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朝代 > 文采高又爲百姓辦實事的王安石爲何能引起那麼多人敵視?

文采高又爲百姓辦實事的王安石爲何能引起那麼多人敵視?

來源:美型男    閱讀: 3.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安石是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人。父親王益,進士出身,只在江南做過幾任知縣、知州,但所到之處,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王安石從小生活在父親身邊,受其影響很大。

1063年,王安石以母病爲由辭官回江寧守喪。仁宗死後,優柔寡斷的英宗即位,屢召王安石赴京,他均以服母喪和身體有病爲由拒絕。英宗很快駕崩,新即位的神宗抱負遠大,試圖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素來主張經世致用的王安石受到重用,被任命爲翰林學士。神宗曾問策於朝中元老富弼,富弼卻回答說:“陛下即位之初,當行德惠,希望20年不提‘用兵’二字。”這與王安石的議論形成鮮明對比,使得神宗對王安石更爲信任。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爲副宰相,逐漸開始實施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改革,史稱“熙寧新法”。

文采高又爲百姓辦實事的王安石爲何能引起那麼多人敵視?

網絡配圖

跟歷史上所有的變法一樣,“新法”遭遇了強大阻力,司馬光在王安石主持變法之後不久便辭職表示抗議,蘇軾也上書反對“新法”,說:“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而不在乎強與弱。”到了1070年,京城官員開始盛傳,說王安石曾在神宗皇帝面前提出3句口號: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成了得罪全天下的人物。

面對人言洶洶,神宗皇帝最終還是猶豫、退縮了。1074年,王安石罷相;次年復相;第三年,再次罷相王安石也在這年徹底離開官場,隱居南京鐘山。

哲宗登基後,司馬光當宰相,立即廢止“新法”。據說,王安石聽到朝廷廢除差役法的政令後,愕然不已:“連這一條也廢除了嗎!這是我與先帝反覆討論兩年才決定實施的呀。”

1086年,王安石在鐘山鬱鬱而終,享年65歲。

王安石死後,《宋史》對他的評價是:“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誰忠誰奸暫且不論,就王安石的性格而言,執拗似乎是時人公論。

王安石曾被臨時差派,負責糾察在京的刑獄。他一上任就去“捅馬蜂窩”。當時,開封有一位鬥鵪鶉的少年,不肯將自己的鵪鶉借給朋友。朋友仗着兩人關係密切,不告而取,少年追之,結果不慎踢死了朋友。開封府原判少年殺人償命。王安石反駁說:“按照律法,偷拿是盜竊,不告而取便是盜賊,追而毆之便是捕盜。雖然傷人致死,律應無罪釋放。”開封府不接受意見,案件提交到大理寺裁決,大理寺維持原判。王安石拒不接受,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只能調走王安石。

文采高又爲百姓辦實事的王安石爲何能引起那麼多人敵視? 第2張

網絡配圖

司馬光曾爲王安石好友。變法開始,他3次給王安石寫信,勸告他不可“用心太過,自信太厚”,眼見無法改變局面,就要與王安石絕交。王安石毫不動搖,任其離開權力中心,去洛陽修史。北宋文壇巨匠歐陽修與王安石同爲江西老鄉,又曾舉薦他爲相輔接班人,有師長之誼,但最後與司馬光一樣,也成了變法的反對者。

王安石的執拗名聲,因明末文人馮夢龍撰寫的小說《拗相公飲恨半山堂》而家喻戶曉。小說說他“性子執拗,主意一定,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爲拗相公”,“大權到手,任性胡爲,做錯了事,惹得萬口唾罵”,“後人論宋朝元氣,都爲熙寧變法所壞,所以有靖康之禍”。

文采高又爲百姓辦實事的王安石爲何能引起那麼多人敵視? 第3張

網絡配圖

其實,王安石的“新法”,是有宋一代最爲雄心勃勃的政府改革嘗試。宋朝的稅收、貿易、鄰里制度、兵役制度、差役制度、科舉考試體系,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新法”的影響。但“新法”的另一後果,似乎應驗了王安石當年考卷中的“孺子其朋”一語,朝廷爲守舊還是革新陷入了無休止的朋黨之爭,改革派與反改革派之間勢同水火。朝政混亂加劇了北宋滅亡,王安石及其“新法”便成了罪魁禍首。帶有偏見的《宋史王安石傳》評價說,王安石“汲汲於財利、兵革”,使天下人幾無“樂生之心”。

關於王安石的變法,南宋大儒朱熹說過一些很有趣的話。他說,變法是時勢使然,然而就如醫者治病,本來的心願是要救人,但其藥方足以殺人。王安石實在是用錯了藥方啊。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