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兒科 > 專家問診:寶寶發燒的治療措施

專家問診:寶寶發燒的治療措施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嚴謹地來說,“發燒”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作爲兒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症狀。依據體溫高低來分的話,當腋下體溫介於37℃-38℃時稱爲“低熱”,當體溫介於38。1℃-39℃時稱爲“中度發熱”,當體溫介於39。1℃-41℃稱爲“高熱”,而體溫超過41℃時則屬於“超高熱”。

專家問診:寶寶發燒的治療措施

寶寶發燒選擇西醫治療or中醫治療

嬰幼兒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自身調節功能差,體溫調節中樞不穩定,當出現高熱時若不及時治療輕者會影響病情恢復,重者可產生高熱驚厥甚至死亡。因此,寶寶“發燒”的危險來得比成人迅速和嚴重。所以,也就有了家長們的常見擔憂--再不退燒會不會燒壞腦子啊?

基於這樣的擔憂,想必很多家長都認爲:寶寶發燒當然是第一時間選擇西醫了,因爲在熬中藥的過程裏,寶寶吃下去的退燒西藥已經發揮效果退燒了。

這樣的回答貌似正確,但是並不科學,廣州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肖達民提醒: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具體體溫情況來選擇。

對於高熱或超高熱的小兒來說當然第一要務是最快時間將體溫降下來控制住,因爲小兒發熱以後病情的變化很迅速也很複雜,所以對退熱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這種情況應該選擇西醫,畢竟現在的西藥在退熱起效方面非常快,中醫中藥是做不到這麼快的。但是對於低熱來說,家長最好不要急於馬上退燒,因爲發熱也是一種機體的保護反應,可刺激免疫功能,而且西藥雖然退熱起效快,但如果沒有針對病因的治療,往往是燒退之後幾個小時會再度反跳,因此建議對於使用中藥能退燒的情況最好使用中藥,中醫治療發燒不但對症而且還對病毒感染等病因,有利於寶寶緩慢退燒而不容易再反跳。

發燒“捂汗”是危險行爲還是有效治療?

對於感冒發燒,老人們常說:“捂汗比吃藥打針強。”所謂的“捂汗”指的通過增加衣物促使身體變熱繼而出汗。其實,這種既低碳又樸素的應對方法的確是存在一定科學意義的。因爲對於發燒來說,退燒是最迫切的一種治療方向,一般來說,服用退燒藥的最主要目的也是爲了將體溫從高處退下來,而通過“捂汗”導致出汗繼而散熱退燒,這二者從某種程度上也是“殊途同歸”。

但是,儘管“捂汗”可以通過汗液蒸發從體表帶走體內熱量,但是對於小於三歲,而且素日裏體質較弱的寶寶來說並不合適。

對於小於3歲的小兒來說,他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而且植物神經的調節功能比較差,加上中醫認爲小兒髒氣輕靈、易於傳變,因此不適宜採用‘捂汗’。這與西醫強調的‘擔心捂汗導致體溫急劇上升,最終可能引發高熱驚厥’一個原理。

對於體質較好的,年齡大於3歲的兒童來說,在體溫不超過39℃時,並且屬於外感風寒表實症時,可以嘗試“捂汗”。即使可以選擇捂熱,也並不是說要將自己裏三層外三層裹着,有的人捂汗後大汗淋漓,也有的人說自己試過悶熱到接近窒息,這些方法都非常不靠譜的。正確的捂汗是適當的添加衣服,以達到體表發汗爲準,並且要及時擦乾汗液和多補充水分,切忌大汗淋漓。

寶寶發燒的7大常用中醫外治法

對於寶寶發燒,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家長們最常聽的就是“物理降溫”了。其實,除了這個方法之外,中醫在應對寶寶發燒方面還有其獨特的外治方法。

1、洗浴療法

用藥液洗浴患兒全身或局部,既可達到物理降溫的效應,又可經皮吸收而發揮解肌退熱的作用。

常用藥物:兒感退熱洗劑(含柴胡、荊芥、連翹等)、柴胡、細辛、薄荷、冰片等。

2、帖敷療法

將中藥搗爛或研磨,用易於黏附的物質調勻後貼敷於體表,通過藥物制直接接觸特定穴位,經透皮吸收以發揮藥物治療的作用。

常用藥物:連翹、黃連、吳茱萸等外敷治療小兒風熱感冒,生石膏、山梔、蒲公英等外敷大椎、曲池、合谷等穴治療小兒高熱。

3、塗膜療法

將藥劑塗於穴位上直接成膜,這與上面說的貼敷療法相比,不但吸收快,療效強,而且更方便使用。

常用藥物:柴胡、細辛、黃芩、薄荷腦、冰片等藥物。

4、霧化吸入法

將中藥製成液體後放入霧化泵中,通過從口鼻吸入,使得藥物作用於局部,這種方法吸收快,達到抗炎解熱作用。

常見藥物:清開靈

5、灌腸、直腸滴注療法

由於腸黏膜吸收藥物成分,而且吸收後不經過肝臟而是直接進入大循環,避免了藥物的首次過濾效應,同時又避免上消化道酸鹼度和酶對藥物吸收的影響,因此這些療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等特點。

常用藥物:柴胡、黃芩、葛根、薄荷、枳實、大黃、、金銀花、連翹、葛根、石膏、知母等。

6、推拿療法

通過特定的手法按摩,達到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調節臟腑、疏風解表、解肌散熱的功能,常用手法包括治外感發熱手法和清解裏熱手法。

7、鍼灸療法

通過鍼灸經絡上的穴位可以激發和調整體溫中樞及大腦皮質的功能,從而達到調節體溫的作用。因爲涉及選位和灸治等,具體的鍼灸手法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操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