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看病先問醫生年齡職稱引發網友爭議

看病先問醫生年齡職稱引發網友爭議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病最好找35~45歲的副主任醫師。”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張靜如總結自己一生看病經驗得出的這句結論,在網上引發巨大反響。有些患者認爲,和平時一號難求的正高職稱專家相比,副主任醫師的號沒有那麼緊俏,水平也不低。醫學界則對此說法彈贊不一。

看病先問醫生年齡職稱引發網友爭議

正方

常見病無需找權威

“看病不必直奔‘教授、主任醫師’,尤其是常見病、初診病人。”廣東省人民醫院一位心內科專家表示,醫學生畢業後,至少臨牀工作十年才能評上副高職稱,此時臨牀經驗比較豐富,年富力強,精力充沛,能獨當一面。臨牀上遇到的病例七八成屬於常見病,主治醫師搞不掂的病,轉診給副主任醫師,大部分可以妥善解決。

“常見病找副主任醫師、高年資主治醫師看,值得鼓勵。”剛入選中山大學首屆“名醫榜”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古潔若教授說,我國在分級醫療建設方面做得不好,“病人只認大教授”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作爲國內強直性脊柱炎治療權威,古潔若常感到分身乏術。“我要在做學術、帶學生、處理行政事務的同時,兼顧臨牀。現在只能爭取每週出兩天半門診,一天查房。”她說,分配給病人的時間如此緊張,她當然希望能集中精力治療疑難複雜病例,但經常在門診坐了半天,遇到的病人卻有一半以上屬於初診、輕症,完全可以由下級醫生處理好。

有些病人擔心“不找大專家收治,入院後就得不到妥當治療”。古潔若說,其實,住院病人只要病情夠重,一定不會被大專家忽視。

反方

部分醫師技術更高

“就診不要直奔大專家,並不意味着副主任醫師就是最好的選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位外科主任表示,醫學是經驗科學,一些三十多歲的副高職稱專家雖然年富力強、事業上衝勁十足,但在處理複雜疑難病例和掌控高精尖手術的能力上,比資深專家略差一點火候。

“拔牙、補牙、箍牙等都屬於‘精細手工活’,病人與其緊盯年輕的副主任醫師,倒不如找年齡在40~50歲的主治醫師。”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一位行政管理人員表示,該院公認拔牙“手藝”最好的醫生,恰恰是口腔頜面外科一位四十多歲的主治醫師。

“在四十歲年紀還沒有拿下副高職稱的醫生,我們戲稱爲‘醫匠’。他們每天跟病人打交道,往往看病‘手藝’純熟,而不擅長或者沒空寫論文,所以升不上去。”他說,口腔醫學界有一句玩笑話,“發SCI(科學引文索引)文章,能把牙箍好嗎?”對患者來說,經驗豐富的臨牀“醫匠”在處理常見病時,很可能比堪稱“高富少帥”的“實驗室醫生”、“論文醫生”更加靠譜。

擇醫心得1

職稱與醫術未必對應

受訪的幾位醫生認爲,病人選醫生往往先看職稱,實際上,在現行職稱評定體系下,職稱和醫生的醫術並不都能對應起來。有些醫生醫術高明,就是因爲沒發論文或者學歷不高,一直升不上去。在華南口腔正畸學界堪稱“大牛”的一位蔡姓專家,由於學歷僅爲本科,從醫28年,至今只是副主任醫師,而業界公認他的能力超過珠三角不少有正高職稱的同行。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謝汝石副主任醫師指出,在以SCI論文爲導向的現行職稱評定體系下,有部分常年耕耘在病房診室,不擅發論文的臨牀型醫生技術很高,但晉升卻很慢。

擇醫心得2

可上網查醫生從業經歷和口碑

看病找大專家首診沒必要,找副主任醫師也不一定靠譜,那究竟該如何選擇醫生?。謝汝石介紹了自己的“導醫”心得:

1.別被醫生的職稱和頭銜迷惑。

2.到醫院官網查看醫生的從業經歷,可從中分辨是“實驗室醫生”還是臨牀“醫匠”。“如果一個醫生的履歷中,大篇幅列舉的都是科研成果,那麼,對他的臨牀診療能力需要多方求證。”謝汝石說。

3.到導醫網站上看看患者評價。“導醫網站上的評價,可作爲評估醫生溝通能力、服務態度和治療效果的參考”。謝汝石說,患者留言通常會重點提及醫生的態度好不好,治療有沒有效果。如果一個醫生不擅長和病人有效溝通,也就很難和病人合力對抗病魔。

4.醫生擅長治療哪種疾病,技術是否過硬,同行對其的評價推薦最爲靠譜。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