家裏種着地,一年口糧、吃菜都不用花錢了。

延津縣農林局農經股賈勇介紹,目前全縣土地流轉面積38.49萬畝,佔比38.5%,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營面積僅6.7萬多畝。調查顯示,許多村莊七成以上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還有兩成以上邊種地邊打零工,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60歲以上老人和家庭婦女。

記者在山東章丘調研的情況也類似,全市104萬畝耕地,流轉面積32萬畝,2/3以上仍是農戶分散經營。

揭祕中國農村:70後不願種地 80後不會種地 90後不提種地 第3張

“自己種地比租出去划算。”53歲的棗園街道萬新村村民劉開生,去年小麥、土豆輪作,一畝地純收入1500元,而流轉租金只有1000元。

問起以後打算,劉開生說:“別說兒子不願意種地,就是願意他也種不了。”有一次他讓兒子去澆地,折騰半天也沒弄成,最後還是他辦事回來趕到地裏才弄出水來。

老人難撐現代農業,指望大戶?糧價走低,種糧虧本,新型主體日子難過

記者調查,從糧食單產水平看,普通農戶並不比規模經營主體低。

“一家一戶精耕細作,大戶、企業很難做到。”肖洪生說,現在從種到收都是機械化,但澆地、打藥等不少活還要人工,比方說機播斷線,補苗能不能補夠,農民種自家的地,比給別人幹用心。

現代農業不能光看產量,更要看質量,看發展後勁。普通農戶連年豐收背後,一些問題凸顯出來。

“地越種越饞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難減下來。”延津縣農技推廣站站長郭培榮說,現在推廣科學施肥,一畝小麥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農戶怕施肥少了,產量上不來,往往要上50斤。

種地確實要換個種法,種糧能手、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被寄予厚望。

然而,調查發現,玉米價格下跌,讓不少新型主體陷入新的困境。

“1斤少賣幾毛錢,風險集中在大戶身上,壓力難以承受。”延津縣僧固鄉沙莊村種糧大戶郭衛峯坦言。前些年政策鼓勵大戶種糧,郭衛峯和三戶農民聯手,到 2014年流轉面積發展到600畝,購置了幾十萬元的農機具。“糧價好了兩年,去年一大跌,賠進去9萬多元。本來準備再流轉900畝,地都說好了,可是不 敢租了。”他說。

土地退租苗頭出現。延津世紀富合作社理事長趙國換說,合作社共流轉1800畝地,合同簽了10年,雖然還沒到期,但預計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轉速度明顯放緩。僧固鄉鄉長劉向輝說,前幾年經常有人來租地,一開口就是“有多少流轉多少”,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沒人來找地了。

種糧不賺錢,銀行貸款更加收緊。一家合作社負責人說:“過去5年都找一家銀行貸款,一筆錢要交雙份利息,貸完先存回去,再貸出來。但有錢就比沒有強,沒想到,去年銀行聽說種糧賠錢,今年不給貸了。”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困難,有的甚至有名無實。

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轉成本漲得太高了!”

“一畝租金1200元,這樣的價格,種糧根本賺不到錢。”僧固鄉種糧大戶陳長海算了筆賬:種小麥、玉米兩季,每畝要賠150元。

據瞭解,延津縣每畝租金要到800—1200元。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畝不到500元,現在平均達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

“不種玉米種什麼?”成了新型主體眼下的最大困惑。

“我們不在玉米調減補貼區,有什麼政策?啥時候出臺?”陳長海心裏沒底,“接着種玉米肯定白忙活,今年準備調幾十畝地種花生,弄不成就得退地了。”

“當務之急是儘快幫助新型主體和農民渡過難關,讓會種地、能種地的不吃虧,農業未來纔有希望。”延津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羅鵬說。

流轉,還是不流轉?實在政策扶持新型主體;發展託管、代種帶動普通農戶,也能實現規模經營

土地流轉遇冷,以後是流轉好,還是不流轉好?

羅鵬認爲,土地流轉要順其自然,要適度,與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就業相適應。到底多大規模算“適度”?縣裏做過調查,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營規模500—1000畝最理想。

“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不只是土地流轉一種方式。”羅鵬說,現在看,依託社會化服務體系,採取土地託管、代種等方式,也可以帶動廣大普通農戶,既能發揮一家一戶的“精耕細作”,也能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是今後的一個發展方向。

在糧食價格市場化改革過程中,解決“誰來種地”問題,根本上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扶持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政策扶一把,還需要新型主體面向市場想辦法。規模種糧怎麼掙錢?去年玉米價格下跌,章丘市宋家埠村宋世連幾乎沒什麼影響。“我們全部以青儲玉米賣給了養殖場,每畝產出3噸半,一噸賣到475元,綜合下來一畝地能賺1200元。”

轉變規模經營的組織方式,世紀富合作社託管了700畝土地,統一供種、統一管理,“最大的好處是,地還是農民自己的,合作社收服務費,不用再擔那麼大的租金壓力了。”趙國換說。

讓農業成爲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爲體面的職業,“誰來種地”的難題才能找到答案。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