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朝代 > 戶籍改革最新政策2017 戶籍改革過渡期力推居住證

戶籍改革最新政策2017 戶籍改革過渡期力推居住證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了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的改革制度,國務院時不時頒佈政策進行戶籍改革。戶籍制度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但對於2017戶籍改革最新政策,你又知道嗎?如此同時,戶籍改革過渡期力推居住證,將覆蓋2億城市外來入口。

戶籍改革最新政策2017 戶籍改革過渡期力推居住證

戶籍制度新規定2017

北京政府網站公佈《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戶籍改革最新政策顯示,本市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爲居民戶口。

中心城區降低人口密度

依據《實施意見》,本市按照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要求,嚴守人口總量紅線,着力優化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積極推動“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不斷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礎上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人口區域佈局更趨合理,人口服務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戶籍改革最新政策2017 戶籍改革過渡期力推居住證 第2張

戶籍改革最新政策簡略

本市統籌整合各部門人口數據,加快建設全市實有人口和常住人口動態監測平臺,爲城市管理和人口調控提供支撐。分類完善勞動就業、教育、收入、社保、房產、信用、衛生計生、稅務、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統,逐步實現跨部門信息整合和共享。加強各區及街道(鄉鎮)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辦公室建設,強化流動人口信息採集和登記工作,提高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能力和水平。

統一登記爲居民戶口

《實施意見》提出創新人口服務管理,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爲居民戶口,體現戶籍制度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建立與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衛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

爲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實施意見》提出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同時,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的合法權益。並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體系,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行。

據瞭解,北京此前已取消戶口農轉非限制條件。在2016年8月初北京警方集中推出的18項便民服務措施中,提出取消北京農業戶籍人員戶口性質由農業變更爲非農業條件限制,主動申請即可辦理。

實施積分落戶人才落戶

本市同時改進現行落戶政策,實施積分落戶制度。《實施意見》提出,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適度從嚴的原則,推進建立各類落戶渠道和政策的統籌機制,分類完善落戶標準和政策,嚴格規範戶口審批管理。研究“戶隨人走”的戶口遷出政策。貫徹執行好本市積分落戶政策,建立政策實施會商和聯動審覈機制,規範操作流程,按照總量控制、公開透明、有序辦理、公平公正的原則,有序推進長期在京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落戶工作。

完善人才落戶政策,適應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需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健全高層次人才、緊缺急需人才落戶制度,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在京創新創業。

實施居住證制度

《實施意見》要求,貫徹執行好本市居住證制度,符合條件的外地戶籍來京人員,可以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公安機關委託的來京人員社區登記服務機構申領《北京市居住證》。本市將建立健全以居住證爲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提供機制。

本市進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佈局,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居住證持有人依法享有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等權利,按照規定享有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基本公共衛生和計劃生育、公共文化體育、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服務。本市積極創造條件,穩步擴大居住證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務範圍,並逐步提高服務標準。

居住證能否成爲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敲門磚?這取決於附着其上的公共服務成色幾何。

近日,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市、區)出臺了戶籍制度改革的具體方案,下一步將在年內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經濟觀察報進一步獲悉,按照國家發改委等方面的規劃,在“十三五”期間,全國大約將有2億城市外來人口將領到居住證。

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督促各省市嚴格遵照國務院頒佈的《居住證暫行條例》(下稱《條例》)規定出臺本地的居住證管理辦法,絕不能在具體落實中打折扣。

自去年12月國務院頒佈《條例》以來,已經有河北、吉林、天津、江西、甘肅等多個省市相繼出臺並實施了本地居住證具體實施辦法。對照來看,各省(市、區)的居住證制度與國家版的《條例》相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便利的範圍均有不同程度擴大。

但下一步要建立、完善居住證制度體系,還涉及到與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農村產權、財力保障等相關領域改革的銜接。上述專家稱,這需要國家發改委甚至更高層強有力的推動。

管理流動人口

一位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對經濟觀察報說,實施居住證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居住證登記的方式對城市流動人口進行管理,再往深裏講,是想通過建立居住證制度來逐步實現農民工市民化,以實現“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的目標。

按照國家發改委掌握的數據,目前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大約是40%,到“十三五”期末,要提高5個百分點的人口城鎮化率,相當於就要有1億人在城鎮落戶,也就是真正轉爲城市居民的戶口。

國家發改委進一步測算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在1億人落戶城鎮之外,城市中大約還會有2億的農業轉移人口需要安置。有關部門決定今年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實際上就是對這部分城市流動人口進行管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祕書長唐鈞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按照前述《條例》中第三條規定,居住證是持證人在居住地居住、作爲常住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申請登記常住戶口的“證明”,因此,並不能確保申領了居住證,持證人就能與當地市民一樣,真正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權利。

唐鈞進一步分析稱,現在中國的很多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都在築“土圍子”,在戶籍政策、人口政策上想“割據一方”,都是想方設法要把所謂的“低素質人口”排擠出去,預計這將會影響到居住證制度的有效實施。

對此,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目前河北、江西等多個省市已經相繼出臺了本地居住證管理辦法,從整體上來看,雖然各地居住證“含金量”有所差異,但與《條例》中的規定相比,其提供的公共服務和便利的範圍均有不同程度擴大。

比如,《條例》規定,居住證持有人可以享受6項基本公共服務、7項辦事便利;河北省方面相對應的規定是:居住證持有人可享受8項基本公共服務、8項辦事便利;江西省的規定是:居住證持有人可享受7項基本公共服務、8項辦事便利等。

對於下一步各地大力推進的居住證制度,絕大部分專家認爲是戶改的突破口。比如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對這項改革就很樂觀,認爲居住證是一種普惠制度,對於大城市,特別是北上廣這種特大城市,可以靠居住證制度倒逼城市政府爲外來人口做好基本公共服務配置;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則表示,由於戶籍制度改革無法一步到位,通過設立門檻並不高的居住證制度,將使中國朝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邁出重要一步。

不過,也有專家對推廣居住證的作用持不同的態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李昌平認爲,從暫住證轉變爲居住證,仍然是“換湯不換藥”,背後的實質問題還是附着於戶籍上的福利待遇存在較大差別,唯有破除戶籍藩籬,消除地域福利待遇差別,才能真正解決城市流動人口管理問題。

戶改權宜之舉

2010年5月,國務院文件首次提出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居住證制度,但在此之後,國家發改委、公安部等方面推動實施居住證制度的進展一直很緩慢。

據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介紹,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開始實施居住證制度,居住證申請對象爲本科以上學歷或者具有特殊才能的國內外人員,之後,爲了吸引高技術人才,該項制度也陸續在深圳、成都、武漢、西安等大城市,以及一些中型城市逐步推行。

隨着越來越多的城市推行居住證,中央也逐步認可了居住證制度的優勢。現在有關部門希望通過居住證制度作爲戶籍改革的過渡性政策,建立與居住年限、參與社保繳費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直至實現戶改的最終目標——剝離戶籍承載的各種福利待遇,迴歸管理住戶人口基本信息的戶籍制度本位。

在實施居住證制度之後,從享受的福利待遇上看,持有居住證和擁有城市戶口之間的差距還是差了一大截。唐鈞、李昌平等認爲,實際上這還是存在身份歧視。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對此的解釋是,居住證制度只是戶籍改革、城鎮化進程中的權宜之舉,但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既定戶籍制度不可能短期內完全廢除,因此實施居住證制度,並且以積分落戶作爲一個過渡的措施,還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教授伍先江也認爲,在各地實施居住證制度中,一拿到居住證就完全享受城市福利也是不現實的,各地可以結合經濟社會實際情況,不斷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因此,下一步推進居住證制度,還涉及到與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農村產權、財力保障等相關領域改革的銜接。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這些方面,中央層面已經對此作出一系列安排,比如,在義務教育方面,按照相關政策,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將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錢隨人走”,覈算下來,大約會有1300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直接受益。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