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丨首發於微信公衆號:華商韜略

丨作者:畢亞軍

田家炳堅持用自己的名字給捐贈學校命名。他說,這會讓他和他的後人更嚴格要求自己。“做不好,田家炳三個字,就會是個恥辱。”

【1】

田家炳1919年生於廣東大埔,不到16歲就因父親病逝輟學經商。

1937年,田家炳前往越南推銷家鄉盛產的瓷土,兩年內成爲越南最大瓷土供應商,但動盪的時局和戰爭,讓他無法繼續這份產業,轉而改往印尼謀生。

在印尼,田家炳創辦樹膠廠、塑料薄膜廠,很快闖出新天地。1959年,印尼越發明顯的排華傾向讓他心生憂慮,再加上希望兒女接受純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他又舉家遷往香港再創業。

當時正逢香港輕工業蓬勃發展的時期,田家炳在一片灘塗的新界屯門填海建廠,生產塑膠薄膜和人造皮革,幾年時間就建起一座現代化廠區,成爲香港人造革與化工行業的領軍人。

之後,田家炳又向房地產進軍,到大陸投資辦廠,在香港完成田氏大廈以及多處工業樓宇開發,在東莞創辦了全自動化生產的田氏化工。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第2張

到1980年代,他已是香港知名的億萬富翁。

【2】

田家炳從小就有做好人好事的理想。

幾歲時,父親就教他背誦《治家格言》,要他“勤、儉、誠、樸”。他回憶,自己當時最感興趣的事情之一,就是研究學校或其他地方張貼的捐贈芳名錄,他最希望成爲的就是芳名錄上那樣的人。

生意成功後,田家炳開始兌現當年的願望。

他認爲,興國之道在於人才,人才始於教育,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當時,不少地方把教育當成包袱,而他則總是強調,要把大包袱變成大資源。

此後至今,他的財富和人生幾乎都獻給了教育。

1982年,田家炳成立了純公益性的非牟利機構——田家炳基金會。1984年,田家炳將企業交給下一代經營,規定每年至少捐出10%的利潤於公益,開始全心全意地做慈善、興教育。

至今,田家炳基金會已在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每個省市都有他的資助。

同時,田家炳基金會還在海外3所大學設立獎學金支持華人學生就讀,在教育之外捐贈醫院29所、橋樑及道路近130座,其他民生項目200多個。

幾十年捐資助教,也讓他贏得“百校之父”的美譽。

【3】

田家炳認爲,辦好教育必須首先培訓優秀的教師,師範教育因此成爲他支持教育的重點。至今,全國所有師範類大學,幾乎都有田家炳的捐贈。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第3張

中學是田家炳捐助的另一個重點。理由是,相對於小學有希望工程、國家義務教育乃至社會各界的支持,中學所得到的支持要薄弱一些;另外,他認爲中學很重要,他自己就是讀到中學就輟學了。

1984年,田家炳就在家鄉廣東大埔縣捐建了“家炳第一中學”。如今,除北京、西藏外,他捐助的中學已遍佈神州各地。

在西藏,田家炳沒有直接捐建學校,但他在其他省市的田家炳中學開設西藏班,一批一批地將西藏孩子輸送到內地。

至於北京,或者是他認爲北京的中學天時地利,條件優渥,無需捐助吧。

【4】

不做錦上添花,只做雪中送炭,捐贈只爲支持教育,讓社會的“包袱”變成社會的資源,是田家炳的慈善原則,也是他捐助教育的理念。

跟那些到一個地方做生意就在一個地方捐錢,或者想到什麼地方做生意,就先到什麼地方捐錢的人不同,田家炳的捐助跟生意沒關係。

他捐的錢,是辛苦賺到的乾淨錢;他捐錢,也求一個乾淨。自己乾淨,他纔可以要求別人務必把學校辦好,他也只要求把學校辦好。

田家炳早就做過房地產,自然知道房地產的錢途,也有地方主動請他拿地搞開發,但他從來都沒有。甚至,他還刻意保持跟官員的距離。

跟一些把名字輸入百度全是跟達官貴人在一起的慈善家不同,田家炳三個字百度出來的,基本都是他跟師生在一起的情形,然後就是他捐的樓。

他把自己的人生獻給了慈善事業,也把兒女們的人生獻進來。田家炳的長子田慶先就早已放棄生意,出任基金會主席,繼續着他的志願。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第4張

這些年,田家炳的捐助越來越大,但生意卻越來越小。如若不是早有遠見併成立專業的慈善基金,捐助旗下物業並用專業經營讓基金保值增值,田家炳恐怕是早就想捐卻無力可捐了。

但即便這樣,田家炳也一不小心就錢不夠捐。

【5】

1997亞洲金融風暴後,田家炳的企業和田家炳基金會的收入都連續不如預期,2001年,還出現了捐款承諾可能會因缺乏資金無法兌現的危機。

遇到這種情況,跟捐贈對象解釋一下,等一等就是了,但田家炳把家人叫到一起,要商量一件大事。

1960年代中,田家炳在香港黃金地段九龍塘買了一棟建築面積超過700平方米,還連帶一座大花園的豪宅,此後又親自重建供全家居住。

現在,他決定賣掉這房子。

80多歲的人了賣房子,親友們紛紛趕來勸阻,還跟他算賬,要賣也不該現在賣,這房子市價最高時估值過億港元,現在急着賣,報價才能到5000萬至5200萬港元,說不定還被人拿着砍個更低價。

但田家炳給大家算的是另一筆賬:

“5000多萬,一個月利息就有幾十萬,我們住一晚豈不是上萬元就沒有了。這值嗎?賣了大房子出去租個小的住,大客廳沒了,假山、花圃、魚池沒有了,但這點困難總是可以克服的吧?”

最終,田家炳還是把房子賣了,用自己的一套豪宅換回了貧困地區的20多間中學。

交易過程中,買家知道他着急賣房子是爲了捐學校,不但沒有要他降價,還主動多給了400萬港元,讓他感動並且欣慰:做好事,會有好報。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第5張

這樣的難關,田家炳還遇到過多次。每一次,他都是賣房、貸款也要履行諾言。“人家已經做了計劃,不兌現,影響的可能就是幾百、幾千個學生。”

2003年,爲幫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完成一個募資計劃,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錢的田家炳,抵押房子貸款600多萬港元捐給了學校。

2005年,爲提前清付落實的項目捐款並擴大捐資,田家炳將旗下的核心物業田氏廣場賣掉,獲得款項近3億港幣,全數捐獻給了內地的大學、中學。

2009年,田家炳將自己名下的物業,包括4棟價值數十億的寫字樓大廈全部捐給基金會,讓基金會在各項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助教到底。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第6張

今天,田家炳基金會依然以教育爲核心高效運轉,其決策和管理權也都已交給從香港9所大學請來的專業人士負責。

【6】

一捐就是幾百萬、幾千萬,一年四季都在捐的田家炳,在幾十億的捐贈背後,過着清貧的生活。

他沒有私家車,地鐵、公交或走路上下班;他沒有高檔生活享受,一雙鞋穿了十年,襪子補了又補,很長一段時間,每月生活開支只有3000港元。

他不搞排場,不煙不酒,也不喜應酬交際,八十大壽、九十大壽,很多人要爲他慶祝,他不擺酒,不辦席,只是安安靜靜地跟家人和知己好友聚一聚。

他節約每一分錢支持教育,也希望捐贈對象用好每一分錢。知道內地一些地方接待賓客,有大操大辦才顯尊重的風俗習慣,每次捐款前,他都會專門打招呼,一切從簡,把錢用到孩子們身上。

有人還摸出他的規律,哪個地方大魚大肉招待他,哪個地方就會失去他的捐款。

田家炳常說,“每個人都做一點小好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好事。這個社會就會變好。每一個人都做一點小壞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壞事。這個社會就會變壞。”除了大善,他也從小做起。

出門住酒店,他自帶肥皂,“酒店肥皂用不完,用了就廢了,很浪費”;外出吃飯,他只要一杯開水;到學校考察開會,喝不完的礦泉水他拿走接着喝。

田家炳對下一代的教育堪稱嚴苛,長子田慶先回憶,小時候雖然住在別墅洋房,但身上卻沒什麼零花錢,長大成人,很多兒時的夥伴都指着甚至爭着家產,但他們得到的卻是父親的一句:

留財富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子孫。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第7張

積了這麼多德的田家炳,到今天也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但有一點他不拒絕,甚至歡迎——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捐贈的學校。

他希望用這種方式吸引更多人做好事,也用這種方式激勵自己和孩子們。

“如果做得不好,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不但不會榮耀田家炳,反而會醜化田家炳,如果家長講,兒女千萬不要送到田家炳學校讀書,那田家炳,就會是個恥辱。”

他在內地捐了幾百所學校,也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第8張

人到九十高齡的田家炳依然精神矍鑠。他說,自己平生不迷信,也不信風水、八字和命運,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心理健康。

“我凡事都求心安理得,知足常樂,助人爲樂,施比受快樂,我雖無宗教的約束,但很欣賞這種精神境界,享受精神的富足。”

人活着,總要做些什麼,實現自己的價值,很多企業家的目標是把企業變成百年老店,而田家炳給他和他的家族確立的方式是:做百年的慈善。

賣掉房子後,田家炳和太太住到了一個租來的公寓裏。在樸素、簡單的“新家”,他和太太推窗就可以看到那棟見證了他們風華歲月的大洋房。

有人問田家炳,這值嗎?

田家炳回答,一棟棟教學大樓的興建,萬千學子的讀書聲,比他和家人住世上最好的房子都有意義。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圖片來自網絡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一點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關注微信公衆號華商韜略回覆“轉載”獲取授權。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