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民間故事 > 伊尹爲什麼是吃貨 盤點古代那些名副其實的吃貨軼事

伊尹爲什麼是吃貨 盤點古代那些名副其實的吃貨軼事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伊尹是商朝初年著名的賢相,同時也被譽爲中華廚祖,是中原菜系的創始人。不少網友調侃伊尹纔是吃貨的鼻祖。伊尹怎麼是吃貨呢?他發明了哪些菜品呢?下面本站的小編就來跟大家講述下古代那些吃貨們的有趣故事吧!

林語堂曾說:我們的生命並不在上帝的掌握中,而是在廚子的掌握中。因此,中國紳士都優待他們的廚子,因爲廚子是在掌着予奪他們的生活享受之大全。只此一言,總結了人生的真諦,即美食與生活享受有着近乎對等的關係。由此可見,對於文人而言,吃有多重要。

伊尹爲什麼是吃貨 盤點古代那些名副其實的吃貨軼事

正因爲如此,中國自古盛產吃貨。不過今天我們要聊的是真正的吃貨,而非不懂吃的胡吃海喝之輩。真正的吃貨不僅懂吃,也會下廚,還能著書立說,甚至可以從中衍生治國之論。縱觀歷史,以下這幾位,絕對是正經的吃貨:

伊尹

作爲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首,有“廚祖”之稱的伊尹,是當之無愧的吃貨。他生活在夏商之間,那是一個奴隸尚存的時代,而伊尹不幸就是衆奴隸之一,好在他有一位做廚子的老爹,從小耳濡目染,長大毫無意外地成爲了一名廚子。所謂不想做丞相的廚子不是好吃貨。成爲廚子,只是伊尹從奴隸邁向貴族的第一步。

隨着日積月累,伊尹發現,誒,這炒菜做飯的道理和治國之道相同,於是就有了“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來治理天下的言論,令人耳目一新。這套言論比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要早1000多年。商湯意識到這小廚子有治國之才,於是帶領他一起反抗夏桀,最終建立商王朝。

足見,一個有心的廚子也是十分強大的。除了治國理論,伊尹還有許多烹飪理論,例如:“夫三羣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告訴大家原材料皆有其自然屬性;再如:“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描述了調味之事的微妙。此類理論,繁不勝舉,論證了伊尹的吃貨之首地位。

孔子

儒學聖人孔子也堪稱高級吃貨,據某位好事者統計,《論語》中談論吃超過了30餘次,不禁令人質疑,孔子究竟在講大道理還是寫食譜?沒錯,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衣冠楚楚的爲人師表+吃貨。

伊尹爲什麼是吃貨 盤點古代那些名副其實的吃貨軼事 第2張

他的吃貨之名不僅體現在讓學生用豬肉當學費,也徹徹底底的融匯進了《論語》。

例如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特別是這一句“有盛饌,必變色而作”,就是說遇到飯局必須正經當回事,正裝出席更是必須滴。吃貨們可以發揮想象:有人請吃飯了,於是孔子帶着他的徒子徒孫們,正正衣冠,同時悄悄鬆鬆腰帶,臉上帶着期望的笑容,足不停步奔赴美食……

再比如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翻譯過來,完全是一種精品飲食意識,表示孔子在美食方面要求十分細緻,所以纔有我們傳承千年的中華美食傳統,同時教育後人熱愛生活、享受美食,孔子的美食思想之影響,絕對不遜於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力。

等等,更多證據就不一一列舉了。

蘇軾

自孔夫子之後,文人會吃也是一種修養。不過大多數的文豪們都秉承“君子遠庖廚”原則,會吃但不會做,蘇軾則是例外,屬於“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寫得文章”新三好男人。

伊尹爲什麼是吃貨 盤點古代那些名副其實的吃貨軼事 第3張

蘇軾自稱老饕,好吃是出了名的,不僅有一套自己的美食經,還經常下廚搗鼓美食,東坡肉就是他發明的,作爲一枚無肉不歡的大學士,他甚至寫了一首打油詩——《豬肉頌》: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讀起來十分有趣。

此外他還寫有《食蠔》、《菜羹賦》、《豆粥》、《黍麥說》等詩文,描述了他對美食的執着追求。正如他自己在《老饕賦》中說的那樣:“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將別人的僅僅爲了果腹的一日三餐吃出了橫生趣味,吃出了流變滄桑,這就是一種境界。

陸游

在衆多著名的詩人當中,除了蘇軾,陸游也堪稱正宗吃貨。他不僅練就了高超的烹飪技藝,也常常親自下廚,此外還寫了百餘首詠歎佳餚的詩文,其中有不少是對於飲食的獨到見解。

伊尹爲什麼是吃貨 盤點古代那些名副其實的吃貨軼事 第4張

詩人懂吃通常都體現在著作中: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陸游描述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藥、芋、萊菔雜爲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並詩曰:“老住湖邊一把茅,時話村酒具山餚。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爲吳酸作解嘲。”描述其對烹飪之道的探索;又有詩曰:“霜餘蔬甲淡中甜,春近錄苗嫩不蘞。採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描述了他對食材的講究。

此外陸游還有自己的“看家菜”——蔥油麪,並認爲自己做的蔥油麪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蘇陀”(油酥)媲美。不僅如此,陸大吃貨用白菜、蘿蔔、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的甜羹,也是引得江浙一帶居民爭相仿效。是不是很厲害呢?

李漁

李漁,清初時人,因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因科舉失利,自此遊戲人生。他弄了個戲班子,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四處遊歷,增廣見聞,最重要的是吃遍中國。

伊尹爲什麼是吃貨 盤點古代那些名副其實的吃貨軼事 第5張

在這一過程中,李漁著《閒情偶遇》,這本書堪稱我國美食百科全書,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着”之首。李漁的飲食主張,集中體現在該書的“飲饌部”,可概括爲24個字,即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周作人對此書推崇備至。

李漁在飲食上不僅主張蔬食,即蔬食第一,飯粥第二,肉食第三,同事還主張吃飯時一定得有羹,認爲“寧可食無饌,不可飯無湯”。

袁枚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今浙江杭州人氏。他不僅是一位烹飪專家,所著的《隨園食單》也被稱爲清代日常飲食菜譜大全。說他是吃貨,絕對有理有據。

伊尹爲什麼是吃貨 盤點古代那些名副其實的吃貨軼事 第6張

《隨園食單》不僅介紹了諸多菜餚及烹飪技巧,通俗易懂,是提高烹飪技術、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製方法的指導性史籍。自問世以來,這部書長期被公認爲廚者的經典,也是吃貨提高自我修養的必備單品。僅此一本書,就足以印證袁枚的吃貨地位。

而至近現代,饕客則更多,梁實秋、汪曾祺、唐魯孫、王世襄(仍在世)等等,都是有名的吃貨,也都有著文言吃。有人說魯迅、袁世凱也是吃貨,實際上他們根本不懂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食城記下期,僞吃貨特輯,爲大家總結,這些名爲吃貨實爲飯桶的名人究竟是如何不懂吃。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