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隱性感染是登革熱暴發流行的重要推手

隱性感染是登革熱暴發流行的重要推手

來源:美型男    閱讀: 5.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隱性感染是登革熱暴發流行的重要推手

記者4月2日獲悉,中山大學登革熱研究取得重要發現:隱性感染是登革熱暴發流行的重要推手。3月31日,該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專業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被忽視的熱帶疾病》)。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被認爲是最重要的蟲媒性傳染病。在過去15年間,登革熱發病率上升了70%,主要遍及熱帶、亞熱帶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約有5000萬到1億人口感染登革病毒。

目前,尚無有效的登革熱疫苗和特異性治療藥物可以應用。登革熱是廣東常見、多發的急性傳染病之一,也是重點防控的傳染病。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出現登革熱大暴發,尤以2014年嚴重,2014年廣東省發病數達45171例。

中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汪濤主任醫師領銜的團隊和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陸家海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開展此項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登革熱流行中隱性感染和顯性感染的比例爲2.2:1。登革熱暴發疫情中,人們往往重點關注發病人羣(即顯性感染),而忽視隱性感染人羣,這一研究結果首次闡釋了登革熱隱性感染者作爲傳染源對於疾病蔓延的重要影響,對制定登革熱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登革熱有哪些危害

1.休克。一般發生於病程第2~5日,持續12~24小時,患者煩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皮膚出現花紋,體溫下降,呼吸快而不規則,脈搏微弱,脈壓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偶有昏迷。若不及時搶救,4~10小時死亡。

2.出血。出血傾向嚴重,有鼻出血、皮膚出現血大批淤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

登革熱的症狀表現有哪些

1.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呈雙峯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狀。可有感覺過敏、噁心、嘔吐、腹痛、食慾差、腹瀉和便祕等消化道症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

2.皮疹於發病後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幹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於面部,可爲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也有在發熱最後1日或在熱退後,於腳、腿背後、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3.出血於發病後5~8日,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

4.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

5.其他可有肝腫大。病後患者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常需數週。重型登革熱於病程第3~5日,出現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呈腦膜腦炎表現或有些表現爲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發展迅速,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如何預防登革熱

1.應儘快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識別輕型患者。加強國境衛生檢疫。

2.切斷傳播途徑。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

3.提高人羣抗病力,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勞逸結合,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何治療登革熱

1.降低體溫。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熱藥物。對高熱不退及毒血癥狀嚴重者,可短期應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潑尼鬆。

2.補液。對出汗多、腹瀉者,先作口服補液,注意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必要時應採用靜脈補液,糾正脫水、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但應時刻警惕誘發腦水腫、顱內高壓症、腦疝的可能性。

3.降低顱內壓。對劇烈頭痛、出現顱內高壓症的病例應及時應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靜脈滴注。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有助於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對呼吸中樞受抑制的患者,應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治療。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