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大腸癌的致病因素

大腸癌的致病因素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腸癌的非主流治病因素。自大腸粘膜上皮起源的惡性腫瘤稱爲大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臨牀常見血便或粘液膿血便,大便形狀或習慣發生改變,腹痛,腹部包塊等。根據其發生部位不同,其臨牀表現常各有其特殊性。大腸癌具有起病隱匿,早期常無明顯的臨牀表現,病情發展較慢,遠期療效優於其他消化道惡性腫瘤,預後相對較好。

大腸癌的致病因素

大腸癌的非主流治病因素

肥胖:有一些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的結果提示肥胖與結腸癌發生的風險呈正相關,但與直腸癌的聯繫性尚不肯定。如Nomura等曾報道對8006例45~68歲日本男性所作的5年隊列研究結果,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身高(kg/m),又稱Quetelet指數]≤26者,患結腸癌的危險性明顯增大(RR=3.0),但未觀察到直腸癌也存在同樣的聯繫。Graharm也報道,肥胖可以明顯增高患結腸癌的危險性(男性OR=2.2,95%,CI=1.2,4.1;女性OR=1.8,95%,CI=1.0,3.4)。但也有一些研究未發現高BMI與結、直腸癌之間存在聯繫,甚至有相反的報道。

從病因學角度看,也許肥胖是結腸癌高風險狀態的一種伴隨形式,而且肥胖與腫瘤的聯繫又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諸如飲食、飲酒、吸菸、體力活動、高血壓、糖尿病、性激素平衡狀況等,所以在評價肥胖對腫瘤發病的作用時應全面考慮。

盆腔受過放射治療者:有研究認爲子宮頸癌放療後的病人患大腸癌的危險比一般人高4倍。如Martins報道放療至大腸癌發生平均間隔15.2年,32%發生於放療後10年內,28%發生於放療後20年以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資料顯示放療至發生大腸癌間隔時間的中位數爲19年,36%發生於放療後10年內,36%發生於20年以後。癌竈位於原放射野範圍內的大腸中,大多爲直腸癌。由於子宮頸癌爲國內較常見的癌症,放療又屬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又因療效良好,病人大多數可長期生存(10年生存率可達65%左右),因而有機會形成放射線導致的大腸癌。對此,婦、外科醫師必須充分了解,以利及時診斷與治療。

其他因素:除上述情況外,對吸菸者、有乳腺癌或女性生殖系癌病史者、有腎癌或膀胱癌病史者、作過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者、有免疫缺陷者、糖尿病患者等也應注意,因爲他們患大腸癌的危險比一般人羣爲高。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