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心血管疾病大爆發 過早死亡情況嚴重

心血管疾病大爆發 過早死亡情況嚴重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農村爲44.6%,城市爲42.51%。

心血管疾病大爆發 過早死亡情況嚴重

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爲295.63/10萬,其中心臟病死亡率爲143.72/10萬,腦血管病死亡率爲151.91/10萬(腦出血74.51/10萬,腦梗死45.30/10萬)。

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爲261.99/10萬,其中心臟病死亡率爲136.21/10萬,腦血管病死亡率爲125.78/10萬(腦出血52.25/10萬,腦梗死41.99/10萬)。

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爲25.2%,如果不加控制,未來20年將導致數以百萬計的心血管新病例,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病。數據來源:《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

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上升 過早死亡情況嚴重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顯示,我國心血管病仍呈上升態勢,年輕羣體的冠心病治療形勢不容樂觀,過早死亡情況嚴重。2014年,中國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心血管病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在農村爲44.60%,在城市爲42.51%。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唐熠達每週出三次門診,每一次,都會遭遇操着各地方言、要求加號的病人攔截。他們的病有的只需在基層醫院就能診治,但也有人因爲沒有及時就醫幾乎耽誤了救治的最佳時機。

“得心血管病的人越來越多了。”做了20多年醫生的他不無遺憾。

心血管病要“井噴”,真心不是嚇唬你

如果說唐熠達的判斷更多的是源於臨牀經驗的話,8月15日《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刊發的一份研究報告則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作者李豔平等人以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疾病死亡報告和中國疾控中心的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爲基礎,分析了1991年至2011年間2.6萬中國人的相關數據,並預測,如果不加控制,居高不下的高血壓(人羣比例)、越來越久坐的生活方式、快速增長的肥胖、不健康的飲食趨勢以及男性普遍吸菸的現狀,將在未來20年導致數以百萬計的心血管新病例。

“這個預測並不是危言聳聽。”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此前,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組織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顯示,我國心血管病仍呈上升態勢,年輕羣體的冠心病治療形勢不容樂觀,過早死亡情況嚴重。2014年,中國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心血管病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在農村爲44.60%,在城市爲42.51%。

數百萬的新增病例、佔死亡人數的四成……這些描述,有點嚇人。

更嚇人的是,《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去年曾經發表過另一份基於9.6萬名中國人的數據做出的研究報告,結論是:中國20歲及以上成人中有四分之三心血管健康評估爲差。

研究者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列出的7種行爲和生活方式因素,將健康狀況分爲理想、一般和糟糕,用以提示今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低。這些因素包括吸菸狀況、體質指數、體力活動、飲食習慣、總膽固醇水平、血壓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研究發現,中國人心血管健康7個指標均達到理想水平的僅爲0.2%,其中男性爲0.1%,而女性爲0.4%。

有病得吃藥,這道理有多難懂

霍勇認爲,中國的心血管病防治重點在於“兩防一救”,即:預防冠心病、預防腦卒中,救治心肌梗死。其中,血壓的控制尤爲重要。因爲,高血壓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而我國50%—80%的高血壓患者爲H型高血壓(即血壓與同型半胱氨酸同時升高),患腦卒中的風險較高。

李豔平等人的報告也分析,無論在20年前還是現在,高血壓在中國一直是導致心血管病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四成以上的心血管病可歸因於高血壓。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高血壓的特點是不分城鄉、無關貧富、累及面廣、控制率低。

“有了高血壓病就要吃藥控制,但這點恰恰有很多人做不到。”唐熠達說,每次出診,他都要糾正病人關於降壓藥的一些錯誤看法:“我血壓已經正常了,所以就把藥停了”“我現在血壓剛剛140,等厲害了再吃吧”“長期吃降壓藥怕有副作用,我能不能減半服用?”

唐熠達告訴記者,在2013年修訂版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定在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近兩年,美國上調了60歲以上老人收縮壓的標準,“這種調整是否適合中國人,我們也在開展研究”。

他介紹,高血壓病之所以很難根治,是因爲其最重要的病理變化發生在遍佈全身的小動脈,而且是不可逆的。因此,自行用藥和自行減量、停藥都是不可取的。儘管隨着年齡的增長,達標血壓會有所變化,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理想的血壓應該在120到130毫米汞柱,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和心力衰竭等的發生率。如果血壓已經到了臨界水平,應該通過進一步檢查確定如何治療。

唐熠達主要從事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療,危重症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力衰竭的搶救和藥物治療等。他告訴記者,除了服用降壓藥方面的誤區,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還有些認識上的問題也需要糾正。

他舉例,有些人認爲,心肌梗死是60歲以上人的專利,但現在病人的平均年齡在50歲,二三十歲的患者並不少見,“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年輕人一定不要掉以輕心,如果出現胸前區壓榨樣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要想到是心臟的毛病。”

臨牀醫生的目光要盯着人而不是動物

如何通過技術手段防治心血管疾病?霍勇認爲,最關鍵的是臨牀醫生要把研究重點轉向以人爲對象的臨牀研究。

霍勇說,現在有一種傾向,醫生們熱衷於做動物實驗,做完全看不到應用前景的純粹基礎研究,發SCI論文。“我不反對基礎研究,也鼓勵有潛質的醫生在這方面有所發展。但問題是不能大家一股腦地都去做這個事情。”

他介紹,國家這些年在臨牀醫學方面的投入並沒有顯著增加。國外對臨牀循證醫學證據研究非常重視,中國做的很不夠,有些地方几乎是空白。他呼籲政府要發揮導向作用,加大對心血管疾病關鍵診療技術、循證醫學證據等的投入力度。

對於由科技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2012年啓動的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和協同創新網絡建設工作,霍勇說:“這當然是好事兒,但現在的數量還遠遠不夠。要形成一種風氣,我作爲臨牀醫生,我認爲我的責任更多的是要管好病人,做好於人羣相關的臨牀研究,這是我的本職工作,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記者瞭解到,在臨牀研究方面,霍勇可謂身體力行。他們發現同樣都是H型高血壓病人,同樣的血壓程度,但中國病人腦卒中的發病率比美國高5—10倍。通過研究,他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因爲美國人有補充葉酸的習慣,但中國人恰恰缺乏葉酸。於是,他們在給病人降壓的同時,要求病人服用依那普利葉酸片,從而使相關疾病腦卒中的發病率降低了20%以上。

霍勇同時認爲,要建立完善心血管領域的行業標準。他說,在過去十幾年,我們建立了一些行業標準,但現在搞公立醫院改革,實行分級診療,如果沒有完善的行業標準,政策就會流於表面,因爲你不知道哪些病人該到大醫院看病,哪些該在基層醫院就醫,你也不知道哪些人、治療到什麼程度是合理的。

“如果說國家層面全局性的標準建立有難度的話,我們可以先重點落實已有的各個疾病防治指南。要關注指南執行的怎麼樣,如何據此進行評估和考覈。有的醫院宣傳自己做了多少例手術,但做活了多少人,之後的效果怎麼樣?缺乏統計。”霍勇說,要改變現在數量硬、質量軟的問題,切實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診療水平。

延伸閱讀: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

1.用冷熱水交替洗手

冷熱水的交替刺激能夠起到調節、改善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促進新陳代謝,幫助代謝廢物排出的作用。尤其是外部不同的溫度,可以讓血管經歷擴張收縮的交替變化,並帶動全身的一系列變化,就好比血管也在做“健身操”一樣。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並不允許接受強烈的刺激,否則很可能導致心腦血管意外,所以用冷熱水交替洗手,儘管效果不如全身冷熱水浴,但長期堅持,也會起到相似的效果。熱水溫度最好保持在40℃左右,冷熱差異不要超過20℃。

2.合理飲食

老年人在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濃度漸高,久之勢必會沉澱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變厚變硬變脆,內膜變得不光滑,極易發生心腦血管病。所以,要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魚子,奶油,蟹黃,肥肉,動物油,動物內臟(腸,肝腦等)。同時,可適當多吃些深海魚油。因爲深海魚油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但又不可缺少的營養素,被稱爲“人類血管的清道夫”。該物質不僅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還能降低低密度惡性膽固醇和提高高密度良性膽固醇的含量,從而維護血管彈性,對預防腦梗塞,腦出血,高血壓病,以及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疲勞都有好處。

3.堅持運動

老年人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但應遵循循序進的原則,不宜劇烈,每天最好堅持30分鐘以上,可一次性完成或分三次,每次十分鐘,依個體條件,可選擇慢跑、保健體操、幹家務等運動方式。

4.懂得自我調節

長期憂鬱或持續的緊張,可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易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流減少,故平時應避免精神緊張,煩惱焦慮,注意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5.切忌吸菸

香菸中的一氧化碳會造成血管壁內皮細胞缺氧,促成動脈硬化。煙中的尼古丁還可使高密度脂蛋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從而加重動脈硬化。

6.防治高血壓和糖尿病

血壓升高時,低密度脂蛋白就會更厲害地損害動脈內壁、加速動脈硬化的進程。糖尿病可引起全身血管損害、促進動脈硬化的發生。故應注意預防和治療。

精彩推薦:心血管疾病高發 五個方法幫你預防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