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人際心理 > 揭祕:中學生麼爲什麼有戀師情結

揭祕:中學生麼爲什麼有戀師情結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在心理輔導中遇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15歲的女中學生,被自己語文教師的品德、才華和風度所折服,她癡情地迷戀着,卻從未將自己內心的情感向所崇拜的老師表白,也未造成對任何人的傷害。但當人們偶爾從她的日記裏發現她的隱私後,“第三者”、“居心不良”、“心理變態”等惡言紛至沓來,周圍一片斥責與嘲弄聲。她稚嫩脆弱的心理承受不住,只好以自殺尋求解脫。類似這種中學生鍾情迷戀有成就的異性教師的現象,我們在中學心理教育實踐中遇到多起,它是教育工作中比較敏感和棘手的問題。

揭祕:中學生麼爲什麼有戀師情結

爲何年少的她們會傾慕老師

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從發展的角度,把青少年性意識的形成分成4個階段:疏遠異性的反感期——牛犢戀時期——接近異性的狂熱期——正式的浪漫戀愛期。赫洛克把進入性萌發期的青少年,對某一特定年長異性傾心和愛慕的情感,形象地稱爲“牛犢戀”(calflove)。中學生的“戀師情結”即是牛犢戀的一種表現形式,瓊瑤、茨威格等中外作家的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中對這種現象時有描寫。日本一位心理學家曾對大學生做過回溯性調查,瞭解他們在中學時期是否對異性老師產生過超過一般師生關係的戀慕心理,相當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女生作了肯定回答。

從青少年心理髮展的角度講,“戀師情結”一般發生在處於青春期的部分中學生身上。進入青春期後,中學生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和注意,產生朦朧的性愛心理體驗。這種心理的成熟和接近異性的渴望,由於身心發展以及在家庭和學校中地位的變化,中學生進入渴望離開雙親的保護以尋求自立的“心理斷乳期”,他們的心理狀態十分矛盾複雜。由於教師職業的特點,與學生朝夕相處,和學生情感比較親切深厚。如果此時在青少年身邊出現一位既富有才華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們的獨立意願,滿腔熱忱地關愛學生、引導學生順利步入人生的優秀教師,處於青春萌發期的某些中學生,就有可能在潛意識中對某位異性教師產生一種朦朧的,混雜着信任和崇拜、依戀和愛慕的微妙情感,進而導致“戀師情結”的發生。“戀師情結”是青少年性意識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正常現象,不能不加區分地簡單視之爲“變態心理”。

“戀師情結”的心理特徵

1.有一定積極的潛在動力

一般而言,中學生的“戀師情結”多屬於一種純真的精神人格嚮往。人們觀察到,中學生迷戀的異性教師,往往是那些儀表、風度、智慧和人格出類拔萃,對學生傾注了無私的愛,深受學生欽佩敬仰的人。從心理的深層次分析,中學生這種對異性教師的鐘情與“英雄崇拜”,實質上是他們內心自我完善動機的自然流露,他們常常產生一種自我完善的迫切意向,表現出較高的進取心和行動的積極化。例如,有的學生在學習中迸發出飽滿的熱情,力求取得優異成績,以引起這些老師對自己的好感和注意;有的學生希望將來報考師範學院,伴隨自己鍾情的老師終身從事教育事業。可以認爲,中學生的“戀師情結”,透射出青少年對美好事物的純真嚮往,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一定積極的潛在動力作用。

2.有閉鎖心理

觀察發現,具有“戀師情結”者大多具有閉鎖心理,他們極少向父母、師長或同伴吐露內心的隱祕,這和一般中學生中流行的追星族的張揚、炫耀和相互模仿行爲有很大區別。由於傳統的倫理觀念和社會輿論,人們對於年齡、能力、社會地位懸殊過大的戀情,通常採取不接納態度,這種無形的壓力迫使許多中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或是通過日記獨自傾訴和品味,表現出嚴重的閉鎖心理。他們常常把傾慕對象過分理想化,羞於道出,怯於表示,惟恐自己冒失、輕率的舉動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和反感。因此,多數具有這種情感的學生髮展爲一種熾烈虔誠而又虛幻的單戀。這種理智與情感、幻想與現實、衝動與壓抑的激烈思想鬥爭,常常攪得他們焦慮不安,對中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3。多發於女孩身上

學者認爲,“戀師情結”存在某些性別差異,一般以處於青春萌動期的少女居多。這可能是由於青春期的女孩對情感的要求比較深刻和細膩,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渴望被人理解和保護有關。而且,這種情感的發生以內向型的中學生居多,尤其是那些社會適應不良,缺乏家庭溫暖與關愛、性格孤僻的青少年較易發生。

4。絕大多數“戀師情結”難遂其願

一是同齡異性相戀,信息與情感容易爲對方所感受,關係的明朗和頻繁的接觸,易於使愛慕情感轉化爲戀愛行爲。而“戀師情結”多是一種精神上的單相思,被傾慕的教師往往並不知曉,即使偶爾有所察覺,大多也只能以一種慎重、得體的態度,巧妙地加以處理。所以隨着時間流逝,這種得不到強化的情感會逐漸淡化,只留下一縷美好而溫馨的回憶而已。二是隨着閱歷增長和社會交往範圍的擴大,青少年評價自己與他人的能力逐步提高,他們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後,不再像過去那樣盲目地崇拜偶像,甚至發現原先愛慕崇拜的偶像身上,也有某些常人不可避免的人格弱點。這時,許多青少年開始能夠比較理智地判斷自己與對方在各方面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差距。在多種因素作用下,他們原有的癡情會隨自我意識的成熟而逐漸冷卻消退。

善待“戀師”學生

1.尊重學生的情感

“戀師情結”是處於青春期的少數青少年可能產生的一種正常的階段性心理現象。而且,由於閉鎖性,“戀師情結”客觀上很少給集體或他人造成危害。但是,過度的情感壓抑和持續的內心衝突,往往容易導致個體的自我心理失調,誘發某些精神症狀或病態人格的發生,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響。因此,教師要理解學生的這種情感,以個別輔導爲主,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和自尊心。同時,要把正面教育與暗示性引導巧妙結合,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和理智處理自己的情感。

2.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

要不斷提高青少年自我評價與評價別人的能力,這是減少和消除“戀師情結”發生的有效手段。同時,教師還要對那些識別能力差、社會閱歷淺的青少年給予更多關注,幫助他們理性地認識社會和人生,防止他們由於認知偏差和錯覺,誤把某些品德不良的年長異性當作“英雄”崇拜迷戀,甚至上當受騙,造成不良後果。

。增加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

缺乏集體交往、與同齡人溝通不暢,是促發“戀師情結”的客觀因素之一。如果青少年長期沉溺於“戀師情結”而難以自拔,在一個偶像的羽翼下,人的依賴性和自卑心理很難消除,而且容易造成將來和同齡人的交往困難。家長和教師應該多給孩子增加集體活動的機會,促使他們多與同齡人交往。

。挖掘“戀師情結”的潛在動力作用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成長過程中的這種美好情感和追求理想自我的強烈動機,遷移到更有價值的精神追求中去,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個人情感的順利轉化,使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得以昇華。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正確教育和引導下,青少年“戀師情結”的消失和轉化,無異於心理的一次精神洗禮,也是青少年對自我的一次超越和重新發現。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